本书采用独特的案例教学法,通过丰富的真实研究案例,向读者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如何才能做好心理学实验。全书分为两大部分:di一部分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通过穿插其中的70多个短小案例,让较为难懂的心理学实验设计原则变得不再抽象、艰涩;第二部分呈现15篇完整的研究论文,并通过引领读者学会分析与思考,进一步培养读者的批判思维能力,为今后设计并实施自己的心理学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本书还介绍心理学实验伦理、如何发表研究论文、如何获得研究经费等问题,与实际的研究工作结合紧密,也让本书的内容更加完备。
本书系统介绍了心理统计学的理论基础、逻辑思路,以及各种常用的统计方法。书中对每种技术的适用情况、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做了认真说明,而且将统计思想化繁为简,时时渗透在其中,让原本艰深的学习变得得心应手、自然而然。本书论述精炼,语言活泼,深入浅出,实例丰富,再也不让学生们望 统计 而生畏。
本教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经典测量理论知识,并将现代心理测量的新理论、新方法融入教材体系,完整介绍了国内外现有的重要的心理测验量表。既有心理测量技术的介绍,更注重心理测量思想方法的培养。教材中辅以大量图片和表格, 资料链接 专栏介绍了与心理测量相关的一些重要的人物、事件与资料,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本教材内容新颖,体系全面,融文采与学术于一体,可读性强,注重心理测量的应用,既适合作为心理测量学的教材,又可作为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书籍。
怕死是人类内心 深处的恐惧,也是我们这个高智商物种 的恐惧。 3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世界各地开展了长达30年、超过500次的实验研究,提出了 的“恐惧管理理论”,揭示了应对各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死亡念头对我们生活的深刻影响。 积极影响是,对于死亡的恐惧引导着艺术、语言、经济、科学的发展。消极影响则是,对死亡的恐惧会在我们身上触发一系列不幸的心理现象和防御行为。 认识到死亡终至,使我们刷爆信用卡,钟爱 品和昂贵的轿车,往脸上涂抹化妆品或整形,像疯子一样飙车,渴望青史留名……但是,我们不必任由这种藏在意识深处的恐惧影响我们的生活。在清楚地看见它对我们的影响之后,我们可以 好地向死而生,对自己所做的选择和采取的行动变得 加自信。
诚实之所以具有普世价值,正是在于谎言是普世现象。谎言无处不在,成为生活中的潜在主线。人们每天都在说谎,从政坛精英到市井小民,从商业巨贾到谍海特工,谎言无处不在。你想知道人们如何说谎、为何说谎,说谎时有何表现吗?你想知道如何识破谎言吗?那么请翻开这本书,跟随保罗·埃克曼从观察人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开始。 热播美剧《别对我说谎》(Lie to Me,又译《千谎百计》)聘请埃克曼教授担任顾问,一经在黄金时段播出,即大受追捧,共3季48集。剧情大多根据真实案例改编,以说谎理论为核心,主角的经历也与埃克曼教授颇为相似。编剧塞缪尔·比姆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和埃克曼教授待在一起,并将他的研究成果融入这部剧中。
齐格蒙特 鲍曼(Zygmunt Bauman,1925—2017),当代西方 社会理论家之一。出生于波兰的一个犹太家庭,1954年起在波兰华沙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系任教,1968年被反犹主义者逐出波兰,1972年起任教于英国利兹大学,1990年被授予雅马尔费奖 (Amalfi Prize),1998年被授予阿多尔诺奖(Theodor W. Adorno Prize),著有《现代性与大屠杀》《流动的现代性》《共同体》《个体化的社会》《被围困的社会》《怀旧的乌托邦》等作品。
《抄袭模仿为何又》为数十篇激情四射的文艺批评汇编,基本内容大致有四,一是文学新作的文本分析,多以贾平凹、刘心武、王安忆、毕飞宇等名家为“靶标”,言辞犀利,敢说真话,往往一针见血,从而在文坛上造成激烈反响;二是对抄袭、模仿,然而又的所谓“郭敬明现象”等各种文化现象进行解读,多以鞭辟入里见长;三是围绕“范曾事件”展开的讨论,包括《“范曾大师”,跳蚤升天?》、《追诉鲁迅》、《从肖传国买凶到范曾告状》等卓有影响的文章;四是有关部分热点影视戏剧的批评。题材纷纭,议论风生,足备文学爱好者、文坛关心者和文化研究者多端而取。
共情疲劳作为一种独属于助人行业的特殊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助人者的个体心理健康,还会削弱助人者的助人能力,影响助人服务的有效传递,并进而可能危害到其服务对象的相关利益。整本书紧紧围绕专业助人者共情疲劳这一主题,以实习护士、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三种典型的专业助人者为研究对象,对共情疲劳的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进行系统考察,并构建出一个既重视防患未然、有备无患,又强调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专业助人者共情疲劳干预体系,以期能够解决共情疲劳这种由 关爱的代价 给助人者带来的职业心理健康问题,从而让我们在享受专业助人者所提供的关爱的同时,也能做到关爱助人者。
雷秀雅著的《透视心灵(绘画心理分析技术)》以其近20年绘画心理分析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经验,将读者引进绘画心理分析世界,带领读者管窥心灵,探索自己和他者内心世界。本书从心理学领域为什么要研究绘画,怎
德国医生、心理学家洛伊(Otto Loewi,1873-1961)曾说:“生命科学中包含的精神价值,是无法用今日科学那种物质至上的态度说清楚的。”医学是一门科学,更是艺术。 《生命之书》是努兰医生个人行医生涯和人生经验交织而成的记录与反省。作者以医生的身份带领读者开启一场探索生命的旅行,以医生的双手揭开生命的神秘面纱。以疾病为切入点,从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讲到生殖系统,用作者处理过的真实病例,让读者知道各个系统如何运作。另有章节专门讨论血液、遗传、心脏,以及人体细胞浸泡于其中的组织间液,还有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本书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人体的精妙,更讲述了使生命延续,以及人存在的意义。 在医生的眼中,见到的多半是人体脆弱的一面,但也会见证人体对抗疾病时展现出的强韧生命力,各个组织之间紧密合作
本词典收编英汉词汇、常用缩略语和汉英检词约20余万词条。内容包括计算机科学、各类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操作系统、算法语言、形式语言理论、形式语义学、自动机理论、计算机网络、数据通讯、容错技术、图像处理、办公自动化、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数据库、数据结构、应用数学、计算方法、程序设计方法学、机器翻译、自然语方翻译、编译理论、软件工具、软件环境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汉字处理、模式识别、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等。 本书可供计算机专业和有关专业的科技工作者、大学院校师生、科技翻译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作为工具书使用。
·耶鲁大学经典论著; ·音乐理论家艾伦·福特的又一理论巨著; ·为作曲专业及和声专业师生研究大师作曲技法提供参考。
《中国小说史略》为鲁迅先生编撰的部小说史专著。全书共有二十八篇,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迄于清末谴责小说。《中国小说史略》在资料上搜罗宏富,采辑审慎;分析历代小说的思想、艺术,言简意赅,评断允当,是二十世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作者还全面辑录了鲁迅先生关于古代小说研究的文字,按写作年代先后排列,包括序言、通信等,从中可以了解他对古代小说之研究的演变过程,希望有益于读者。
《艺术与错觉》的主题旨在回答艺术为什么会有一部历史。贡布里希教授从一个我们日常惯见熟闻,可不是出于无知便是由于自命不凡而不屑一顾的问题——艺术家们在描绘现实时为什么会用如此众多的风格——开始,重新检验了许多在我们看来已经理所当然的观念,改变了我们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的理解。作者在论证中广泛地涉猎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和现代科学的许多分支,使其论题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基础,而且还获得了某种科的性。这部著作出版于1960年,至今仍在艺术界、美学界、哲学界引起广泛的讨论,它已经成了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不仅在人文科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了自然科学领域。 然而,也许正是由于作者的广博、睿智和苏格拉底式的论辩才能,使我们这些不甚熟悉西方文化传统的读者就难免有在看局部时流连忘返,看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旋法研究》主要内容:陆仲任文选,五度协和是民歌旋律的基础,谈“主题旋律”的构思,广东音乐琵琶曲《雨打芭蕉》探析,广东音乐旋法探讨,广东音乐音阶调式探讨,粤乐和声与多声部探索,粤乐旋法研究,中国古代五声音阶形成与发展的探索,陆仲任创作思想和方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医疗救援及疾病防控等活动总是息息相关的。每当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大量的医护工作者都会被派往一线进行各类救护恢复工作。另一方面,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既要有良好的医学专业知识,又要有应对危机的统筹、分析和判断、指挥和决策能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中。既懂医学专业,又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方法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关键的。目前相比美国、日本等国家,我国极少有医科学校为医疗专业和公共卫生专业学生设立卫生应急管理课程,相应的科研机构,科学研究和从事此类工作的医学界的专家学者还很匮乏。这是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事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处置》即为面向医科院校学生编写的一本介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方法的教材,不同于一般危机管理类教材只讲方
作者数十年来与书为伴,以书为业,爱书甚深。书中的读书小记和文学评论,处处可见岁月流逝中个人成长之印迹,而贯穿其间的是静心读书时才有的一闪的感悟和单纯的愉悦;书中有关编辑工作的文章,多有与三联书店相关者,或谈编书往事,或回忆同行前辈,津津乐道,充满了对日渐远去的出版传统和编辑精神的尊崇和神往。其文字平实矜持之中见优雅,好读。
《无法承受的存在之轻:整本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整本读经典”系列之一,以米兰?昆德拉的经典小说《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为阅读材料。《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是一部“存在主义哲学小说”。《无法承受的存在之轻:整本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从性质、结构、主题及书中四位主要人物所象征和代表的哲学层面来全方位解读这部哲学小说,并且着重对存在主义哲学和“反复叙事”的写作手法等方面做了专业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