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读者也许满足于通过作品来了解的作家,但对于狂热的文学爱好者,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进入他们的书房,了解这些作品是怎么写出来的:用的是铅笔、钢笔,还是打字机?坐着写、躺着写,还是站着写?每天写多少字?西莉亚﹒布鲁﹒约翰逊便是这样一位寻求与作家“直接亲密”的爱好者。在这位“文学侦探”的调查研究下,我们得以知道那些名作诞生的细节,得以了解大作家们写作的怪癖和执迷:从席勒的烂苹果到奥康纳的甜牙,从雨果对自己的软到狄更斯像拉链撕开人群的疾走,从普鲁斯特的软木盾到纳博科夫的浴缸,从乔伊斯的外白衣到伍尔夫的紫墨水……
陈子善所著《清影集(精)》探讨林语堂与胡适主持的一九三〇年间上海平社的关系,从林语堂日记和胡适日记互文的角度切入,所依据的文本是已经公开的胡适一九二九至三〇年日记和尚未公开的林语堂一九二九至三〇年日记,力求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还原这个鲜为人知的一九三〇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社团的活动。
主编的这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辅导读本》主要包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名词解释和指标解释;为编制《纲要》,开展的一系列课题研究的研究报告摘要;系列解读文章;《纲要》的支撑数据等。这些都是全面解读《纲要》的性资料。 本书的出版,是国家卫生计生委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纲要》的社会影响,便于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学习贯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水浒白看》是王路在经典史学和文学功底的一次集中展现,全书分“山林”“市井”“渔樵”三部分,对《水浒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当时的人情世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王路的分析看出了林冲的愚、李忠的厚、鲁智深的孤独……给读者以别开生面的感觉,有助于广大读者理解名著。
《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学知识界的傲慢与偏见(1880-1939)》对现代之初的知识界发动了猛烈攻击,以清晰的条理和富于雄辩的论述向我们揭示了现代文学的大人物们身上的阴暗面:他们蔑视和憎恨普通人,甚至达到了毁灭人性的地步。
学问是对思想的论证。学问不能没有思想,但做学问的要不是思想的能力,而是对某一思想论证的能力;智慧的增长主要不表现为思想论证能力的增长,而表现为对思想直接获取并举一反三地运用能力的进步。 《战略学札记》是北航战略问题研究中心张文木教授的新着,由海洋出版社于2018年5月出版,取名《战略学札记》,并不能理解为作为学科的“战略学”札记,而是作为战略研究的心得和体会。全书内容丰富,包括心得、史鉴、治学、笔记、人物、人生、文艺、字词等方面,形散神不散,记录了作者的思想历程。看作者其他大部头着作有利于培养做学问的能力,但做学问毕竟是少数人的事;而读这本札记的好处则是可将其中的思想火花直接用于工作和研究。 全书以半百为节,与广大读者分享。 学问使人成熟,使思想久远;智慧使人美丽,使思想
应激和应对是同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现象。本书整合了关于应激的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观点,全面深入地揭示了心理应激(精神压力)这个当代人最为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论证了心理应激和应对策略同心身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心理生理机制,探讨了心理应激条件下人的心理调适问题。
《中国文学名家新评:创意阅读》作者提倡深度阅读,还是信息化环境下的阅读对策。信息化给人类的认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力带来了巨大变化,然而,人类社会同时也面临着泛信息化的危险。个性有被消弭的痛苦,思维有被弱化的困惑,思想有被简化的尴尬,人文精神接受着信息变化多端的挑战,深度阅读正在被媒体信息阅读所取代。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的书》,对此有深刻的洞察和分析。该书作者是美国人大卫·丹比,《纽约》杂志一位影评家。他痛感信息社会瞬息万变对于人们生活的负面影响。他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个读者,而变成了一个只读新闻、时事书籍以及各种各样的杂文的读者。更可怕的是,“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我拥有观点,却没有原则;我有本能,却没有信念”。1991年,大卫·丹比四十八岁重返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与十
李静,法学博士,曾是法官队伍的一员,也常以律师身份出庭,现任教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长期致力于诉讼法、证据法方面的研究。曾在《求是学刊》、《政法论坛》等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证据裁判原则初论》。
《刘克庄诗歌研究》分为“诗学篇”、“诗歌篇”和“版本篇”部分。“诗学篇”详尽论述了刘克庄“性情说”的产生背景、内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诗歌篇”则分析刘克庄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并指出其不足之处与造成的原因。“版本篇”对刘克庄诗文集的各种版本源流进行了考证。全书旁证博引,条分缕析,并于纵横比较中立论,时有新见,对刘克庄至宋诗的研究,不乏参考价值。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人文整体思维范式及其理论体系、基于中西医学的人文整体医学模式、基于医疗实践的人文整体医学诊疗技术体系,并对心脑血管疾病、脊柱疾病、脑病、心理疾病等的诊疗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实效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作者目前受邀在全国各地进行讲学和巡诊,收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文学创作并不神秘,写作也可以学习。本书中教你如何做一家作家。仔细阅读本书,你成为作家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是一部学术研究著作,以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为基点,以现代传播媒介、读者与长篇小说的互动关系为展开向度,在历史的本相中“还原”现代长篇小说传播接受的生态图景,阐释现代中国·长篇小说·大众媒介与读者接受四者之间复杂的历史扭结,探寻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传播接受的规律,拓宽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审美认知谱系,为构建现代长篇小说传播接受的研究范式提供具体而明晰的研究实例和有效的新路径。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来在高校的法律英语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律师实践,从理论的层面对涉外法律英语的词汇特征、句法特征展开研究,意在授之以渔;其次,作者结合涉外法律事务中的案例,研究涉外法律文书中常见通用条款的写作,再逐步过渡到涉外法律文书的规范写作研究,意在授之以鱼。 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专业性,是涉外法律事务人员以及高校法律英语研究者、学习者的有益参考书。
您听说过曹雪芹的佚诗「自题画石诗」吗?《名家解读红楼梦·红学探索:刘世德论红楼梦》将告诉您,这是那个「抄存者」拿他外祖父的诗冒充的。您听说过清人王冈和陆厚信的曹雪芹画像吗?《名家解读红楼梦·红学探索:刘世德论红楼梦》将告诉您,画上的那位像主不是曹雪芹,而是金梯愚和俞瀚。红学似海,《名家解读红楼梦·红学探索:刘世德论红楼梦》不过是测海的一勺一瓢而已。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还记得:次接触普鲁斯特的这部巨著时,我们是什么身份,身在何处,都在做些什么。甚至,也许我们只是从书店里摆得整整齐齐的那套《追寻逝去的时光》身边匆匆走过,没想过要翻它一下,或者把它带回家去,就是这样一个擦肩而过的瞬间,如今也可算是与普鲁斯特的次邂逅。当我们还是个孩子,从大人们那儿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时,我们或者会张冠李戴,把他当成另一个人,或者在对他一无所知的前提下猜想他是个什么样的作家——时过境迁之后,这些也就成了我们意识到有普鲁斯特这个人存在的次。然而,有时候,这种记忆模糊的次被遗忘了。我们完全不记得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以怎样的方式与普鲁斯特相遇……倘若我能及时地追忆,恢复次阅读时的感受,地确定每一个相关的细节,那么,确实,我最后就能把握住我对普鲁斯特的
本书在先秦历史和文化的广阔背景下,主要从政治思想、用人主张、人生哲学、处世方针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战国策》“畔经离道”的思想倾向,揭示其重针、重利、重时、重自我的纵横家思想特征。并以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系统论述这部亦史亦文的杰作在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文体因革和寓言文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影响。还论述了《战国策》中的人才论、纵横之文的基本特征,并对若干名篇做了独到新颖的解析。全书新见迭出,颇多创获,足以给人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