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境与诗艺:中国早期神话意象演变研究/汉学大系丛书》是从图像入手来研究中国神话,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也适合中国神话的实际。中国人研究神话,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以希腊神话的研究为参照系的。希腊神话研究由于其本身已很成熟,可为其他神话的研究提供范例。但是,成为范例很好,如果成了范式,就会带来一些问题。希腊神话由于有荷马的两大史诗、赫西俄德的《神谱》等材料,以及众多的悲剧、喜剧,还有大量哲学家留下的文字,因而早已有了完整的文字记录。研究者所做的主要工作,是识读和整理这些用古老的语言写成的材料,去伪存真,串联构建神话的系统。对于希腊人来说,神话已经在那里了,当时的艺术家,例如雕塑家、瓶画的画家,以及建筑设计师们似乎只是在使用神话。于是,希腊神话可以被理解成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
《项目表述:项目申请运作指南》书共分5章:章为"项目概要",主要追溯了项目的演化历史,分析了项目的特征,解析了国家科技计划体系项目的背景、特点及组织管理,厘清了公益性投资项目的管理特点及科技项目中的沟通管理应用等。第2章是"说服与沟通理论",介绍了说服的研究史及当代说服与沟通的主要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管理的沟通特点,重点探讨了项目表述模型并构建了四阶段项目表述架构模式。第3章"科学表达与交流",在介绍科学语言特征、功能及科学解释标准模型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科学表达和科学交流的工具、模式、方法与机理等。第4章"项目书面表述",重点讨论了逻辑框架法(LogicalFramework Approach,LEA)的应用及项目文本的编写要点,具体探讨了项目规划、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申请书的编写方法、技巧及要点。第5章"项目的口头表
《 校注》主要记写五代至宋初生活在洛阳的历史人物的传奇性经历,是北宋初年一部的传奇小说集,对于后世小说尤其是传奇体小说在选材、主旨、风格上都有重大影响。同时,由于《 校注》的创作目的是“冀有补于太史氏”,故所记人物事迹多可补正史之阙,如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邵晋涵重辑《旧五代史》等,均从此书采择了一些史料,是治五代史者向予重视的一部参考书。
本书主要以“图像”为线索,运用叙事研究、文化研究的方法,对发生于20世纪中国的关涉文学、美术诸领域的一组个案加以解读和剖析,主要涉及几方面问题:晚清至民国时期海派刊物“女性”主题图像的含义生成和图式衍变问题;早期媒体传播中女性肖像照的公共性与私人性僭越问题;“五四”背景下西方美术图像的引进、译介、阐释,与本土表达的衔接,这一过程所隐含的“五四”知识分子自我身份定位问题;20世纪中国女艺术家“自画像”与女性自我认知问题,20世纪中国美术的人文图式构建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身处生存夹缝中的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家艺术追求的多熏性、分裂性问题,等等。本书经由相关个案解读,考察“图像”背后文化运作的迹象、内在意图及其在多方力量的制衡下形成的格局。
清代散曲是当时、最活跃的文学样式之一,是真正“活”的文学。《清代散曲研究》对有清一代的散曲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梳理。作者以散曲文本为主,结合散曲特征及中国古代文体发展规律,将清代散曲放置于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综合考察,探寻影响清代散曲发展演变的各种因素,合理解释清代散曲发展走向。通过清代政令与散曲、清人的散曲观念、散曲作家群、散曲发展演变、清代散曲题材、清代散曲的艺术特征、清代散曲与其他文体的相互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分析了清代散曲作家的时空分布、知识结构等相关问题;勾勒了清代散曲演变的轨迹;论述了清代散曲中“黍离悲歌”、“题画”等主要题材及“词味散曲”、“櫽括”、“翻谱”散曲的艺术特征。最后,考察了散曲与戏剧、小说之间的影响。本研究以散曲文本为主,结合散曲特征
《神女》处理的是中国历史和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母题——神女,从上古的龙(阴性)、女巫、女娲,到《楚辞》中的神女、湘妃,再到中古的洛神、汉女及各种传说中的江河神女,研究其形象的衍变互换、与现实世界和民间信仰的错综关联,在文学中的不断呈现,及作者的想象和阐释。全书主要围绕在唐代诗歌(尤其是李贺)和传奇中蔚为大观的各种江河神女进行描绘和阐释,其瑰丽诡异的意象令人向往。
《辛弃疾词鉴赏辞典》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写。
《 探源/大家小书》是一部重要的红学专著。作者吴世昌先生在牛津大学讲学期间写成,原文为英文,《 探源/大家小书》为译本的摘选本,包括:红楼梦研究的历史背景;评者探源中对脂砚斋的追溯;作者探源;《 探源/大家小书》探源;续书探源中高鹗在前八十回中的修改。全书对《红楼梦》创作前后进行了钩沉、分析,占有的材料基础上得出的观点中肯而富有创见。
提出了“学术兴院”与“互补共荣”的方针,文学、语言、艺术、传播,在教学中由互补而形成特色,在学术上因互补而拓展思路,书中论文为主自不待言,其他或兼有谈文论艺、自抒怀抱的小品点缀其间,在便读者初磋学术之余,也不妨近距离地一睹南开学人的风神。
《解析西游记探讨人生成功》是以《西游记》中探讨人生成功为切入口论证解析的证据。作者还以《西游记》中人物的视角和九九八十一难的视角,分别撰写《解密西游记中的人物》和《揭秘西游记中的八十一难》,用以全面解析《西游记》,关于探讨吴承恩人生为什么不成功及怎样能成功在《西游记》故事情节之下埋藏的内容,愿读者能有所领悟,获得自己的真经。
《当前文学症候分析》为丛书之一,对当前文学症候作了深入的分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书系”,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当代十三位评论家的作品,这些集子都是他们在自己文学研究与批评作品中挑选出来的。无疑,这套规模相当的文学研究与批评丛书,不仅仅是这些批评家自己的成果,也代表了当今文坛批评界的水准,同时它又以不同的个人风格闪烁着这些批评家们独立的睿智光芒。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名家图说红楼人物系列:名家图说妙玉(图文版)》是名家图说红楼人物系列之一,通过深入研究《红楼梦》中妙玉的有关内容,观点新颖,语言通俗,不仅适合红学研究者参考阅读,也适合普通红学爱好者阅读。
《来自“别一世界”的启示: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与乌托邦心态》关注的是近现代文化、文学中的乌托邦以及作为其产生基础的乌托邦心态问题,作者将形形色色的乌托邦文本纳入到其所产生的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来解读,对乌托邦的源流、特性、精神特质、表现形态、演变过程以及乌托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乌托邦的兴盛反映出的是传统瓦解之后中国人的精神上的饥渴,人们急切地想寻找到一种既可强国又可使人安身立命的新信仰,而最为敏锐地感觉到这种时代的要求并力图满足这种需要的就是乌托邦文学,它起到了填补时代信仰真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