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是对思想的论证。学问不能没有思想,但做学问的要不是思想的能力,而是对某一思想论证的能力;智慧的增长主要不表现为思想论证能力的增长,而表现为对思想直接获取并举一反三地运用能力的进步。 《战略学札记》是北航战略问题研究中心张文木教授的新着,由海洋出版社于2018年5月出版,取名《战略学札记》,并不能理解为作为学科的“战略学”札记,而是作为战略研究的心得和体会。全书内容丰富,包括心得、史鉴、治学、笔记、人物、人生、文艺、字词等方面,形散神不散,记录了作者的思想历程。看作者其他大部头着作有利于培养做学问的能力,但做学问毕竟是少数人的事;而读这本札记的好处则是可将其中的思想火花直接用于工作和研究。 全书以半百为节,与广大读者分享。 学问使人成熟,使思想久远;智慧使人美丽,使思想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还记得:次接触普鲁斯特的这部巨著时,我们是什么身份,身在何处,都在做些什么。甚至,也许我们只是从书店里摆得整整齐齐的那套《追寻逝去的时光》身边匆匆走过,没想过要翻它一下,或者把它带回家去,就是这样一个擦肩而过的瞬间,如今也可算是与普鲁斯特的次邂逅。当我们还是个孩子,从大人们那儿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时,我们或者会张冠李戴,把他当成另一个人,或者在对他一无所知的前提下猜想他是个什么样的作家——时过境迁之后,这些也就成了我们意识到有普鲁斯特这个人存在的次。然而,有时候,这种记忆模糊的次被遗忘了。我们完全不记得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以怎样的方式与普鲁斯特相遇……倘若我能及时地追忆,恢复次阅读时的感受,地确定每一个相关的细节,那么,确实,我最后就能把握住我对普鲁斯特的
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辛弃疾……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文学家都生活于唐宋时期。这是继先秦两汉之后,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二个经典时代。秉持“文以载道”的精神,他们的作品为唐宋之际兴起的士人阶层提供了一套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曲折反映了当时即将形成以及已经形成的新型社会秩序。 本书将唐宋文学放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大脉络里进行重估,也对很多具体问题提出了耳目一新的见解。比如李白能够写出了简洁鲜活、明朗自然的诗句与他的异族身份密不可分,激昂旷达的盛唐诗风与武周革命改变了朝廷选拔人才的方式有关。相较被简化的“唐诗宋词”,作者特别强调了古文与宋诗。它们使士人摆脱了出身门第的束缚,更加看重内自我的人格实现,表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对宋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备受欢迎的10w 专栏作家刘晓蕾“闲话红楼”的新作品,视角独特,笔调活泼,读之可亲,思之有料。刘晓蕾认为,《红楼梦》是一本生命之书,正确打开它的方式应秉承融经典入生活,融经典入个人成长的阅读理念,要认识到书中人就是我们自己,从他们的性格与命运中参悟自身的成长,感受其中美好生命的凋零和脆弱,体会其中生命浩大沧桑的无奈之感。
《中医药系统生物学》是清华大学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多年探索、创新研究工作的总结,系统阐述了作者在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学术思想、技术路线、方法体系及相关应用成果。《中医药系统生物学》全书原创性强,技术前沿,体现了以下特色:提出了适合中医药研究的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体系;提出了创新的研究模式,即从 点一点 、 点一系统 发展到 系统一系统 的模式;阐述了创新的研究策略,针对复杂系统,提出采用层次化、整合各种组学(包括化学物质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和逐步优化的策略来研究 系统一系统 的相互作用;阐述了创新的研究方式,针对化学和生物的复杂系统,提出采用整体表征和局部特征相结合、定性测定和定量测定相结合、多学科先进技术的整合等研究方式;发展了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化学物质组学、定量代谢
中国医药学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宝贵经验。躬亲病榻、救死扶伤而创造了实际医疗经验的无非是医家;积腋聚沙、条分缕析而升华出医学理论的无非是医著;医家孜孜以求、医著谆谆以教的归结点,无非是遣疾疗疴的效验医方。名医撰医著,医著载医方,源远流长,浩如烟海。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药从基础到临床,从宏观到微观,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欲求掌握,实非易事。因此,名医医方精要、现代应用研究的方书佳作,是广大医务人员的渴望要求。为了更好地应用已经成熟的先进经验,提高医学诊疗水平,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学术的发展,我们组织编写了《医方精要系列》丛书。本书为丛书之一,首先列出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一书中载述的有
当今文坛,不要说伯乐,能稍微包容“异己”的人都少见了,基本唯“自己人”是举,倘若不是自己圈子里的、不认识的人,只恐连看一眼都不会,更懒得去发现了。文学的价值和现实的考量,如同胳膊和大腿,谁拧过谁是显而易见的。没有话语的空间和没有空间的话语实际上区分开了文坛的入世与出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取舍。偏激一点,也许可以这样表达:在文坛所有可以牺牲的东西当中,牺牲的总是文学的价值。
《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比较文学与族群研究》是笔者近年相关课题的成果结集,包括比较文学和族群研究两个方面。现以《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为题结集出版,目的在于突出论题关涉的双向维度,即全球化与本土化。对作者来说,这样的突出是想表达一个看法,即在不同文明多元交汇的时代,唯有从全球化角度方可理解本土认同的演变与危机;同样的,必须经由本土化的立场纔能体认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而遣恰好体现了比较文学与族群研究的当下重点。 《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比较文学与族群研究》的立项先后得到“211”项目等机构的支持。各篇章也在不同的学术会议和专业期刊上发表。
罗根泽先生的代表作《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中国现代学术目前三部文学批评史经典之一,与其他两部——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鼎足而立,各具特色。本书所述上自先秦,下讫两宋,盖分周秦、两汉、魏晋六朝、隋唐、晚唐五代、两宋六篇,以材料丰富、体例完善为其突出特色。作者以诗话文评为山铜,以文集笔记为沙金,搜罗大量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所得结论持之有效,言之成理。作者"综合体",按古代文学理论在各阶段所表现的特点,分为几大阶段。再把每一阶段所出现的各种文学批评现象适当分类;或以文学论点为中心,或以文体演变为中心,或以文学流派为中心,分别叙述。由此纲举目张,巨细无遗。本书将中国还给中国,一时代还给一时代,由此将本国的材料跟外来的意念打成一片,方能处处抓住要领,详
诗、赋是唐代科举考试中文学性极为突出的文体,时人颇有因二体高第者,体现了文学在唐代取士活动中的意义。本书共收作者关于唐代科举考试中诗、赋方面21篇学术文章,从试赋概念、试赋演进、诗赋形式、诗赋内容、文化精神等多层面对唐代应试诗、赋展开研究。作者在研究中既有对二体动态与静态的综合考索,又有对二体文体意义、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的讨论,表现出了相对的深入性和系统性,同时具有对已有研究进行补正的意义。
本书由作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新世纪部分文章中选出。本书作者认为,《红楼梦》是文学作品,阅读中凡会心处常有诗意美感在,它能开阔人的眼界,提升人的精神。作品的不朽价值无论是社会的、历史的、哲学的,无不仰赖其审美品格来实现。这是她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因而有关作品本身包括人物开掘、情节剖析、意蕴阐发等文章是本书的主体。作者在《红楼梦》这一精神家园中不懈地寻觅,探求艺术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所发皆为真诚的“会心”之言。
《唐代长安佛教文学》由王早娟著
自2010年7月1日起,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29号)(以下简称“新《规范》”)正式施行,2002年版《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同时废止。新《规范》旨在提高中医病历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中医医疗质量。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版)》的编写目的,旨在落实《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执行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规范建设的相关规定。《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版)》编写的基本原则是:①突出《规范》重点,注重《规范》内涵;②着重中医病历的特点和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法律性;③强化中医临床医师基本功训练,规范医师病历书写行为;④体现和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⑤吸收全国示范中医医院的病历;⑥编写工作由参与卫生部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