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取向精神障碍治疗:临床实践(原著第五版)》的内容和结构框架清晰明确,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第1部分论述了动力性精神病学的基本原则、理论基础、评估方法包括个案概念化,以及治疗方法 其中涵盖了个体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团体治疗以及治疗者之间/治疗者团队的合作。 第二部分与DSM-5的诊断分类体系相结合,剖析了如何运用动力学的理解和方法,对zui重要和zui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进行干预或治疗,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神经发育障碍、神经认知障碍、情感障碍(和自杀)、焦虑障碍、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分离(解离)障碍、物质相关及成瘾障碍、进食障碍、性欲倒错和性功能失调;以及3组人格障碍,包括A类的偏执型、分裂样和分裂型人格障碍,B类的边缘型、自恋型、反社会型、表演型(和DSM-5中没有、但在动力学中非常重要的癔症型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咨询的经典模式,关注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发现问题的原因,已被广泛应用于家庭服务、心理康复服务、儿童福利服务等实务领域,以及社区治疗中心、学校和医院等场景。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巧与应用》由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联合创始人茵素 金 柏格和彼得 德容共同撰写,是焦点解决短期治疗领域相当重要的代表作品和入门读物。 通过丰富的治疗实例,作者依循建构解决之道的会谈历程,不仅详细论述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会谈架构与核心技巧,还从以证据为本的实践角度,呈现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不同场域中的应用成效。
动机式访谈法是发源于成瘾治疗的一种公认和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 运用动机式访谈法,从根本上解决人们有关改变的矛盾心态,唤醒并强化当事人对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动机,帮助人们说服自己进行改变。 1983年,美国心理学和精神医学教授威廉 R.米勒首次描述了动机式访谈法,并将其运用于临床治疗中。此后,动机式访谈法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心理卫生与治疗、社会工作、物理治疗与康复等领域。 《动机式访谈法:改变从激发内心开始》由米勒和英国心理学家罗尔尼克联合撰写。在本书中,他们不仅介绍了动机式访谈法的发展历史、理论、证据基础,还结合大量的案例,详细描述了动机式访谈法的导进、聚焦、唤出和计划四个基本过程及其训练方法。 《动机式访谈法:改变从激发内心开始》适用于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人士阅读,是一本掌握
本书作者之一John Briere博士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创伤治疗学者,在读本书之前,作者已经读了他的很多论文和专著。关于本书我的评是,这是关于心理创伤治疗的入门教材之一。它虽然不是皇皇巨著,大约只有20万字,但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创伤心理学和创伤治疗的基本知识。本书共分两部分。部分主要介绍了创伤的定义和主要类型(章)、人经历创伤后的反应以及怎样理解这些反应(第二章)、怎样对创伤进行评估和诊断(第三章)。第二部分是关于创伤干预。其中第四章创伤干预的原则是我着重要向大家阅读的一章,因为治疗者的态度和出发点可能是决定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第五章到第九章分别介绍了心理教育、情感调控(稳定化)、认知治疗、情绪加工以及对因为创伤导致的身份认同与人际困扰问题进行治疗的一般策略和干预原则。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
本书系统而全面地展现了美国心理学家、现实疗法创始人威廉·格拉瑟对心理问题的创新解读。格拉瑟提出,我们应用已久的外部控制心理学,正是导致我们的人际交往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而很多心理和情绪困境,都是令人不满意的人际关系导致的。选择理论认为,他人对我们的影响只有信息,我们的情绪都是自己选择的,这一理论让我们得以转换视角,明确个人自由的边界,积极发展充分保障彼此选择自由的新型人际关系,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格拉瑟认为,选择理论的应用可以遍及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本书中,他在对基本概念做过详细定义后,具体阐释了选择理论在婚恋关系、家庭与亲子关系、教育领域、职场和社区中的应用,可以说只要有人际关系存在,就有选择理论的用武之地。
《存在:人本治疗》中,科克·施奈德博士(KirkSchneider)和奥拉·克鲁格(OrahKrug)博士演示了存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如何在当代的心理学实践中提供有效的治疗。施奈德博士和克鲁格博士在书中论述了许多案例,帮助读者理解这种根植于哲学的方法,也是非常具有实践性的。作者强调了存在的斗争如何通常成为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本书两位作者运用他们丰富的经验,为存在-人本主义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清晰和简明的描绘。存在-人本主义治疗不仅整合了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理论,也吸纳了其他当代治疗方法中的策略和技术。随着案例研究的展开,施奈德博士和克鲁格博士将帮助读者再次熟悉这种理论,它在实践里是什么样子的,以及整合是如何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