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的首次访谈》不会告诉你所有问题的 答案 ,相反,它将会为你提供许多问题,为你描述什么情景适合你去问这些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这些问题你都要挨个去问来访者。其中的一些问题应该是你在访谈之后去问自己的,也有一些问题是你要与你的督导进行讨论的,还有一些问题也许是你永远都没有机会去问的。本书的意义仅仅在于,让你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从书中找到这些问题。 本书的写作意义:第1,它能够帮助你抵制那种想要做出不成熟假设的冲动;第二,它会帮助你抵挡那些在等待和无知中产生的无助感和沮丧感;第三,它会指导你如何去探索面前坐着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第四,它将引导你进行不同类型的访谈并且向你提供一些相应的标准化评估工具;第五,它会指出你需要知道些什么,如何才能知道这些,以及下一步应该
本书是知名心理咨询师毕淑敏从业多年的代表作,是一部真实心理案例的纪实文集。 在这本书中,毕淑敏以其细腻的笔触再现了33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涉及童年创伤、怨恨父母、感情破裂、不安全感、外貌羞耻等,展现了心理咨询的完整过程,再现了来访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探究了负面情绪的来源,显示了 看见 与 接纳 的神奇作用。 从这些案例中,你能够获得烦恼与情绪的共鸣,并学会搭建合理的情绪出口,建立有效的自我修复机制,为眼前的烦恼找到思路。自此以后,即使遇到新的难题,你也能拥有解决的能力。
本书由*进食障碍治疗专家詹姆斯 洛克和丹尼尔 勒格兰奇撰写,是一本帮助父母了解进食障碍、理解孩子的感受并参与治疗的书。 本书分三部分。*部分帮助父母早期识别进食障碍,详细分析识别过程中常遇到的疑难及困惑,以便父母在*时间明确诊断,干预异常的进食行为。第二部分帮助父母理解疾病以及患病的孩子,除了介绍进食障碍相关医学知识外,重点分析了如何理解孩子歪曲的认知,并介绍了应对方法。第三部分教父母如何应用基于家庭的治疗(family based treatment,FBT)的理念来帮助孩子,并指出无论孩子正在接受何种治疗,父母都应保持充分的知情及选择和反对治疗的重要权利。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进食障碍年长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父母。除此以外,本书对其他进食障碍患者照料者,以及对从事进食障碍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包括精神科医生、护士、内科
暴食,即过量进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当伴随出现失控感时,即成为进食问题。暴食不仅对躯体健康产生不良后果,并且降低了暴食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 本书由著名的进食障碍专家克里斯托弗 G.费尔本撰写,是一本帮助有暴食问题的人获取疾病知识,并学习一种具备循证依据支持的自助方案的图书。 本书分两部分。*部分介绍与暴食有关的*信息。第二部分提供了基于强化认知行为治疗(enhance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E)的暴食自助方案。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CBT-E对进食问题进行了概念化,改善了控制进食的技巧,在对体形和体重过度关注、节食等问题的处理上更加成熟,且更强调预防复发。CBT-E是经过验证的*有效解决暴食问题的方法。跟随阅读本书并练习该自助方案,能帮助暴食者减少暴食行为,使其成为自己的暴食问题治疗师。 本
你是否为了 服美役 而疲惫不堪? 你是否恨透了自己的恋爱脑? 你是否想与父母和解,却总是失败? 你是否厌倦了现在的生活,不明白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在毕淑敏的心理咨询室,你的一切烦恼都能被看见,一切情绪都能被接纳。 在本书中,职业心理咨询师毕淑敏讲述了24个亲历真实案例,完整呈现了心理咨询的全过程,也分享了她多年来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你可以看到心理咨询是如何进行的,从中掌握自我疗愈的方法,有效纾解心理压力,改善生活状态。 这一次,你可以选择重新夺取对生活的掌控力,做自己的主人。千万不要等到生命结束的时候,才发觉自己从未真正地活过。
对于那些已经接受过认知和行为取向培训的心理治疗师来说,本书可以作为一本*的关于焦虑和抑郁障碍治疗的案头参考指导手册,同时本书也为接受治疗的患者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工具表。对于接受过其他治疗理论取向培训的治疗师而言,本书可以作为学习多种短程心理治疗的入门指导。对于初学者而言,本书是学习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有用的入门指导材料。
在尝试了多种治疗方法后,金妮开始接受亚隆的私人治疗。睿智的亚隆提出,双方在每次会谈结束后分别写下自己*深切的内心感受。长达20个月的治疗之旅,饮可乐亚隆与金妮共同探索心灵黑洞的真实足迹。《日益亲近》应运而生。你会发现,这个发生在30多年前的故事,历久弥新。
为了使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和普罗大众能够理解如何应对DSM-5中所描述的精神障碍和没有达到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的心理困扰,张道龙团队编写了 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 以及与之配套的案例解说 短程心理咨询与督导实录 系列。《短程心理咨询与督导实录 职场篇》是配套的第三本案例解说。《短程心理咨询与督导实录 职场篇》借助真实的咨询案例,通过讲解和剖析,希望帮助高三、大四及研三的学生及早树立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在上学期间磨炼自己未来进入职场的各种技能。书中还对如何处理职场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方式方法。
小猪猪 一个两岁的小女孩,自从她的妹妹出生后,她陷入了情绪的困扰。从那时起,她开始了与温尼科特医生的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一直到她五岁。本书记录了在这几年当中,小猪猪和温尼科特十六次治疗的详细过程、温尼科特对治疗过程的讨论,以及小猪猪父母和温尼科特间的通信。借由此书,读者可以看到儿童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逐渐展开的内心世界,以及成长和治疗过程带来的修通与变化。
弹指一挥间,自海因兹 科胡特《自体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the Self)这一不朽之作出版,已经过去35年了。其间自体心理学已然经历了充满生命力的、令人兴奋的发展,极大意义上扩展了精神分析思考的范围。本书让这一发展变化中的多个重要理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书中*部分检视了依恋理论、复杂性理论和波士顿变化过程小组的工作;第二部分涉及儿童治疗;第三部分则检视了包括家庭治疗、团体治疗和督导过程在内的不同疗法;*后一部分从治疗二元关系及治疗共同体两方面诠释多样性、差异性和他者的内涵,并且深入讨论羞耻、活现和创伤体验如何影响治疗过程。对精神分析实践者、研究者和心理学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十分值得推荐阅读的作品。
作者结合自己学习心理咨询和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师的经验,与读者分享她在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中的经历。同时,作为一名督导老师,她借由此书教授咨询师在成长的路上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积累和照顾自己。
本书作者巴史克本身拥有二十多年心理动力学及精神分析取向的教学与实务经验,他以自己曾经接触、督导的个案为例,一方面呈现治疗师和个案之间的对话,一方面完整记录在真实的治疗情境里,治疗师会面临到的各种情况、难以避免的错误、如何采取应对措施,以及在何时做适当的介入。
初中生一方面充满活力,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孤独。他们急于摆脱长辈们的管教,但又缺乏自我掌控的能力,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初中生在学习和交往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老师们也发现初中生变得倔强、独立和逆反,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听话和顺从。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考前焦虑?如何引导学生克服体像烦恼?如何引导学生平衡学习与兴趣的关系?如何提高学生应对家庭暴力伤害的能力?……杨敏毅、黄莉莉编著的《读懂初中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咨询手记》这是一本帮助读者从心理学层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提出引导与干预方法的案例读本。这48个典型案例能让你从中看到你学生的影子,给你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切实的帮助。
本书是萨提亚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不仅是家庭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和社工人员的专业用书,更是每个渴望家庭和谐、自身成长的人的书籍。本书第一版即销售逾70万册,被翻译成12种语言出版。本书的第一部分是萨提亚处理家庭个案的实录,书中的案例全部发生在一个为期两天的家庭治疗工作坊中。第二部分是萨提亚理论和信念系统的概括介绍。本书的特点在于完整地呈现了一次家庭会谈的过程,并逐条加以对照说明和短评,作者试图籍此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当萨提亚在选择运用某个策略、干预过程,或是使用某个特殊的语句时,她是如何思考的。书中附有大量治疗场景的插图,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和加深印象。
2013年5月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推出了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的很新版本——DSM-5。 为了使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和普罗大众能够理解如何应对DSM-5中所描述的精神障碍和没有达到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的心理困扰,我们编写了“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以及与之配套的一本案例解说“短程心理咨询与督导实录·亲子教育篇”。这本“短程心理咨询与督导实录·情感篇”是配套的第三本案例解说。
《心理咨询师笔记》是一个咨询师实践和感悟的著作,涉及的主题既有普遍的又有一直困扰心理咨询师的话题。纵览全书包括下列问题:心理咨询的本质、心理咨询的原则、潜意识经验、灵性的问题、爱的艺术、如何认知自我、绘画治疗、沟通的奥秘、如何寻找快乐、孩子的教育以及人的潜能等问题。这些问题的阐述,贴近实际,都是基于作者独特的领悟。 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写作风格,使本书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可读性。《心理咨询师笔记》适合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士、心理学爱好者,以及渴望获得心理成长。
小猪猪―一个两岁的小女孩,自从她的妹妹出生后,她陷入了情绪的困扰。从那时起,她开始了与唐纳德·温尼科特医生的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一直到她五岁。《小猪猪的故事(一个小女孩的精神分析治疗过程记录)》记录了在这几年当中,小猪猪和温尼科特十六次治疗的详细过程、温尼科特对治疗过程的讨论,以及小猪猪父母和温尼科特间的通信。借由此书,读者可以看到儿童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逐渐展开的内心世界,以及成长和治疗过程带来的修通与变化。
为什么有的学生脏话连篇?为什么有的学生总爱打架?为什么有的学生喜欢打小报告?为什么你付出那么多,而学生总觉得你做得太少?为什么有学生就是做事针对你? 撒谎、叛逆、故意捣乱 每个班都有几个小学生让老师手足无措。与其步步避让,不知所措,还不如翻开特级心理教师给出的权威解答。 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充满奥秘的世界。 本书从学业、交际、成长困惑、心理障碍四个方面对小学生教育历程中各种问题行为和心理进行了探讨,并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该如何帮学生排难解惑。深入浅出,条理分明,为教师指出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秘径,让教师成为学生*好的心理医生。本书精选了48个有代表性的案例,详细地向小学教师介绍了小学生的心理世界及应对方法。
一幅图画胜似千言万语,图画是心理咨询中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以图画为主的咨询,往往侧重于情绪的表达和疏解。 严文华编著的《心理画外音:跨越10年的心理咨询个案》共收录图画82幅。根据咨询目标,涉及多种图画主题和图画形式,有比较结构化的、传统的树木人格图、自画像、屋-树-人和家庭动态图,也有比较开放的、自由的意象图画。有铅笔画,也有水彩画、水粉画、油画棒画。有根据主题直接画画的,也有把冥想、意象和图画相结合的方式。有个体咨询中的图画,也有团体咨询时的图画。 最值得关注的是,《心理画外音:跨越10年的心理咨询个案》里的很多图画是当事人相隔10年对同一主题作出来的,我们可以从一个很特别的角度看到图画在心理咨询中的神奇之处,以及咨询师对这一工具的巧妙驾驭。
2013年5月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推出了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的新版本——DSM-5。为了能进一步改进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科研和在所有临床工作者中产生一种共同语言,DSM-5对所有精神疾病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分类并制订了准确和具体的诊断标准。 为了使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和普罗大众能够理解如何应对DSM-5中所描述的精神障碍和没有达到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的心理困扰,我们编写了“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以及与之配套的一本案例解说“短程心理咨询与督导实录”亲子教育篇。《短程心理咨询与督导实录·职场篇》这是配套的第二本案例解说。 每一位职场人,多多少少都会遭遇心理的困惑与迷失,在激烈的职场和社会的竞争与压力下,这种情况日益加剧。美国知名华人心理医生张道龙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的短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