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部从科学角度介绍冥想的图书。全书包括三部分:部分阐述了冥想的基础理论,包括冥想的概念、定义、分类、起源及其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医学、生物学的相关基础;展示了国内外对冥想的脑科学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第二部分展示了冥想主要流派的理论及其实际操作方法。第三部分介绍了冥想在精神障碍、躯体障碍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本书体系性强,既有世界观又有方法论,既有理论又有具体操作,语言流畅、内容丰富,可作为冥想科学工作者、医学院学生、教师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普通大众了解冥想的科学读物。
本书是国内本关于曼陀罗绘画心理治疗的专著,全书分为基础篇和专业篇。在基础篇中,简单介绍了曼陀罗绘画的历史,它与荣格、佛教的关系后,重点介绍如何绘画曼陀罗及怎样分析曼陀罗作品,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绘画方式及分析思路,作品里面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专业篇适合那些希望借助曼陀罗绘画进行深度自我分析的读者或打算把曼陀罗运用于心理治疗的咨询师们。作品重点介绍了曼陀罗绘画的理论:心理类型理论、荣格学派自性理论、自性化理论及曼陀罗阶段理论。然后,通过一名长期的曼陀罗绘画治疗过程,向读者真实地显示该技术在临床中的运用情况。
这是一本生命故事集而不是个案集。他们不是病案上的症状和诊断、病床上的号码、被治疗仪器控制的躯体,而是情感丰富的鲜活的生命。 陪伴他们的家庭治疗师,也不是被学位、专业职称遮掩的看不清面目的“专家”,他们自己的生命故事,和病人及其家庭的故事编织在一起。 病人和他们的家庭需要的,绝不仅仅是药片、针剂、导尿管、氧气袋、监护仪、护理方法,他们也同时需要情感上的支持,需要健康的、可以信赖的关系。
本书介绍了以正念和认知行为疗法、尤其是暴露与反应阻止法为基础的针对强迫症的整合干预策略,它将正念、认知重构、暴露和行为阻止技术完美地整合在一起,是一本操作性和实用性都极强的书。
《自杀干预实用技术: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箱。它首先表明专业人员需要审视自己的个人经历和对自杀的恐惧,接着介绍了风险评估、安全计划和治疗计划等基本领域,然后提供了降低自杀风险、重建生存愿望的丰富技巧。 《自杀干预实用技术: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描述的技术可以应用到各种类型的治疗中,无论专业人员的理论取向是什么,也无论来访者是第1次、第十次还是第100次参与会谈。临床工作者无须按任何特定顺序阅读本书,甚至无须阅读全书。将本书翻到任意一页,都能找到可以立即应用的有用技巧或技术。
本书是配合英国BBC电视台所拍摄的《Tavistock临床中心》系列影片而写的。Tavistock临床中心是一所隶属于英国国家卫生署(NHS)的心理健康机构,治疗病人并培训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 ● 心智是如何形成的? ● 孩童是如何长大的? ● 我们何时变为成人? ● 人为何坠入爱河? ● 为何有时感觉成为绊脚石? ● 家庭如何影响我们? ● 何谓正常,何谓病态? 这些都是《谈话治疗》所讨论的问题。 来自著名的Tavistock临床中心的优秀治疗师们,在《谈话治疗》中探讨心智的影响力以及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取材自Tavistock中心的研究和临床个案,本书呈现了 心灵如何有自己的理性,却不为理性所知 ,它呈现了心智在各个发展阶段如何运作,可使我们对当代生活的许多方面有所领悟。
多模式治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阿诺德 A.拉扎勒斯博士首创的一种系统的、整体观取向的行为矫正法。本书阐述了多模式治疗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技术,重点分析了多模式的评估程序以及治疗的有效要素,并以性欲障碍和心境恶劣的治疗为例,讨论了多模式治疗的临床应用。行文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并附有多种调查表,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书介绍的是一种非常详细、系统化且有实证研究支持的心理治疗方法,聚焦于对于健康心理发展至关重要的依恋关系,特别针对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的自身原因对孩子忽视甚至滥用,不能提供安全健康的依恋关系,造成孩子的关系性创伤,因此极度缺乏安全感、对人际关系不信任的孩子,指导治疗师如何通过个体治疗、邀请父母及其他相关社会资源一起参与,帮助那些在这种伤害性关系中成长的孩子重建对关系的信任、重获在关系中的安全感、重建情感联结,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自我,修正早期创伤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人际关系疗法》中,埃伦·弗兰克和杰西卡·C.利文森利用详细的案例和临床说明,给读者展示了该取向的理论基础和治疗的临床阶段。人际关系疗法IPT是独特的,因为它在临床上较少关注来访者内在或内心的世界,而较多地关注来访者的人际关系世界和社会世界。本书作者还仔细考察了现有支持IPT用于不同群体和显现出来的不同问题的实证资料。 什么是IPT? 人际关系疗法(IPT)是一种针对抑郁症及其他集中于人际关系机能障碍和精神病症状交叉点的聚焦疗法。IPT的理论基础是这样一种观点,即精神病障碍是在人际关系背景中出现的。治疗的所有部分都一次又一次地旨在将个体症状的发展与其社会环境联系到一起。通过IPT,来访者将学会如何解决现存的人际关系挑战,如何预期将来的人际关系关注点,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如何促进当前症状的改善,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解决宏观社会心理问题,建设强大的国民心理,运用心理学规律和方法实现社会的 善治 。简言之,社会心理服务旨在 由心而治 ,尊重并依循 心之理 而实现社会治理。社会心理服务并非为了 治病救人 ,在本质上不同于面向个体的心理健康服务。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这一新时代背景,构建社会治理心理学的崭新学科愿景。本书基于我国社会治理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伟大实践,建构了原创性的 社会治理心理学 理论体系,将其用于解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和定位,从社会心态培育、社区心理建设、群体决策质量提升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在实践方法方面提出了 由心而治 的思路,推动社会治理遵循心理规律以实现社会 善治 。*章 社会治理心理
安全感圆环的基础理论是非常复杂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大约20次左右的治疗过程,非常易于操作。本书将简洁性、临床实用性与学术严谨性融为一体,有效地告诉读者儿童在安全依恋中有哪些需要,并明确指出可能是什么会妨碍家长对这些需要做出回应。“安全感圆环法”通过运用视频,使家长以新的眼光看见并意识到他们是如何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带入自己的早期经验的。
许多临床工作者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物质滥用的共病现象十分普遍。但长期以来,临床治疗中要么仅仅关注如何戒断,要么仅仅关注PTSD的治疗,结果却是患者不断“复吸”,或是创伤梦魇久久不能疗愈。因此,无论是精神科医师或者心理治疗师,都应该了解PTSD与物质滥用的密切关系,也应该遵循双管齐下的原则进行治疗。这本手册提供了一套经过临床验证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双管齐下,严谨有效,操作性强,非常值得国内的临床工作者学习借鉴。因此,这本书是每一位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师都应认真阅读的前沿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