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编纂于康熙四十二年(1705),系由清康熙帝亲自动议、发起,工程浩大,蔚为壮观。康熙四十六年(1709)四月十六,清圣祖玄烨为之作序并题额,因名之曰《御定全唐诗》,也被称为四库全书本《全唐诗》。全书忠实记录了唐代诗人、唐代诗歌的精微全貌及壮丽历程,共900卷, 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诗人 凡二千二百余人 ,传世至今,居功甚伟。 本书以地道扬州诗局本及四库全书本《御定全唐诗》为底本,囊括了其中全部诗人;诗作从近五万余首中精选4809首(约占全书十分之一),并作简要、专业之注释;诗人排序、卷次一仍其旧,另增唐诗作者索引及唐诗篇目索引,方便读者查询。集学术性、阅读性、欣赏性于一体。 于此一编,《全唐诗》概貌、精华尽收眼底,唐代诗歌发展之洋洋大观自可纵情鸟瞰。
《寒柳堂集》:所收十余篇论文涉及中古史、敦煌学、中外文化交流史诸方面。其中《论再生缘》是篇重要论著。《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及其补文是其晚年的自传性遗文,对研究近代中国政治及作者本人生平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分别收作者生前手定重要论文、序跋数十篇,涉及中古政治、经济、典制、文化、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中国中古史的传世杰作,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前书系统论述汉魏到隋唐文物制度的渊源与流变,提出著名的隋唐制度 三源流说 ,提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后书讨论统治阶级、党派分野、内政外交诸专题,对有唐一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 《元白诗笺证稿》:对唐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性丛书,共收录了三千四百多种古籍,内容涵盖了清乾隆以前的哲学、历史、文艺、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天文地理、算学、医学等领域。这些古籍内容完备,堪称中华文化的精粹。《四库全书》有系统、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为一部大百科丛书,为研究中华文化的中外学者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宝库。被人誉为 千古巨制,文化渊薮 。 《四库全书》这部中国历史上规模*的丛书是清乾隆皇帝弘历亲自组织编修的。弘历曾数次下诏,要各省访书呈送京师,并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设 四库全书馆 ,开始编修工作。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综编抄录*部,历时十年。成书后,先誊写了四个抄本,分藏于文源阁、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即 内廷四阁 ,又称 北四阁 ):乾隆五十三年(1788),又续抄三部,分藏于文汇阁、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约58年 约147年)著。此书作于和帝永元二年(100年),历时21年,直到安帝建光二年(121年)才告完成。许慎在病中遣其子许冲将此书献给皇帝。《说文解字》是我国*早、影响*的字典,是中国*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流传*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说解133441字,原书分为目录一篇和正文14篇。 《说文解字》完整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先秦古文字的形体,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集中了汉代训诂学的成就,还蕴涵着丰富的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方言、俗语方面的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而为后世学者所注重,奉为文字训诂之学的巨著。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从1780年开始写作,成书于1808年,时间长达近三十
本书是由汉司马迁撰。司马迁,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握了大量史料,又到处游历,实地调查。一-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司马迁开始《史记》的编写工作。五年后,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汉朝将领李陵辩护,被处宫刑,后被赦出狱,担任中书令。司马迁忍辱负重,继续著书工作,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史记》一书基本完成。书成后,司马迁的情况史籍缺载,大多人认为他在此后不久即去世,死因不详。 本书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部通史。共五十多万字,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2)约三千年的史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一书中把历史著作分为 编年体 和 纪传体 两大类,《史记》是纪传体的创始。此后历代正史,都沿袭了这一有 纪 有 传 的体例。 据司马迁自序,丰书共一百三
《资治通鉴》一书,是宋代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历时19年完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一共16朝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问世以后,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明白 治身、治家、治国 的道理,因此赐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问世以后,从北宋到清朝,《资治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使用的历史教材,因而被梁启超称为 皇帝教科书 。
本书为《历代诗词鉴赏辞书大系》中的一套,其他还有:《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宋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词鉴赏辞典》、《近现代诗词鉴赏辞典》、《古诗鉴赏辞典》。 一、本书共收入全唐包括五代各个时期、各个不同艺术流派的二百三十四位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的诗作一千三百三十四首。其中包括了现小学、中学和非文学专业大学的语文课本以及*在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背诵的唐诗篇目;千百年来流传的唐诗名篇或有名句的诗篇;唐代各个时期代表性作家的代表诗篇等。每篇诗歌后面附一篇短小的赏析文章,即为一个辞条。 二、本书正文部分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收入五、七言绝句六百十八首,中编收入五、七言律诗四百二十八首,下编收入古风、排律、杂言、歌行二百八十八首。各编中作
《水浒传(插图版)(套装共6册)》具有以下特点:1.原文:甄选经典底本,再现原版风采。2.注释:选取后世考据,逐一点校。3.译文:综合参考各家译文,引经据典力求信达雅高度完美。4.插图:配置精美插画,文图对应,相得益彰。5.批注:名家批注,奇文共欣赏。6.专用环保护眼的优质轻型纸印刷,墨韵清晰,实现一流印刷品相。7.版式设计美观大方,文字竖排,古韵淳朴。8.纯正手工线装制作,庄重典雅;精美函套,再显大家风范。9.耿绢包角,精致高档;告别胶装,实现绿色环保的出版宗旨。
《三希堂法帖》,系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清高宗弘历敕命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全名《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三希堂之得名,源于乾隆珍藏的三件晋代书法名帖,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此三帖被乾隆视为希世之宝,特于故宫养心殿内辟三希堂珍藏。乾隆十二年,高宗命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等人,将其时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的法书编次成卷,并亲自作序,命人摹勒上石。三希堂三帖自然首当其冲被收入,其余法书亦皆出自皇府,故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省称《三希堂法帖》。原刻石现仍完好,藏于今北京市北海公园阅古楼内。 《三希堂法帖》共三十二卷,收入魏晋南北朝至明代的法书计一百三十五家三百四十余种,包括魏晋南北朝五家,隋唐五代十一家,宋代六十九家,金代一家,元代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共60回。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资治通鉴》作为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之典范,以其文笔之精审流畅,内容之丰富翔实,录事之求实考信,思想之博大精深而蜚声中外,倍受推崇。该书共二百九十四卷,计三百余万字;其记史也,上自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于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在这部史学巨著中,司马光着眼于为政之方略得失,前世之兴衰隆替,集兴邦之略,匡君之言,为臣之道,善治之规于一体;融语言的艺术性、生动性,思想的哲理性与深刻性于一炉,前承古人,后照来者。《资治通鉴》问世九百余年,已刊刻出版七十余次;一代伟人*,一生曾阅读此书十七遍,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受国人推崇之程度。《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在世界史学上亦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本书编者在参考胡注本及其他多家注本的基础上,杂采众说
本书重要内容,则是大胆地暴露、揭发了封建统治头子们的穷奢极欲,荒淫无耻的生活。 本书里有很大一部分是明代的作品。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商品经济,已大量发展起来。一般地讲,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已开始于这个阶段。作为市民文学特点的话本文学,自然会把这一时期的经济生活和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意识反映到作品中来。像《施润译滩阙遇友》、《徐老仆义愤成家》等篇,都透露出一些消息。 本书收录了四十篇风格名异的故事,这些故事,有来源于史传的,也有出于历代笔记、小说的,而*多*根本的源头,则直接来自民间传 说故事,来自社会的实际生活。通过这些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 各种社会生活人民的愿望。 《醒世恒言》因为刊行较晚,文人创作的成分较多,修订润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