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译注》由著名楚辞研究专家董楚平全注全译,1986年出版时得到何其芳、胡念贻、袁珂等文史大家的鼎力相助,问世40年来深受读者喜爱,曾荣获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书以王逸《章句》本为根据,以战国时期楚国作品为范围,收屈原全部作品、宋玉《九辩》、《招魂》及《大招》,裁去《惜誓》以下的汉人作品,是为严格意义上的楚辞全本。 本次出版《楚辞译注(彩图珍藏本)》,包括前言、题解、原文、译文、注释、注音、彩图、图释、屈原行迹图、附录十大版块,全彩印刷。对旧版一些失韵、误译的文字进行了修订润色。收录《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九歌图》《湘君湘夫人图》《渔父图》《龙舟竞渡图》等楚辞历代彩图250余幅,其中近100幅江户时代楚辞植物彩图为首次整理面世,杜若、兰芷、江离、辛夷、杜衡、薜荔、女罗、菌桂等楚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以 为君亲政、贤明之道 为出发点所编写的一部巨著,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易经》被尊为 六经之首 ,尊享着无比崇高的地位。而在道家经典中,《易经》也享有与其在儒家经典中相同的地位,被道家奉为 三玄之冠 。真正算得上是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于《易经》,曾给出了这样的定位: 易道广大,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数,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可算是对《易经》全面而重 要的评价,甚至无论从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上讲,都是世所罕见的,也从来没有一部著作能够产生它那样的重要影响。 本书精选古本正源,并兼采众家著作,经过精心的审校,以文、白对照的形式,再现这部伟大著作的精华。本书按照《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每卦独成一节,以原文、注释、译文三个 板块的形式,在力求保持《易经》原有意味的基础上,努力在读者和原著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历代学者都将研读《道德经》作为必修功课。《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为 道经 与 德经 两大部分。《道德经》五千言,篇幅不长而论述精辟,其中含义深远,思想广博。其内容从多方面论述宇宙的本体、万物之源、自然规律等等,并将其意义融入到现实自然、社会、国家、民生等众多方面。大致分为:论道、治国、修身、砭时、养生、议兵六大方向。 本书《道德经》原文遵照中华书局发行的通行版本,每一章以原文开头,之后有 注释 和 译文 两个板块,对字词的注释简明扼要,对原文的翻译精妙准确,同时融入通俗易懂的解读思想。另外,本书除了常有的字词注释和译文之外,还加入了 河上公 对道德经的注解,希望这位黄老学派的集大成者的见解,能为读者们抛砖引玉,以其为伴为镜,协助自我来更好地阅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或曰《国策》,或曰《短长》,或曰《国事》《事语》《长书》《修书》等,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塑造了一系列智慧超群、人格独立、意志坚强的策士英雄形象,创造了一大批今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寓言。对于现代人来说,《战国策》不仅是了解战国历史与学习先秦散文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一个巨大的学习博弈、锻炼口才、提升谋略的智慧宝库。可谓一书在手,终身受益。 本书原文以清嘉庆八年(1803)黄丕烈刊刻的南宋姚宏续注本为底本,又据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所藏清末尊经书院刻本及《万有文库》本做了一些必要的订正。本着去芜存菁的宗旨,本书从原文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章中精选了二百三十二章。这些篇章或是记录了对历史
《论语》是一本记载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语录体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分20篇,492章。两千多年来,它教导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学习、交际、处世、修身、为政。可以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风骨性格、道德智慧,都蕴藏在这本书里。 由于此书年代久远,文字又缺少历史背景,故歧义颇多。现代人常常缺乏历史知识与古文功底,想要读懂读透,活学活用,颇为不易。但若参照前辈学者的解读,必能事半功倍。 唐翼明出身书香世家,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学研究。《论语》一书,他从总角之年读到耄耋之年,历经几十年积淀,方著成这一集注释、译文、导读于一体的《论语》读本。 本书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卷为底本,原文近16000字悉数收录,精心编校。注释详尽,兼顾梳理相关历史人物背景
《资治通鉴》简称 通鉴 ,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 294 卷,历时 19 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共 16 朝 1362 年的史事。 司马光从开始编撰到停笔花费了整整十九年的时间。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看到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政权的兴衰,看到帝王将相们的处世之道、为政之法,以及他们在历史漩涡中的生死沉浮、悲欢离合。 由于篇幅有限,本书仅从原著所记的三千多个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中,精心遴选其中精彩、典型的故事,以供读者朋友们窥一斑而见全豹。
《儒林外史》塑造了三百多个可敬、可爱、可怜、可憎、可恶的人物,既有形形色色的读书人,也有官僚、选家、僧道、才女、侠客 各色人等在小说中进出往返,连环套接,从而构成了一人一传、前人引出后人的连轴大戏。不仅传神刻画了明清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也精准摹绘了传统中国社会的世态人情,是现代人了解中国古代官场文化、士文化及社会风俗的活字典。 本版《儒林外史》以清嘉庆八年(1803)镌刻的卧闲草堂本为底本,完整收录五十六回全文;再由国学大师陈书良先生亲自主持的若水古社进行专业考校,并对各类官职典章、科举制度等知识点做精准注释,形质兼美,可读宜藏。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的著名军事著作,被誉为 兵学圣典 。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论语》是了解孔子哲学、政治、教育、文化等学 说的很重要的资料。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古至今,《论语》都是一部不能 忽视的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论语》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 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
《声律启蒙》是一本专门训练儿童吟诗作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全书按韵分编,每韵编有三首对子文,从单字到双字,从三字对到十一字对,循序渐进,内容包罗天文、地理、人物、景物、器物、典故、史实等。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意韵铿锵、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诵读,对启蒙儿童作对联、写作、积累文化常识等有重要的作用。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又是优秀文学作品,几千年来流传甚广,影响极大。《庄子今注今译》采用王孝鱼点校的郭庆藩《庄子集释》本《庄子》原文作底本,参考了古今中外六十多种种注本或论述,择善而从,对《庄子》各篇作了详细而全面的注释和今译,还在每篇之前介绍了本篇大意,特别是指出了源自本篇的成语、习语等。本书是一部经典的《庄子》通俗读本。
汉学家史景迁说: 明朝灭亡时,张岱四十八岁,尔后他得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让他活得多姿多彩的辉煌明朝,被各种竞逐的残暴、野心、绝望、贪婪力量所撕裂,土崩瓦解,蒙羞以终。他反复追思回想,事情愈是清晰,如迷雾笼罩的路径,于眼前重现,诸多遗忘的嘈嘈低语,也咆哮起来 嘈嘈低语,是张岱娓娓展开的叙事方式;咆哮,是文字背后痛定思痛后的心情。 繁华靡丽,过眼皆空 ,作者在《陶庵梦忆》的自序里,一句苍凉的低吟奠定了全书的基调。但是八卷本的《陶庵梦忆》作者写到的则都是自己往昔快乐的经历,品茗、赏花、观剧、访古、宴饮、雅集 奢华而不失优雅的场景,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张岱在娓娓的叙述中,寄托了自己的家园之悲,故国之痛。
《三十六计》是一部兵法奇书,集兵家诡道之大成的智慧宝典,共收录三十六个计谋。自问世以来,其已被人们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克敌制胜的重要的智慧源泉。
《老子今注今译》为著名道家研究学者陈鼓应先生的力作。本书以华亭张氏所刊王弼本为底本,吸收了历代《老子》研究的成果,对《老子》一书做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对前人的《老子》注疏也给予了评价,并加以今译。本书内容翔实,深入浅出,译文流畅,注释准确,是阅读和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书和经典读本。
《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简称《参同契》,道教早期经典。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於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教*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
《黄帝内经》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 、 脉象学说 藏象学说 等。
尚荣译注的《洛阳伽蓝记》是北魏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街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感慨历史变迁的一部记叙性作品。其内容以记录洛阳佛教寺庙为主,同时它又记叙了当时许多政治事件、重要人物、风俗地理、传闻故事等,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还原了历史事实,对正史中记载的不足具有补益之功,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部优秀的历史地理名著,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后世将《洛阳伽蓝记》与《水经注》、《颜氏家训》并称为我国北朝时期的三部杰作!
《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韩诗外传》。 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唐诗三百首》为蘅塘退士定本,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惜笺注太疏,读者病之。上元陈伯英女史,手辑补注八卷,字梳句栉,考核精严,能令读者不假祭獭而坐获食,津逮初学,功f浅鲜。第其书版藏李氏餐花阁中,坊间罕有其本,所以沾丐士林者恐未能遍也。爰取其书,重加厘订,付之手民,以广其传。书中体例,悉仍其旧。惟少陵《咏怀古迹》诗本五首,蘅塘止录其二,不免漏。今刻仍为补入,俾读者得窥全豹。注则悉依《杜诗镜诠》,未敢窜易一字焉。
《史记》由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撰成。全书共有一百三十篇,划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其中,本纪有十二篇,表有十篇,书有八篇,世家有三十篇,列传有七十篇。该书记载了自远古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直至汉武帝时期长达三千年的史事,内容涉及上述各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学术、天文、地理乃至医术、占卜等,所记地域范围除了汉朝,还有周边少数民族和域外国家。《史记》对后世的史学、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将人的修身作为核心基础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治国平天下就应该以德为本。 《中庸》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典籍,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庸》,《中庸》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将《大学》《中庸》整合编撰成了一本书《大学 中庸》,里面包含了很多先圣哲人的价值反思和体验,由此也向当代读者展示了他们卓越的思想表述才能,有着很好的阅读价值和 收藏价值。 本书内容有四部分组成:原文、注释、译文、读解。注释简要明了,读解到位,对读者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Array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玄奘,辩机撰,记述了著名高僧玄奘赴印度游学所经历和得自传闻的中亚南亚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城邦和地区的地理社会历史与宗教信仰等状况,保存了七世纪时该地区社会宗教文化的大量珍贵史料,至今仍是研究这一区域古代史和宗教信仰,中外交通等专门史的重要文献。译注者董志翘在充分吸收前人对该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简明准确的注释和清晰顺畅的白话翻译,是帮助广大读者了解这部经典名著的较好普及读物。这本《大唐西域记(精)》是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