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性丛书,共收录了三千四百多种古籍,内容涵盖了清乾隆以前的哲学、历史、文艺、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天文地理、算学、医学等领域。这些古籍内容完备,堪称中华文化的精粹。《四库全书》有系统、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为一部大百科丛书,为研究中华文化的中外学者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宝库。被人誉为 千古巨制,文化渊薮 。 《四库全书》这部中国历史上规模*的丛书是清乾隆皇帝弘历亲自组织编修的。弘历曾数次下诏,要各省访书呈送京师,并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设 四库全书馆 ,开始编修工作。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综编抄录*部,历时十年。成书后,先誊写了四个抄本,分藏于文源阁、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即 内廷四阁 ,又称 北四阁 ):乾隆五十三年(1788),又续抄三部,分藏于文汇阁、
中国*部由皇帝写序、命名的字典。《康熙字典》共四十二卷,总收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其内容引古代诗文以溯其字源,又注各代用法以佐证其变迁。书末附《补遗》,尽收冷僻字;再附《备考》,收有音无义或音义全无之字。这部文字巨典自成书起,影响之大,流行之广,近300年无出其右者。
《词诠》是集释古代汉语的重要著作,之所以言其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应用现代语法学并给合传统训诂学研究解释虚词的开拓性实践。作者在语法学初兴之时,写就《高等国文法》,中有论述虚词部分,因文法书的性质,不能尽言作者虚词研究心得,所以,另辟新章,写成专论虚词的著作。作者的虚词概念,不单包括通常无实在意义的虚词,也包括有一些实在意义的代词和副词,这是别有眼光的。全书收录3472个虚字,按照注音字母排序,每字下先分别词类,再续以解释,再举出例证。此书最突出的特点是既有意义训释,更强调虚词在语句结构中的功用描写,这是过往从训诂学出发单纯解释意义所未曾有的,是一进步。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特刊:古文字类编(缩印增订本)》共有三编。编分四栏,栏为商周时代的甲骨文;第二栏为商周时代的金文;第三栏为春秋、战国时代的石刻、竹简、帛书、载书、符节、玺印、陶器以及泉货文字等;第四栏为秦篆。共计3056字。 第二编为合体文字,合体文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至秦即被淘汰,共收304种,连同重文共计536种。第三编为徽号文字,多是由一个或几个单字组合而成,字形皆较古老,仅出现在商代和西周。
《诗经》的研究,历来颇盛,然多为传统文献学和文学史的探讨。《汉书艺文志讲疏》作者从古文字学与语言学入手,进一步引入音乐考古学和民族音乐学的关注,对《诗经》各部分之多元的来源及历史变化赋予了新的解答。全书基于翔实的资料与客观的分析,认为《诗经》之 南 、 风 、 雅 、 颂 起初源于不同的乐器之名,其后发展为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音乐体式,因而反映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所代表的不同文化。 从而,《诗经》的结集,伴随着商周文明的对抗与融合,经历了一个从礼仪化到世俗化、从标准化到地方化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特刊:古文字类编(缩印增订本)》共有三编。编分四栏,栏为商周时代的甲骨文;第二栏为商周时代的金文;第三栏为春秋、战国时代的石刻、竹简、帛书、载书、符节、玺印、陶器以及泉货文字等;第四栏为秦篆。共计3056字。 第二编为合体文字,合体文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至秦即被淘汰,共收304种,连同重文共计536种。第三编为徽号文字,多是由一个或几个单字组合而成,字形皆较古老,仅出现在商代和西周。
《诗经》的研究,历来颇盛,然多为传统文献学和文学史的探讨。《汉书艺文志讲疏》作者从古文字学与语言学入手,进一步引入音乐考古学和民族音乐学的关注,对《诗经》各部分之多元的来源及历史变化赋予了新的解答。全书基于翔实的资料与客观的分析,认为《诗经》之 南 、 风 、 雅 、 颂 起初源于不同的乐器之名,其后发展为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音乐体式,因而反映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所代表的不同文化。 从而,《诗经》的结集,伴随着商周文明的对抗与融合,经历了一个从礼仪化到世俗化、从标准化到地方化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特刊:古文字类编(缩印增订本)》共有三编。编分四栏,栏为商周时代的甲骨文;第二栏为商周时代的金文;第三栏为春秋、战国时代的石刻、竹简、帛书、载书、符节、玺印、陶器以及泉货文字等;第四栏为秦篆。共计3056字。 第二编为合体文字,合体文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至秦即被淘汰,共收304种,连同重文共计536种。第三编为徽号文字,多是由一个或几个单字组合而成,字形皆较古老,仅出现在商代和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