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旧集》是迄今所存的收录桐籍诗人*多、桐籍诗人诗作*丰的一部总集,选录一千二百多位桐籍诗人的七千七百余首诗,上起明建文帝时,下迄清道光二十年(1840),凡四十二卷。集中所选诗人不仅有官员、诸生、隐士,还有闺阁女子、和尚、道士。诗人名下均附有小传,或详细或简略,然皆有所本,从而保留了大量明清桐城诗人的生平介绍。有些诗后还记有诗作本事、经行评点和诗人未选入诗集的其他作品的摘句。《桐旧集》以诗人姓氏分卷,以诗人生年先后为序,姓氏排名以一姓中*前者为准,生于前者为先,如甲姓*前一人生于洪武,乙姓*早一人生于永乐,则甲姓列于乙姓之前。 整理者对今存民国十六年景印原刻本《桐旧集》(以方守敦所藏为底本,参校光氏自藏残本)进行校勘和标点,同时参校其他桐城诗歌选集,如《龙眠风雅》《悔生诗集》《朴巢诗
《切韵》一书在汉浯语音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众所周知的。自清代陈澧以后,一百多年来,中外学者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对它的语音系统可以说已经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但是没有解决的问题仍然不少,不论在声、韵类别方面,还是在语音构拟方面,都是如此。这就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来逐步地加以解决。本书的目的就是试图对这些疑而未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便为它们的最终解决作出一些贡献。 本书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对前人的看法加以补充论证;二是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新看法;三是宋跋本王仁《刊谬补缺切韵》和《广韵》对照的声母、韵母表;把全部结论总结于篇末的王仁昫《切韵》音节表。
“十三经”系指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籍,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定为“五经”。唐以“三礼”、“三传”合《诗》、《书》、《易》,为“九经”;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三经”。至宋,列《孟子》于经部,始为“十三经”。随着儒家之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定于一尊,历代学者纷纷为诸经作注解,除注经之作外,后又出现了对旧注进行解释和发挥的义疏。南宋以前,经与疏各单行,南宋绍熙年间始有汇集唐宋之前最权威性的“十三经”注、疏的合刊本,后复有十行本。明嘉靖中有闽本,据十行本重刻;万历间
《国学经典诵读本》(全16册)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典籍三十余种,采用简体、横排、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全书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启蒙、孝经》《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阴骘文)》《了凡四训》《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选》《诗经》《易经》《道德经、庄子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心经、金刚经(附:佛说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地藏菩萨本愿经》。
《庚桑楚》和《至乐》两篇中,庄子用汪洋恣肆的文笔为我们阐述了平气顺心的养生秘法和让身心长治久安的无为法门。在《至乐》中,庄子探求何为快乐,不注重对死的思考{故能鼓盆而歌},更注重对生的快乐的谋取。他始终以天地之大的视野来看待人生的小问题,所以,表现出超脱而其乐无穷的人生姿态。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庄子的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文笔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奇特、雄浑飞越,并善于通过生动形象、幽默讽刺的寓言故事阐述哲学思想,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
《 之三元解读与三维英译/学研论丛》是一部《易经》研究论著,其学理建基于二十世纪以来的《易经》原生态研究成果。作者对《易经》文本的诠释,由文史哲解读人,由信达雅今译、英译出,真善美的内涵则贯通其中,由此构成《 之三元解读与三维英译/学研论丛》独特的人文主义学术品格,与现有同类论著殊为不同,故称另一种读法和译法。《 之三元解读与三维英译/学研论丛》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阐明了《易经》诠释的学术基础,将经文分析为古史、哲理和古歌三类文字,并论述了《易经》经文翻译原则及方法。下编以具有新内涵的信达雅为原则,分别侧重于历史之真、哲理之善和古歌之美,对每卦经文的三类文字进行了今译和英译。《 之三元解读与三维英译/学研论丛》是作者《易经》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