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誦讀教材》(全18册)遴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典籍三十五種,采用大字注音、正體豎排,是一套專門用於誦讀的經典教材。經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復校對,標點、注音參考學者註疏,力求準確無誤。適合作為少年兒童的經典誦讀教材,也可以作為成年人學習經典的誦讀讀本。 全書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啟蒙、孝經》《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陰騭文)》《了凡四訓》《女四書、女孝經》《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禮記選》《詩經》《尚書》《左傳選》《易經》《道德經、莊子選》《唐詩三百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心經、金剛經(附:佛說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
《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又称《书》或《书经》。“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文献的汇编,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是我国 部历史典籍,也向来被认为是中国 早的散文总集。本书就是它的注释本,由曾运乾注、黄曙辉校点。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参同契》相传为东汉魏伯阳所著。《 参同契》是历 的一本炼丹著作,向来被誉为“万古丹经 ”。关于这部书何以名之为“ 参同契”,历代注家对之也作出了解释。明《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原题汉阴长生注《金碧五相类参同契》,首句即有“昔说魏君《参同契》”一句,其注称:“参者,离也。同者,通也。契者,合也。”以“参”为离的意思,“同”为“通”的意思,“契”为“合”的意思,此注虽然不是直接注解《 参同契》,然经文提及“魏君《参同契》”,故其对“参同契”的解说,应该与魏伯阳《 参同契》相关。章伟文译注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参同契》结合《 》之理,探讨天道及其表现;结合《 》之理,对金丹炉火之术的药物、火候、鼎器等问题作系统说明;《 参同契》还将大易、黄老相结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九部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这九种著作是南宋以后儒家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书。这次出版的《四书五经》,是为了满足现代广大读者阅读这些儒家经典的需求而推出的白文普及本。为确保其文字的准确可靠,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影印本《十三经注疏》和各种中华版点校本为底本;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读懂,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底本没有专名线和波浪线的,我们也都在这次排印时加上了。本书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收藏。
《庭训格言》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撰,其子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稹(1678-1735)笔述。玄烨八岁即皇帝位,年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1661-1722),死后,四子胤稹继位,年号雍正。此书乃雍正八年(1730)胤稹追述其父在日常生活中对诸皇子的训诫而成,共二百四十六条,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敬老、尽孝、驭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事。因为他是给他的儿子们讲的,所以很具体、生动而真实,没有什么虚饰。
顾迁译注的《尚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尧典》中记载的观象授时、四仲中星等可以说是世界最早期的天文学记载,其真实性得到现代天文学家的广泛肯定。《禹贡》一篇,乃鸿篇巨制,对我国的区域地理根据物产、
从整个中国诗歌史来看,僧人诗歌大多题材狭窄,意境枯寒,文字古拙,宋初以前的僧诗尤为如此。 相较而言,道潜的诗作,不仅题材较为丰富,文采斐然,诗境也一反僧家诗作的山野质朴之气,变得自然清新,隽雅飘逸。从思想内容看,道潜的诗歌主要以下几类:一是山水行旅诗,二是田园闲居诗,三是时序咏物诗,四是赠答唱和诗。七律幽远动人,如“林梢聒聒鸟声繁,积雪初消涧水混。老树卧波寒影动,野烟浮草夕阳昏。风回笛响山前路,犬吠人行竹外村。杖履不知幽兴远,归来新月在柴门。”把鸟聒的林梢、初融的积雪、涧溪边的老树、野烟浮草中的斜阳以及山前飘过几声长笛声、竹林传过犬吠声有机地编织在一起,诗境悠远闲凈,真正迈入了诗歌的典雅殿堂。 《参寥子诗集(精)》为其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