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商末(或说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存目311篇,其中6篇有目无辞。共分风、雅、颂三部。我们以十三经注疏本《诗经》为底本,约请专家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并进行了全诗翻译。评析部分从文学、历史、哲学、民俗、语言、文化学等多个角度对诗篇文本进行解读。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研究成果。
所谓 礼记 ,就是关于 礼经 的 记 ,即对 经 的诠释讲解,是礼学家对礼经的解释以及他们所采择的各种意见的辑录。《大戴礼记》《小戴礼记》就是这类的书。《大戴礼记》,相传是由西汉时期的礼学家戴德编纂;《小戴礼记》,相传是由西汉礼学家戴德之从兄子戴圣编纂。《小戴礼记》,也称为《礼记》,凡四十九篇。本书是对《小戴礼记》四十九篇全文注译。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出题解,扼要概括通篇内容旨意。其次出正文,正文的分节参考了北大标点本《十三经注疏 礼记正义》及各家译注本的分节,文字也参考各种版本进行了勘校,有调整者在注释中加以说明。再次出注释,注释兼及章句训诂与名物制度介绍,在引述各家说法时,为求简明,常见的郑玄注、孔颖达疏,简称 郑注 孔疏 ,其他注家或相关著作则引作者与书名,如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
本书是“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之一种。《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目前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商末(或说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共分风、雅、颂三部。我们以十三经注疏本《诗经》为底本,约请专家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并进行了全诗翻译。评析部分从文学、历史、哲学、民俗、语言、文化学等多个角度对诗篇文本进行解读。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近期新研究成果。
《诗经》是我国*早的诗歌总集。高亨先生研究先秦文学卓有成就,其治诸子,遵循乾嘉考据遗风,往往胜解精义,发前人所未发;其治《周易》,一改前人 以经解传,以传解经,经传互解 的旧习,首次经传分解,开创了中国现代《周易》 义理派 的研究新方法,为学界所推崇;其治《诗经》,以传统文字训诂学为根基,在校勘训诂上创发新义。砥砺基础,夯实根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诗经》各篇加以说明注释,有许多地方别具识见。 此次《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推出 简体版 ,在保持繁体版的各项笺注释读内容、专名线标点等基础上,寄望于以较易进入阅读的简体横排形式,使更多的读者接触到传统文化的正统解读,领略其中的优质精髓所在。
本书作者以《四明经籍志》(作者张寿镛,字咏霓,号伯颂,别署约园,浙江鄞县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和藏书家。底本为四十五卷,或题五卷,其书共分四十五目,分类情况大致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相同。每条书目下,列卷数,作者时代、姓名,出处,后列提要、序跋或考证)为底本,整理、标点了《四明经籍志》的基础上,又立足于当下*的研究成果,对张寿镛原本一些错误、不足之处加以匡正、补充,并从各类提要、藏书书目、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中提取了一些相当有价值的信息。如将《四库全书总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古籍总目》等目录、提要进行了必要的整合,介绍了文献价值、版本流传、学术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个别地方还进行了严谨的考证。这些工作对后人了解宁波乃至浙江的学术文化发展,
《其人如天》读史记,直接触及历史人物的魂魄,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作者如同司马迁及其笔下人物的知心人,经他勾勒,刘邦、项羽、张良、韩信、萧何等一代豪杰便仿佛有血有肉活脱脱地来到今天;作者从他们身上发现的生命气象又着实给人新鲜感,仿佛我们今天才识得他们的真容。刘邦表面上无赖轻慢,内里的伸缩自如却是王者风范;项羽外表上盖世无双,负才任气却是他英雄气短的原因;张良的从容有余令人遥想不尽,相较之下,韩信的自矜倨傲就显得格外刺眼…… 当我们触摸到这群古“汉”人敞亮饱满的魂魄,再看历史会感到格外真切,我们自己也能从中找回中国人该有的生命气象。 “今天读到仁明写的这本书,真的有一种魂兮归来话史记的感觉。……仁明要告诉我们的是,原来汉人的真容就在《史记》里。”——诗人 杨键
本书是中国文化名著《论语》全本的今注今译。内容包括:(1)解题。勾勒《论语》二十篇中每篇的主题思想,或阐明论述的几个问题,或分析孔子所持的观点,理清其内在的逻辑结构。(2)原文。每段摘录,并加以标点。(3)今泽。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用现代汉语加以直译。(4)注释。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原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作解释。(5)评述。先用一句话对每段原文的主旨加以概括,然后以作者的领会与见解为主,择善介绍古今注疏家的诠释。全书资料丰富,文句流畅,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古籍读本。
本书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为修撰《资治通鉴后记》而作的札记,共16卷。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北宋六朝(906-1070)的国故时政,内忧外患,揭示矛盾,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为后世留下极其珍贵的史料。书中所记大多为作者所见所闻,记载真切,所记史事注明来源。《涑水记闻辑佚》《温公日记》《温公琐语》《诸家著录题跋》附录在文后,同时还有人名索引,除使用四角号码检索外,还增加了《笔划检字表》,增加读者查找的便利性。
《词诠》是集释古代汉语的重要著作,之所以言其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应用现代语法学并给合传统训诂学研究解释虚词的开拓性实践。作者在语法学初兴之时,写就《高等国文法》,中有论述虚词部分,因文法书的性质,不能尽言作者虚词研究心得,所以,另辟新章,写成专论虚词的著作。作者的虚词概念,不单包括通常无实在意义的虚词,也包括有一些实在意义的代词和副词,这是别有眼光的。全书收录3472个虚字,按照注音字母排序,每字下先分别词类,再续以解释,再举出例证。此书最突出的特点是既有意义训释,更强调虚词在语句结构中的功用描写,这是过往从训诂学出发单纯解释意义所未曾有的,是一进步。
《诗经》是我国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部分,本书入选的篇目都是历来公认的名篇,因篇幅所限,只选了96首,约为全书的三分之一。选本分题解、正义、注释、译文四部分。题解主要讲诗的主旨,注释力求简洁明了,译文力求准确流畅。选本中的每首诗,都经作者细心斟酌,反复思索,竭力阐明其主旨和各章间的内在联系,并力求言之有据。
本书是丛书 潘雨廷著作集 中的一种。该丛书是潘雨廷著作的首次集中出版,历经数年,对此前出版过的内容作了全面修订,并增加了几种新整理的内容。经重新组合,共分十三册,每册内容简介如下: 第1册《周易表解》:本书用表解形式阐释《周易》经传,共分四卷百表,每表辅以解说。卷一: 《说卦》、《序卦》、《杂卦》;卷二: 上经(《彖》上、《象》上);卷三: 下经(《彖》下、《象》下);卷四: 《系辞》、《文言》。本书可以作为理解《周易》经传的入门,是基础读本。 第二册《易学史发微》:《易学史发微》是作者撰写《易学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综述了从先秦至近代易学典籍和人物的核心思想,勾勒了中华易学象数发展的主要线索,是简明的易学史纲要。 第三册《易学史丛论》:《易学史丛论》收入了从上古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学习书法务需深入理解汉字的源流演变。从汉字发展来看,篆书处于汉字发展的早期,若从盘庚迁殷算起至秦统一中国,约有一千一百年的时间完全是篆书史,占书法史三分之一的时间,遑论篆书发展一直贯穿整个书法发展的历史。篆书对后世其他字体如隶、楷乃至草书的演化还具有指导、约束乃至规范作用,若能深入学习,自然会对书法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篆书包括大篆、小篆,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后人将秦代的篆书称为小篆,而将秦以前所有的文字都笼统地归为大篆范畴。秦篆的典型如《峰山刻石》《泰山刻石》等,据说为秦相李斯所创,字形取纵势,笔画粗细一致,圆润遒劲,结体均衡对称。篆书在汉代很长一段时间仍被作为“正体”使用,后因隶书、楷书渐次兴起,篆书应用渐少,书写也渐式微。至唐,篆书颇有
本书是丛书 潘雨廷著作集 中的一种。该丛书是潘雨廷著作的首次集中出版,历经数年,对此前出版过的内容作了全面修订,并增加了几种新整理的内容。经重新组合,共分十三册,每册内容简介如下: *册《周易表解》:本书用表解形式阐释《周易》经传,共分四卷百表,每表辅以解说。卷一:《说卦》、《序卦》、《杂卦》;卷二:上经(《彖》上、《象》上);卷三:下经(《彖》下、《象》下);卷四:《系辞》、《文言》。本书可以作为理解《周易》经传的入门,是基础读本。 第二册《易学史发微》:《易学史发微》是作者撰写《易学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综述了从先秦至近代易学典籍和人物的核心思想,勾勒了中华易学象数发展的主要线索,是简明的易学史纲要。 第三册《易学史丛论》:《易学史丛论》收入了从上古至清的易学史
《周易浅述》八卷,清陈梦雷撰。《周易浅述》大旨以朱熹《周易本义》为主,参以王弼《周易注》、孔颖达《周易正义》以及苏轼《苏氏易传》、胡广《周易大全》、来知德《周易集注》。诸家未有说者,及其所见与诸家不同者,则抒己见以申明之。陈梦雷以为,《易》之义蕴虽多,大抵为理、数、象、占四者。以“理、象、数、占”四者解《易》,是此书的纲领,也是作者的中心思想。书末附图四十二幅,乃陈梦雷之友杨道声所作,此次整理依潘雨廷先生所校定之图订正之。陈梦雷以为“不知图者,固不得经之原”,故附之以飨读者。
虞万里主编的《经学文献研究集刊》前身为上海 社科院《传统中国研究集刊》,在学术界享有一定声 誉。集刊体现了海内外经学研究和文献研究的优秀成 果。第十二辑开始更名为“经学文献研究集刊”。内 容包括古代官制研究、文献研究、司马迁史记研究及 整理、音韵研究、礼学研究等方面发表的*的研究 成果,学术价值很高。 本书为第13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