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先秦政治、思想、历史、文化诸方面的资料,但《尚书》文字却佶屈聱牙。本书博采众家之长,注释时有新意,译文通顺畅达,能帮助读者读通和理解《尚书》。
顾迁译注的《尚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尧典》中记载的观象授时、四仲中星等可以说是世界 早期的天文学记载,其真实性得到现代天文学家的广泛肯定。《禹贡》一篇,乃鸿篇巨制,对我国的区域地理根据物产、土壤等作了详细划分,引起后世自然科学家的广泛探讨。《吕刑》篇主张不滥用刑罚、注意德教的“祥刑”思想深深启发影响着后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洛诰》等篇记载周初营建洛邑之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得到了出土文物的印证。《洪范》一篇“统治大法”,详列“九畴”,备言天道人事,对后世君主影响深远。因为《尚书》每篇并非成于一时,其中文句有着语法、词汇、方言的差异,又是现代语言学家们研究上古汉语演变的重要资料。如此等等,都说明《尚书》是具有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献。
《尚书选译(修订版)》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历史文献。它实际是古代文献的汇编本,其中有真实可靠的档案文献,也有后世人根据传闻整理记载的文献史料,还有一部分是时代更晚的人编造的文字资料。它所记述的史事,上起唐尧、虞舜,下至春秋战国时期,包括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阶段。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在《尚书》保存的真实文献中,时代最早的要数《商书》里的《盘庚》上、中、下三篇,这三篇记叙的是盘庚迁都于殷的史实,是盘庚死后整理成的文献。
《尚书》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汇编,分为虞、夏、商、周四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关于尧、舜、禹、皋陶、启等人的远古历史传说;关于周朝建国初年的重要文献,尤其重点反映了周公旦的活动;一些零散孤立的档案。它内容博大精深,文字却佶屈聱牙。此次整理时加入曾运乾《尚书正读》的内容。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长期以来致力于书法艺术与文化的研究整理与传播工作。继推出馆藏法书碑帖及技法系列的图书之后,又将逐步推出图文并茂的具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的中国书法经纬论丛。其内容将涉及书论、书史、书家、法书、碑帖、文字学、文献学等诸多方面。《书谱》是中国书法史与中国书法理论史上的极其重要之篇章,其对书学实践具有双重的意义。此篇是用草书写就的理论著作。草书以王羲之为旨归,理论的宗旨亦是如此。故而此篇是学习与研究书法者,不可逾越的作品。然而不仅因书义之深晦,更因《书谱》文词美丽,草法多变,皆给学者带来不便。故而马国权先生,为能充分弘扬其学术与艺术价值,精心研求,成此译注。其书既有对《书谱》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版本流传诸方面的研究,更有对《书谱》原迹释文的校正、原文的翻译、注
李民、王健撰写的《尚书译注》是在学习和吸收前人或今人对《尚书》研究和诠释的基础上完成的,我们在书的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以供参考。书中也吸收了我们自己研究《尚书》的一些阶段性成果,一并列入参考书,以备查找。译文基本上采取直译方法,力求不离开原义,保持原文的语言风貌,在此基础上力争做到译文流畅明了。
十三经是儒孥的基本典籍,是中华傅统文化中影响至深至逮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中国古代,堪与十三经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封这两大文化支柱,无论是诸子还是诗文其中难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却往往只能站在历史舞台的边缘,级以撼动其中心的地位。 如果说二十四史是以记寅为本,从贯古今,鉴往说来,宣张门资治,更多发挥的是实用的镜鉴的作用,那末十三经则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灵魂。自汉武帝接纳董促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立于学官之后,直到清代,经学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制定国策的理论信报,是士农工商各色人等齐家立身的行为规范。不仅如此,十三经还被法典化,于是有了『春科断狱』,『礼』成了『礼法』,而且是法上之法。它更被神化、宗教化,于是儒学成为国家、国教。它不但堂而皇之地被推广
《书集传》或称《书经集传》,或称《书经集注》,也有称为《书传》或别的书名。《书集传》代表宋代《尚书》学研究的优选学术成就,元代仁宗皇庆二年(1313)议行科举,立于学官,试士亦定为标准注本,是《尚书》诠释的正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很有影响的学术经典。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承继性,作为赵宋以降儒家的重要著作,研究《书集传》对于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书集传》的作者是南宋有名学者蔡沈。根据《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宋元学案》卷六十七以及大量相关资料记载:蔡沈(1167-1230),“沈”音“沉”,或作“沉”,号九峰,建阳(今福建建阳市)人。其父南宋大儒蔡元定,字季通,学者尊称西山先生,“于书无所不读,于事无所不究。义理洞见大原,下至图书、礼乐、制度,无不精妙。古书奇辞奥义,
上个世纪《尚书》学界的一个重要成就是:《逸周书·世俘》实为《尚书》中的真《武成》,这个论断已成共识。千百年来,将真《武成》收入《尚书》,作为《尚书》中的可靠的一篇出版,我们的《尚书校注》是次,想学界不致以为怪事。有了真《武成》一篇,真《尚书》叙事纪实的成分就加重了。 《尚书》反映的商周时代,已经产生并且在使用甲金文字。周人记本朝之事 ,而且将包括殷商在内的前朝传闻或文字资料加以整理,汇辑而成《书》,这大约是春秋前期以前已经在做,到春秋前期或稍后终于完成的事。太史公没有见过殷商及其前的古文字,其《史记》利用《尚书》资料写上古历史,实际上等于司马氏父了依自己的理解,用当时的语言对相应的《尚书》原文作了注释翻译(所谓以诂训易经)。后来的石经与敦煌钞本都有《尚书》部分。不少勤奋的《
《尚书》又称《书》、《书经》,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它是我国古的皇室文集,是我国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