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没有内容
《朱子〈尚书〉学研究》全面梳理了所有相关朱熹《尚书》学之资料,通过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内容充实,态度客观,功力扎实。例如朱子对宋代四家《书》学之评价,谓“苏氏伤于简,林氏伤于繁,王氏伤于凿,吕氏伤于巧”②。朱子一字评是否符合诸家实际以及所谓“简”、“繁”、“凿”、“巧”意旨如何,作者通过勾陈诸家《尚书》著述,对此一问题做出了很好回答,使学界可以具体地认识四家《书》学特质及朱子评价之精确。再如,朱子解《尚书》之原则与方法,朱子对《尚书》之辨伪及训诂义理成就,朱子《尚书》学与蔡沈《书集传》之异同,皆以翔实之资料立论,强化了朱子《尚书》学这一命题之合理性和理据性。 《朱子〈尚书〉学研究》还通过梳理朱子《书》学与其思想体系之内在逻辑关系,总结朱子以理
《尚书学史》是著名上古史研究学者刘起釪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共分为九章,对《尚书》的产生与定名,篇目流传情况,以及从先秦到近代,各派学者对《尚书》所进行的研究,进行了清晰的整理考述,系统地叙述了《尚书》学发展流变的过程。书中引录了大量文献材料,从经学到史学,从古代到近代,为读者提供了全面参考。
暂无内容简介。。。。。。
此书为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该书文字洗练,对《四书》训诂文字,疏通文理,注重义理阐发,从整体上探求与把握儒学精义,堪称解读《四书》的经典之作。此次整理以清嘉庆十六年吴县吴氏父子校刻本为底本,用清康熙内府仿刻的宋淳祐二年大字本校勘。 此次推出的精装典藏本,开本大小由140毫米*203毫米,调整为150毫米*220毫米,各级字号随之有所加大,每面四周留白也增加不少,从而在方便读者研读的同时,也便于做随文笔记。
朱熹编*的《四书章句集注(精)》是集《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与 五经 于一体 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是封建社会*重要 的经典*作,为宋代朱熹*有代表性的*作之一。朱 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 》、《孟子》并列,认为《大学》中 经 的部分是 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 传 的部分是 曾子之 意而门人记之 ;《中庸》是 孔门传授心法 而由 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四者上下连贯传承而为 一体。《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 章句 , 《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 集注 。后人合称其为 四书章句集注 ,简称 四书集注。
本书采用编年体例,全面考察今文《尚书》中所存各类作者的各类文体的散文作品,力求辑录的穷尽性和使用的针对性,以达到学术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本书分为导言、正文、附录三部分。正文编撰体例为:1.纪年;2.纪人;3.纪事;4.录文;5.注释;6.简析。具体编撰原则有三:1.辑录全面;2.注释精慎;3.简析扼要。附录包括《纪年表》、《作者篇名分类表》、《主要参考文献书目》。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本书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
暂无内容简介。。。。。。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长期以来致力于书法艺术与文化的研究整理与传播工作。继推出馆藏法书碑帖及技法系列的图书之后,又将逐步推出图文并茂的具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的中国书法经纬论丛。其内容将涉及书论、书史、书家、法书、碑帖、文字学、文献学等诸多方面。 《书谱》是中国书法史与中国书法理论史上的极其重要之篇章,其对书学实践具有双重的意义。此篇是用草书写就的理论著作。草书以王羲之为旨归,理论的宗旨亦是如此。故而此篇是学习与研究书法者,不可逾越的作品。然而不仅因书义之深晦,更因《书谱》文词美丽,草法多变,皆给学者带来不便。故而马国权先生,为能充分弘扬其学术与艺术价值,精心研求,成此译注。其书既有对《书谱》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版本流传诸方面的研究,更有对《书谱》原迹释文的校正、原文的
自汉至清,经学在各门学术中占有统治的地位。经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而清代则是很重要的也是后的一个阶段。睛代经学家在经书文字的解释和名物制度等的考证上夕超越了以前各代,取得了重要成果,这对我们利用经书所提供的材料研究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以至科技等,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清代的经学著作,数量极多,体裁各异夕研究的方面也不同。其中用疏体写作的书二般是吸收、总结了前人多方面研究的成果,又是现在文史哲研究者较普遍地需要参考的书,因此我们在十三经清人注疏这个名称下,选择这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陆续整理出版。所选的并非全是疏体,这是因为有的书未曾有人作疏,或虽然有人作疏,但不够完善,因此选用其它注本来代替或补充。礼书通故既非疏疏体又非注体,但它与艘礼记训纂等配合,可起疏的作
该书对《尚书》原文及历代名家之注一一加以诠释,包括语词的训诂、名物制度的考订、地理的考证及经义的串解。书中引证宏富,堪称《尚书》学的一部总结性著作。这次点校,以清嘉庆冶城山馆本(又称平津馆丛书本)为底本,并查校了皇清解经本;对孙氏的引书,尽可能核对原著,订正讹误;断句仍以孙氏理解为准。点校者另编有目录置于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