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时代有关社会习俗和礼制的资料总汇,对研究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生活极具价值。历代为之作注解者很多。唐代编《五经正义》,将郑玄注和贾公彦疏作为钦定的《仪礼》注释,编成《仪礼注疏》,成为后世最的《仪礼》读本,与其他唐代钦定儒家经典注疏统称为《十三经注疏》。唐以后多次重刻,但质量良莠不齐,版本多有异同,错讹亦难以避免。有鉴于此,王辉先生潜心数载,将此书重新校勘整理,比较异同,择善而从,并吸收了历代学者研究《仪礼》的成果。各卷后附有校勘记。本书将成为《仪礼》的版本。
本书从仪式文化角度研究先秦诗歌的形态、产生、演变等问题,综合运用各种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材料涉及先秦诗歌研究文献、出土文献及传统研究视野之外的诗学材料,体现了大文学研究理念,揭示了先秦时期诗的内涵。主要观点有:《尚书·禹贡》是流传于先秦的歌颂大禹治水之功的仪式颂辞;《夏小正》是由敬授民时仪式产生的安排农时的仪式韵文,影响了以《七月》为代表的农事诗的形成;《商颂》的商诗,其五首诗歌即《大濩》在不同时期的颂诗文本;《楚辞·九歌》为屈原所订之楚国颂诗等。
周礼一书,旧题周官,始出于西汉景、武之际。全书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冬官原阙,时人以考工记补之》,分掌治、教、礼、政、刑、事六典,经邦治国,燮理阴阳,堪称文繁事富,体大思精,洽术、学术无所不包。但是,此书在先秦典籍中不见征引,所记制度也每每有与文献抵梧之处,因而,关于它的真伪及其成书年代,成为西汉以来聚讼不决的学术公案,或誉为周公之典,或指为战国遣则,或断为秦汉之制,或贬为新莽伪作,纷纷之论,莫衷一是。然而,论辨的诸家都不否认周礼的学术价值,因为它最迟也是汉代的作口叩,材料之珍贵,自不待言,问题在于从什么角度来使用它而已。
颜春峰、汪少华《〈周礼正义〉点校考订》,是针对孙诒让《周礼正义》点校本的考辨之作。孙诒让《周礼正义》旁征博引,对《周礼》作了总结性的研究。《周礼正义》重要的版本,是1905年孙氏家藏铅铸版初印本(乙巳本)和1931年的湖北篴湖精舍递刻本(楚本)。汪少华、颜春峰比勘乙巳本和楚本,并参考收藏于台湾的孙诒让手校本,对中华书局“清人十三经注疏”点校本作了全面梳理,为进一步完善《周礼正义》的点校提供了确切依据。
《春秋公羊礼疏》为凌曙对何休《春秋公羊传注》中所涉及的礼仪所作的疏,有质疑者,凌曙引先儒先贤之说(《淮南子》、《白虎通义》、《五经异义》、《坊记》、《士丧礼》)以正之,对郊禘、六宗、明堂、祥禫之制度详细证之。《春秋传礼徵》10卷为朱大韶对《春秋》中所胪列故事、文物礼仪典章制度等的考证分析,举凡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事迹、之名物、之礼仪、之用心皆为发覆以明晰之。侯康的《谷梁礼证》,考涉《谷梁传》之涉于礼者,以为义理莫精于《谷梁》,故据《谷梁》以证三礼,分为两卷,世称精备。陈奂的《公羊逸礼考徵》一卷,为对《公羊传》所涉及礼仪的解诂,依据《周礼》和先儒的见解对春秋时期的风俗、礼制做了解读,有助于理解春秋时礼制。《春秋公羊礼疏(外五种)》为清代经学家依据《春秋》三传对“三礼”所作的礼学考
本书从仪式文化角度研究先秦诗歌的形态、产生、演变等问题,综合运用各种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材料涉及先秦诗歌研究文献、出土文献及传统研究视野之外的诗学材料,体现了大文学研究理念,揭示了先秦时期诗的内涵。主要观点有:《尚书·禹贡》是流传于先秦的歌颂大禹治水之功的仪式颂辞;《夏小正》是由敬授民时仪式产生的安排农时的仪式韵文,影响了以《七月》为代表的农事诗的形成;《商颂》的商诗,其五首诗歌即《大濩》在不同时期的颂诗文本;《楚辞·九歌》为屈原所订之楚国颂诗等。
《春秋公羊礼疏》为凌曙对何休《春秋公羊传注》中所涉及的礼仪所作的疏,有质疑者,凌曙引先儒先贤之说(《淮南子》、《白虎通义》、《五经异义》、《坊记》、《士丧礼》)以正之,对郊禘、六宗、明堂、祥禫之制度详细证之。《春秋传礼徵》10卷为朱大韶对《春秋》中所胪列故事、文物礼仪典章制度等的考证分析,举凡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事迹、之名物、之礼仪、之用心皆为发覆以明晰之。侯康的《谷梁礼证》,考涉《谷梁传》之涉于礼者,以为义理莫精于《谷梁》,故据《谷梁》以证三礼,分为两卷,世称精备。陈奂的《公羊逸礼考徵》一卷,为对《公羊传》所涉及礼仪的解诂,依据《周礼》和先儒的见解对春秋时期的风俗、礼制做了解读,有助于理解春秋时礼制。《春秋公羊礼疏(外五种)》为清代经学家依据《春秋》三传对“三礼”所作的礼学考
本书从仪式文化角度研究先秦诗歌的形态、产生、演变等问题,综合运用各种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材料涉及先秦诗歌研究文献、出土文献及传统研究视野之外的诗学材料,体现了大文学研究理念,揭示了先秦时期诗的内涵。主要观点有:《尚书·禹贡》是流传于先秦的歌颂大禹治水之功的仪式颂辞;《夏小正》是由敬授民时仪式产生的安排农时的仪式韵文,影响了以《七月》为代表的农事诗的形成;《商颂》的商诗,其五首诗歌即《大濩》在不同时期的颂诗文本;《楚辞·九歌》为屈原所订之楚国颂诗等。
周礼一书,旧题周官,始出于西汉景、武之际。全书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冬官原阙,时人以考工记补之》,分掌治、教、礼、政、刑、事六典,经邦治国,燮理阴阳,堪称文繁事富,体大思精,洽术、学术无所不包。但是,此书在先秦典籍中不见征引,所记制度也每每有与文献抵梧之处,因而,关于它的真伪及其成书年代,成为西汉以来聚讼不决的学术公案,或誉为周公之典,或指为战国遣则,或断为秦汉之制,或贬为新莽伪作,纷纷之论,莫衷一是。然而,论辨的诸家都不否认周礼的学术价值,因为它最迟也是汉代的作口叩,材料之珍贵,自不待言,问题在于从什么角度来使用它而已。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中华礼学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然而由于去古日远,且礼经特别是仪礼部分“文古义奥,传习者少,注释者亦代不数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致三礼之学日渐式微,一度被学界称为“绝学”。礼学各种典籍逐渐散乱,且礼学文献由于散见于各种不同古籍,一直没有作过全面的辑录汇编,许多古籍处于濒危状态。正是有见于此,我国著名礼学专家沈文倬先生于2000年前后即提出“编纂整理礼学典籍,为中华礼乐传薪火,为中华后人留记忆”的礼学文献编纂倡议。沈先生的倡议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响应,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将其提为重点研究方向,先后历经近十年论证研究,于2010年底,浙江大学古籍所集全所之力完成了基础性的调研工作,编纂完成《中华礼书总目》,完成了对我国现存礼
本书收入孙诒让《尚书骈枝》、《周书斠补》、《大戴礼记斠补》、《九旗古谊述》、《周礼政要》等著述五种。前三种为校释《尚书》、《周书》和《大戴礼记》中文字的结集,《九旗古谊述》为考释旗识古义的专著,《周礼政要》是依照变法行新政的需要甄录《周礼》并据此阐述孙诒让改革主张的政论著作。此五种书校证精当、考释周详、切中时弊,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三礼研究论著提要》分上、下两编,上编收录汉至1999年历代学者研究《周礼》、《仪礼》、《札记》(包括《大戴礼记》)的专著2683部,民国以前的专著撰有提要,提要内容包括书名、卷数、作者简介、内容、价值、版本、存佚状况及藏书单位,对相关的版本源流等问题做了考证。下编收录1900至1999年外研究《三礼》的论文2123篇,每篇论文著录篇名、作者、刊物名称、发表时间、卷(期)号和页码。该书的编著,就《三礼》而言,可使经学、礼学、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文献学、图书馆学等研究者省去检索群书的很多麻烦,览此—书,即可得知相关信息,对学术界人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