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指出,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 礼 。中华礼学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然而由于去古日远,且礼经特别是仪礼部分 文古义奥,传习者少,注释者亦代不数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致三礼之学日渐式微,一度被学界称为 绝学 。礼学各种典籍逐渐散乱,且礼学文献由于散见于各种不同古籍,一直没有作过全面的辑录汇编,许多古籍处于濒危状态。正是有见于此,我国著名礼学专家沈文倬先生于2000年前后即提出 编纂整理礼学典籍,为中华礼乐传薪火,为中华后人留记忆 的礼学文献编纂倡议。沈先生的倡议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响应,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将其提为重点研究方向,先后历经近十年论证研究,于2010年底,浙江大学古籍所集全所之力完成了基础性的调研工作,编纂完成《中华礼书总目》,完成了对我国现存礼学文献的摸底调查,正
《周礼》与《仪礼》、《礼记》合称三一礼,属儒家经书的经典之作,均代表了古代东一方文化的精魂,流传至今盖两千余年,其影响至深至巨。统治者尊奉它们为治国安邦的法宝,士大夫以通经致用作为自己的终身抱负,平民百姓把它们当作修身处世的懿训。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指出,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 礼 。中华礼学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然而由于去古日远,且礼经特别是仪礼部分 文古义奥,传习者少,注释者亦代不数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致三礼之学日渐式微,一度被学界称为 绝学 。礼学各种典籍逐渐散乱,且礼学文献由于散见于各种不同古籍,一直没有作过全面的辑录汇编,许多古籍处于濒危状态。正是有见于此,我国著名礼学专家沈文倬先生于2000年前后即提出 编纂整理礼学典籍,为中华礼乐传薪火,为中华后人留记忆 的礼学文献编纂倡议。沈先生的倡议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响应,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将其提为重点研究方向,先后历经近十年论证研究,于2010年底,浙江大学古籍所集全所之力完成了基础性的调研工作,编纂完成《中华礼书总目》,完成了对我国现存礼学文献的摸底调查,正
《尚书后案(上下)》由王鸣盛所著,《尚书后案(上下)》共三十卷,附《尚书後辨》。《後案》解说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及《太誓》,《後辨》则辨析为古文《尚书》中晚出的二十五篇。该书专力辑绿、开发已失傅的郑玄一家之学,郑注残阙者補以马融、王肃、为孔安国和孔颖达之说,最後加以案语,可视为汉唐问《尚书》研究的集注和疏解。
颜春峰、汪少华《〈周礼正义〉点校考订》,是针对孙诒让《周礼正义》点校本的考辨之作。孙诒让《周礼正义》旁征博引,对《周礼》作了总结性的研究。《周礼正义》重要的版本,是1905年孙氏家藏铅铸版初印本(乙巳本)和1931年的湖北篴湖精舍递刻本(楚本)。汪少华、颜春峰比勘乙巳本和楚本,并参考收藏于台湾的孙诒让手校本,对中华书局“清人十三经注疏”点校本作了全面梳理,为进一步完善《周礼正义》的点校提供了确切依据。
《礼经释例》十三卷,为浚廷堪研究古代礼制之重要著作。浚氏以为“《仪礼》节文威仪,委曲繁重”,故将《仪礼》拆散,重新比较、整理、贯通,分为通例、饮食之例、宾客之例、射例、变例、祭礼之例、器服之例、杂例八类。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是一部讲述建国与设官的著作,保存了大量的先秦史料;《仪礼》内容来源古老,涉及面广,保留了丰富的我国上古社会史料;《礼记》为孔子弟子及后学者所记,内容讲述哲理及礼仪法度及孔子首创的礼学思想。本文临末想说的是:礼教杀人的时代早已过去。复古不但迂腐可笑,而且可恶。然而《三礼》自有其精华。全部《三礼》对于研究礼仪之邦的历史颇为重要,而其精华对于根治社会的创伤亦足资借鉴。希望《三礼》的这个点校本对社会、对读者有益。句读如有可取,那是沈师以及其他前辈大师教诲、启迪的结果。
《周礼仪礼礼记(共4册)(精)》作者佚名。 《周礼》与《仪礼》、《礼记》合称三一礼,属儒家经书的经典之作,均代表了古代东一方文化的精魂,流传至今盖两千余年,其影响至深至巨。统治者尊奉它们为治国安邦的法宝,士大夫以通经致用作为自己的终身抱负,平民百姓把它们当作修身处世的懿训。
有名学者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中华礼学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然而由于去古日远,且礼经特别是仪礼部分“文古义奥,传习者少,注释者亦代不数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致三礼之学日渐式微,一度被学界称为“绝学”。礼学各种典籍逐渐散乱,且礼学文献由于散见于各种不同古籍,一直没有作过全面的辑录汇编,许多古籍处于濒危状态。正是有见于此,我国有名礼学专家沈文倬先生于2000年前后即提出“编纂整理礼学典籍,为中华礼乐传薪火,为中华后人留记忆”的礼学文献编纂倡议。沈先生的倡议得到了靠前学界的广泛响应,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将其提为重点研究方向,先后历经近十年论证研究,于2010年底,浙江大学古籍所集全所之力完成了基础性的调研工作,编纂完成《中华礼书总目》,完成了对我国现存礼学文献的
有名学者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中华礼学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然而由于去古日远,且礼经特别是仪礼部分“文古义奥,传习者少,注释者亦代不数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致三礼之学日渐式微,一度被学界称为“绝学”。礼学各种典籍逐渐散乱,且礼学文献由于散见于各种不同古籍,一直没有作过全面的辑录汇编,许多古籍处于濒危状态。正是有见于此,我国有名礼学专家沈文倬先生于2000年前后即提出“编纂整理礼学典籍,为中华礼乐传薪火,为中华后人留记忆”的礼学文献编纂倡议。沈先生的倡议得到了靠前学界的广泛响应,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将其提为重点研究方向,先后历经近十年论证研究,于2010年底,浙江大学古籍所集全所之力完成了基础性的调研工作,编纂完成《中华礼书总目》,完成了对我国现存礼学文献的
《禮記》鄭注版本以南宋撫州本爲最善,有《古逸叢書三編》影印本。越刊八行本之經注文本可與此媲美,而遠勝於余仁仲本、岳本以下諸本。《禮記正義》版本以南宋刊單疏本最屬珍貴,收錄於《四部叢刊三編》,而僅存八卷。越刊八行本之版本價值僅次於單疏,且具備全書七十卷。可見如今學者欲研習《禮記》鄭注,閱讀《禮記正義》,當以越刊八行本爲最善本。潘明訓舊藏越刊八行本,上世紀二十年代有影印本及影刻本,影刻本至九十年代又有重印,但如今已不易購。日本足利學校數百年來一直典藏一部越刊八行本,雖缺八卷,印製時間頗早,較之潘明訓舊藏本,補版甚少,價值更高。本書對照影印潘氏本與足利本,極便校對。通過比對,讀者可以直接觀察、理解宋版經過補修,增加挖改、換版,文本逐漸失真的過程。毋庸爭議,本書就是《禮記》鄭注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是一部讲述建国与设官的著作,保存了大量的先秦史料;《仪礼》内容来源古老,涉及面广,保留了丰富的我国上古社会史料;《礼记》为孔子弟子及后学者所记,内容讲述哲理及礼仪法度及孔子首创的礼学思想。本文临末想说的是:礼教杀人的时代早已过去。复古不但迂腐可笑,而且可恶。然而《三礼》自有其精华。全部《三礼》对于研究礼仪之邦的历史颇为重要,而其精华对于根治社会的创伤亦足资借鉴。希望《三礼》的这个点校本对社会、对读者有益。句读如有可取,那是沈师以及其他前辈大师教诲、启迪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