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春秋史》,原稿本是顾颉刚师在北平燕京、北京两大学所用的讲义,当时虽由我着笔,然宗旨完全是秉承顾师的(所以书中议论有与本人不合处)。事变之后,我带着这部讲义避到安庆,又由安庆带到上海,虽在十分为难的时候,也不曾离开它。去年夏间,接着顾师从成都来的信,命我替齐鲁大学撰写《春秋史》,我当时回信说:《春秋史讲义》的体裁尚好,当年写的时候也曾用过一番力,如把它就此废弃,未免可惜;不如就讲义修改、另撰考证,这样可兼收普及和专门之效。顾师复信同意这一点,不过他说:这书本是你所写,现在我们分处遥远的两地,无从仔细商讨,就用你一人名义出版罢!我即遵命于去冬开始着手修撰,因人事的牵缠,直到今年六月才得勉强竣事;凡原稿缺略处,已大致补充;错误处,也已大致修正;体例次序等也略有变更。虽不能说
本校释以华沅吕氏春秋校正本为底本。广搜元、明及日本诸刻本十余种。(群附录吕氏春秋校释所据旧刻本)以及唐、宋以来烦书引文为校核者不录。 本书引用前人校说一百二十余家(群附录吕氏春秋校释引用诸家校说列目),皆条录而于吕氏原文之下。凡数说并通者,皆臄列以供参考。其说相同者,则取其完善之一说,余则仅言某人校说相同,不是引其交。但其说虽同而论证不同者,仍二家并录。其说县见为穿鉴附会者不录。
《春秋左传诂(上下)》(作者(清)洪亮吉)是 中国二十多位唐代文史学者多年协作研究的结晶,集 中代表了二十世纪唐代诗人群体研究的成就。清 代的经学著作,数量极多,卫生体裁各异,研究方面 也不同。其中用疏体写作的书,一般是吸收、总结了 前人多方面研究的成果,又是现在文史哲研究者较普 遍地需要参考的书,因此我们在十三经清人注疏这个 名称下,选择这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陆续整理出版 。所选的并非全是疏体,这是因为有的书未曾有人作 疏,或虽然有人作疏,但不够完善,因此选用其它注 本来代替或补充。 《春秋左传诂(上下)》适合历史研究者阅读。
《十三经注疏》四百十六卷,系汇编儒家的十三部经典和汉至宋代经学家对经的注疏而成。 儒家十三经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圣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它们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达数千年之久,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教育、伦理等一切学术思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社会风尚,无不以之为圭臬。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统治者奉它们为治国安邦的法宝,士大夫以通经致用为自己的终身抱负,平民百姓也以它们为修身行事的彝训。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圣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它们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达数千年之久,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教育、伦理等一切学术思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社会风尚,无不以之为衡准。清代阮元的《十三经注疏》刻本称美善,而此次为便于非文献专业
《十三经清人注疏:春秋左传诂(套装上下册)》是中国二十多位唐代文史学者多年协作研究的结晶,集中代表了二十世纪唐代诗人群体研究的成就。清代的经学著作,数量极多,卫生体裁各异,研究方面也不同。其中用疏体写作的书,一般是吸收、总结了前人多方面研究的成果,又是现在文史哲研究者较普遍地需要参考的书,因此我们在十三经清人注疏这个名称下,选择这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陆续整理出版。
本书基本上囊括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题解简要介绍改年所发生的历史大事,注释精确简练,译文详细准确。并且配有精美的版画插图,图文对照。除此之外,文字上方附有相关的杜预、孔颖达的注疏,让读者更便于阅读和理解。
本书是为适应当代中学生的阅读需要,特别编写的一部图文并茂的历史文化名著课外读物。 该书由富有研究成果的名家执笔,从《左传》中精选出28篇脍炙人口的故事,使中学生朋友通过阅读这些故事,了解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从中受到启迪。全书对名著原文作了简要、通俗的注释和白话翻译,同时还从现代色度给予了精当的点评。尤其独到的是,每篇后面都结合故事内容提出了一些社会人生问题,引起读者深思,颇具有教育启发意义。 本书融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于一体,结构新颖,内容丰富,是领略古代智慧、提高人文素养的入门书。可供广大中学生及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阅读欣赏。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标点。根据现行新的标点符号用法,并结合古籍整理标点的通例,对全书进行统一规范的标点。 二、文字处理。全书采用简体横排。以国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颁布的《简化字总表》、《批异体字整理表》为根据,以《辞海》和《汉语大字典》等权威辞书为标准,对《十三经注疏》中的全部繁体字和异体字进行简化和规范化。同时又根据中国古籍和文字的特点,尤其是《十三经注疏》的具体情况,参照有关的规定和通例,对其中可能导致歧异和引起混淆的文字,进行仔细的甄别和严格的处理。 三、校勘和吸收研究成果。全面吸收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和孙诒让《十三经注疏校记》的校勘成果。对阮元《校勘记》中已有明确是非判断者,据之对底本正文进行改正;对其无明确是非判断者,出校记两存。孙诒让《
《白话左传》,顾名思义就是把古典名*《左传》译为白话,使现代读者可以读懂。但是本书又不仅仅是把《左传》译为白话而已。古代的许多东西,在今天已经变成了专家的学问,如天文历法、礼仪制度等,未必是一般的读者所能了解的。因此译者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灵活的改写,使读者比较容易读懂。本书可视为《春秋左传注》的姊妹篇,是读懂《左传》、了解先秦文化的很有用的一本普及读物。 本书由杨伯峻、徐提译。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编纂的一部大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是研究先秦思想史重要的参考资料。许维遹先生曾任西南联大教授,学养深厚。他的这部《集释》,汇集了民国初年以前历代学者研治《吕氏春秋》的成果,资料丰富,体例严谨,繁简适中,在当时即获得学界的好评。现在我们用新式标点把它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唐宋 佚著研究》系统梳析唐宋《春秋》著述情况,主要探讨中晚唐李瑾、陈岳,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瑷、石介,庆历学者李尧俞、孙觉,伊洛学派程颐、刘绚、杨时,程门后学胡安国、王葆、程迥,以及浙东学人项安世、薛季宣、吕祖谦诸家之《春秋》佚著佚说。研究皆从问题人手,通过辑佚考辨,获得大量新材料,并据此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和综合考论。或可为观察唐宋《春秋》学提供一个新视角,有助于尽量全面认识唐宋《春秋》学发展演变的历史实相。
《古文献研究丛书》是国家*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这个项目旨在反映我国当代部分学者研究我国重要古籍所取得的新成就。 我国的古文献浩如烟海,其整理研究工作也源远流长,历代都有贡献。尤其是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古籍,由于在各个时代反复进行整理和研究,所以已积累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由于这些古籍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个时代的学者又各自立足于他们的时代,带着各具特征的学术视野、观点与方法来进行再认识;所以,整理和研究的课题虽然一再重复,但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重复的工作在整体上却具有推陈出新、步步深入的特点。是传统文化和传统学术得到创造性传承的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进程。这样的进程显然在将来也要继续下去。 前些时候,围绕着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曾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本书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春秋战国,在中国历目前是不同寻常的时期,是社会发生激剧变化的时期。在这个长达数百年的历史转型过程中,不仅政治、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迁,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罕有的繁荣景象,一批文化元典相继涌现,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精华。其中《左传》堪称那个时期的杰出代表。
《晏子春秋》是一部别具特色的古书,被称为中国古老的传说故事集。全书既有子书的特点,又有诸如《战国策》等史书的风貌,共8卷,由短篇故事组成,刻画了晏子及其身边诸人物形象,所载史实,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