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春秋史》,原稿本是顾颉刚师在北平燕京、北京两大学所用的讲义,当时虽由我着笔,然宗旨完全是秉承顾师的(所以书中议论有与本人不合处)。事变之后,我带着这部讲义避到安庆,又由安庆带到上海,虽在十分为难的时候,也不曾离开它。去年夏间,接着顾师从成都来的信,命我替齐鲁大学撰写《春秋史》,我当时回信说:《春秋史讲义》的体裁尚好,当年写的时候也曾用过一番力,如把它就此废弃,未免可惜;不如就讲义修改、另撰考证,这样可兼收普及和专门之效。顾师复信同意这一点,不过他说:这书本是你所写,现在我们分处遥远的两地,无从仔细商讨,就用你一人名义出版罢!我即遵命于去冬开始着手修撰,因人事的牵缠,直到今年六月才得勉强竣事;凡原稿缺略处,已大致补充;错误处,也已大致修正;体例次序等也略有变更。虽不能说
本校释以华沅吕氏春秋校正本为底本。广搜元、明及日本诸刻本十余种。(群附录吕氏春秋校释所据旧刻本)以及唐、宋以来烦书引文为校核者不录。 本书引用前人校说一百二十余家(群附录吕氏春秋校释引用诸家校说列目),皆条录而于吕氏原文之下。凡数说并通者,皆臄列以供参考。其说相同者,则取其完善之一说,余则仅言某人校说相同,不是引其交。但其说虽同而论证不同者,仍二家并录。其说县见为穿鉴附会者不录。
《春秋左传诂(上下)》(作者(清)洪亮吉)是 中国二十多位唐代文史学者多年协作研究的结晶,集 中代表了二十世纪唐代诗人群体研究的成就。清 代的经学著作,数量极多,卫生体裁各异,研究方面 也不同。其中用疏体写作的书,一般是吸收、总结了 前人多方面研究的成果,又是现在文史哲研究者较普 遍地需要参考的书,因此我们在十三经清人注疏这个 名称下,选择这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陆续整理出版 。所选的并非全是疏体,这是因为有的书未曾有人作 疏,或虽然有人作疏,但不够完善,因此选用其它注 本来代替或补充。 《春秋左传诂(上下)》适合历史研究者阅读。
《十三经注疏》四百十六卷,系汇编儒家的十三部经典和汉至宋代经学家对经的注疏而成。 儒家十三经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圣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它们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达数千年之久,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教育、伦理等一切学术思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社会风尚,无不以之为圭臬。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统治者奉它们为治国安邦的法宝,士大夫以通经致用为自己的终身抱负,平民百姓也以它们为修身行事的彝训。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圣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它们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达数千年之久,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教育、伦理等一切学术思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社会风尚,无不以之为衡准。清代阮元的《十三经注疏》刻本称美善,而此次为便于非文献专业
《左传》是根据《鲁春秋》编成的,所以它的记事,完全以鲁国国君为顺序编排,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结束,时间跨度两百五十五年。末尾还有一小段跳跃性的记载,写到了鲁悼公四年( 前464)晋国贵族知伯的骄横,并预言了他十年后的灭亡。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因为这部书是对春秋的解释,记载春秋时期诸侯各国间的矛盾和斗争,擅于叙事写人,所以也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这部著作记叙了春秋时期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多年间各诸候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着重记叙当时诸候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内容相当丰富。本书精选了《左传》里的一些经典篇目
由于海峡的阻隔,我们暂时无法一睹《四库全书会要》的真容。但是,吉林出版社集团对于《回要》的影印出版,却在某种程度上稍减我们的遗憾。这也是这部中华文化的珍品首次在大陆印行。它的才出版印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四库全书会要》本来就是书中精品,在辅之以现代的印刷技术,这套丛书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小图书馆和个人收藏的珍品。
《吕氏春秋》的编著,据《史记·吕不韦列传》称是因为“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盂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日《吕氏春秋》。”但主要的,还是受天下大一统这个大趋势、大潮流的刺激,综合各家之长,为秦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帝国提供理论依据。书成之后,吕不韦曾将它“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可见吕不韦对该书的自信。 《吕氏春秋》全书共二十六卷,由入览(六十四篇)、六论(三十六篇)、十二纪(六十篇)组成,一百六十篇,二十多万字。从形式上看,纪、览
《十三经清人注疏:春秋左传诂(套装上下册)》是中国二十多位唐代文史学者多年协作研究的结晶,集中代表了二十世纪唐代诗人群体研究的成就。清代的经学著作,数量极多,卫生体裁各异,研究方面也不同。其中用疏体写作的书,一般是吸收、总结了前人多方面研究的成果,又是现在文史哲研究者较普遍地需要参考的书,因此我们在十三经清人注疏这个名称下,选择这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陆续整理出版。
《公羊传》是“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之一,是对《春秋》这部孔子编修的记载鲁国隐公至哀公时期(即公元前770至前481年近三百年间)历史的著作加以解说之书。由于文意隐晦难懂,《公羊传》自汉代以来一向遭受冷落,少有问津者,《公羊》学几成绝学,今天的读者对《公羊传》更是十分生疏。刘尚慈的这部《春秋公羊传译注》,对《公羊传》作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整理,作了审慎精到的标点、今译、注释,有助读者阅读《公羊传》,了解《公羊传》,对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展也有重要意义。
本套书包括:《吴越春秋全译》、《吕氏春秋全译 上》、《吕氏春秋全译 下》、《幼学故事琼林全译》、《晏子春秋全译》这五本书。 《吴越春秋》是东汉时期著作,为稗官杂记体之別史。东汉赵晔所撰,共十卷。叙述春秋时期吴、越二国之间的战事,但不拘泥于历史的故事,在故事铺叙和人物的描写上,有不少夸张和虚构的地方,还融入了相关的民间传说。文辞丰蔚富饶,颇似小说家言。 该书既是一部世所公认的历史典籍,又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在我国的史学史与文学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是一部学习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人不可不读的要籍。
本书基本上囊括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题解简要介绍改年所发生的历史大事,注释精确简练,译文详细准确。并且配有精美的版画插图,图文对照。除此之外,文字上方附有相关的杜预、孔颖达的注疏,让读者更便于阅读和理解。
本书是为适应当代中学生的阅读需要,特别编写的一部图文并茂的历史文化名著课外读物。 该书由富有研究成果的名家执笔,从《左传》中精选出28篇脍炙人口的故事,使中学生朋友通过阅读这些故事,了解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从中受到启迪。全书对名著原文作了简要、通俗的注释和白话翻译,同时还从现代色度给予了精当的点评。尤其独到的是,每篇后面都结合故事内容提出了一些社会人生问题,引起读者深思,颇具有教育启发意义。 本书融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于一体,结构新颖,内容丰富,是领略古代智慧、提高人文素养的入门书。可供广大中学生及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阅读欣赏。
《春秋》之所以引发了如此之多的争论,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上具有“元曲”的性质,它即是中华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的产物,又是中华文明继续向前发展的基石。因此,这种“巡视”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春秋》经传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显然,围绕着《春秋》的种种争论,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它始终与文化政策、政治选择紧紧相关联。 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由于中国古代先贤们注重持之有据,因此《春秋》的研究往往具有浓郁的文献考证特征。尽管这种文献考证的背后蕴含着思想的睿智,但还是足以令一般读者望而止步。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春秋》的研究史与其他问题的研究史一样,是中华文化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蕴含并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从政治的角度来说,由于中国古代的学术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
本书是中国二十多位唐代文史学者多年协作研究的结晶,集中代表了二十世纪唐代诗人群体研究的成就。 清代的经学著作,数量极多,体裁各异,研究方面也不同。其中用疏体写作的书,一般是吸收、总结了前人多方面研究的成果,又是现在文史哲研究者较普遍地需要参考的书,因此我们在十三经清人注疏这个名称下,选择这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陆续整理出版。所选的并非全是疏体,这是因为有的书未曾有人作疏,或虽然有人作疏,但不够完善,因此选用其它注本来代替或补充。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标点。根据现行新的标点符号用法,并结合古籍整理标点的通例,对全书进行统一规范的标点。 二、文字处理。全书采用简体横排。以国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颁布的《简化字总表》、《批异体字整理表》为根据,以《辞海》和《汉语大字典》等权威辞书为标准,对《十三经注疏》中的全部繁体字和异体字进行简化和规范化。同时又根据中国古籍和文字的特点,尤其是《十三经注疏》的具体情况,参照有关的规定和通例,对其中可能导致歧异和引起混淆的文字,进行仔细的甄别和严格的处理。 三、校勘和吸收研究成果。全面吸收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和孙诒让《十三经注疏校记》的校勘成果。对阮元《校勘记》中已有明确是非判断者,据之对底本正文进行改正;对其无明确是非判断者,出校记两存。孙诒让《
《吕氏春秋》是先秦思相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的主编是秦国著名政治家吕不韦。 《吕氏春秋》旨在总结诸子百家之学,为未来的统一国家设计一套完备的治国方略,所以该书在编排结构上也显现出系统性和完整性。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类,第类之下又各统子目,形式上整齐划一,且各有其中心思想,大抵博而不杂,有条不紊。全书从论人到论天,到治国,到做人,到养生;由哲学而政治,而社会,颇具深意。这些都体现出吕不韦的宏识卓见。 本书以直译为主,个别地方如直译晦涩难通,则斟情采用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