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学》第二十七辑,在“礼学研究”“经师研究”“出土文献”“经学文献”“书评·书讯”等五个栏目下,汇集了包括辛德勇《由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越公其事〉谈及春秋末期吴国的都城与〈禹贡〉三江问题》在内的13篇专门研究中国经学的论文和3篇书评札记类短文,从经学文献、出土文献等原典研究出发,进一步对儒家传统文献进行有深度的解读和研究。 通过对传统典籍的研究来解读小问题,以大看小,又以小见大,突出经学典籍对现代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本书涉及经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体现出现代经学研究的新方向。
该书系将陆续对四书五经、资治通鉴、唐诗宋词元曲、中华传世兵书、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等中华典籍重新进行编辑、整理和加工。该书系不是零散几本书的拼凑,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组成中国古代典籍流传及整理史上一条比较完整的链条。我们力求采撷浩如烟海之珍籍,汇集传世万代之经典,再现中华民族文化长城之宏富和瑰丽;其无一语不耐人寻味,无一篇不睿人智慧。
《经传释词》是清朝学者王引之创作的语言类著作,成书时间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本书搜集周秦西汉古书中虚字一百六十个,对各字先说用法,后引例证,追溯其原始,再明其演变,可作研究训诂、语法的参考。
《四书五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五经》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大学》(春秋)孔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
《十三经》白文断句,系黄侃先生手稿。侃字季刚,湖北鄿春人,是近代著名文字、音韻、训诂学家。他对于先秦古籍如《周易》、《尚书》、《毛诗》、《三禮》、《儀禮》、《禮记》)《三傅》(《秦秋左氏傅》、《公羊傅》、《榖梁傅》)、《尔雅》等书,所费功力尤深。于《易》、《书》、《诗》咸撰有札记,散见于日记中,惜在抗日战争时失去泰半,《三禮》纔存《禮学略说》一卷,《尔雅》校语今悉録入《尔雅言训》中。 本书低本为一九一四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先生之批校,约於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0年進行,一九三二年又改正一遍。在此这前,尚有一部初校本,约於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二一年比校,一九三○年冬復阅改正。两本断句相同,其他符識稍異,现特附记说明。
《经传释词》是清朝学者王引之创作的语言类著作,成书时间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本书搜集周秦西汉古书中虚字一百六十个,对各字先说用法,后引例证,追溯其原始,再明其演变,可作研究训诂、语法的参考。
十三经言简意赅,历代经学家对它作出不少有价值的注疏,注疏和经文受到同等重视,不可偏废。因此,清代集中优秀人才,历时多年,完成一部《十三经注疏》,这部名著二百多年盛行不衰。凡研读经学者,不经历《十三经注疏》难窥门径。 《十三经注疏》问世,迄今又过了二百年,这二百年间,经学研究不断有新进展,有文字训诂的,有义理阐发的,也有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到我们这一代学者,视野拓宽了,有了新的思想方法和科学方法,我们有条件在充分利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这个整理本的问世,无疑将为我国经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这个整理本《十三经注疏》,将代替清人编纂的旧本,再流行它一二百年应当不成问题。 十三经是古代儒家经典之作,涵盖哲学、史学、文学以及语言的文字等多种学科,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典籍。但长期以来对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流传下来许多经典名著,其中的《四书五经》作为中国最大思想流派——儒家最重要的典籍,其对人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完全可以与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等相媲美。《四书五经》浓缩了古代先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镌刻了古圣先贤对道德修养、伦理教化的价值规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可以帮助人树立崇高理想;“明德知耻、尚礼守信”可以规范人的道德操守;“格物致知”可以教导人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方式;“学不可以已”更与现代“终生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与建构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帮助我们不断进取的无穷力量。 有鉴于此,我们特组织编写
本书是叶绍钧先生所编《十三经索引》开明书店1934年版的重订本,是关于《十三经》的索引。书中以笔画为序,标明十三经中每个句子的页码和位置,同时附有四角号码查字法。本书一直是文、史、哲各科研究和教学工作者普遍需要的一部工具书。
内容简介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共20卷。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内容简介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它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先秦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战国时总称为《书》,直到西汉时期才改称为《尚书》。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
十三经言简意赅,历代经学家对它作出不少有价值的注疏,注疏和经文受到同等重视,不可偏废。因此,清代集中优秀人才,历时多年,完成一部《十三经注疏》,这部名著二百多年盛行不衰。凡研读经学者,不经历《十三经注疏》难窥门径。 《十三经注疏》问世,迄今又过了二百年,这二百年间,经学研究不断有新进展,有文字训诂的,有义理阐发的,也有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到我们这一代学者,视野拓宽了,有了新的思想方法和科学方法,我们有条件在充分利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这个整理本的问世,无疑将为我国经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这个整理本《十三经注疏》,将代替清人编纂的旧本,再流行它一二百年应当不成问题。 十三经是古代儒家经典之作,涵盖哲学、史学、文学以及语言的文字等多种学科,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典籍。但长期以来对
暂无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简介。。。。。。
一九二四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皇宫。北洋政府组织清室善后委,负责接收清点清廷文物图书,清点过程中,在故宫内发现了与其他字书杂物放置在一起的“四库全书薈要”,所幸该书不僅完整无缺,而且觸手如新,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这部世间孤本竟得以保存下来,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把“薈要”连同故宫文物运至西南,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在竄逃之际,又把“薈要”运到台湾。一九八五年,台湾世界书局将此书影印出版,精装十六本,共五百册。 由於海峡阻隔,我们暂时无法“睹‘四库全书薈要’”的真容,但是,吉林出版集团对於“薈要”的影印出版,却在某种程度上稍减我们的遗憾。这也是这部中华文化的珍品首次在大陆印行。它的出版印行,无论是对於歷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於中国古
吴承仕(一八八四——一九三九),字检斋,安徽歙县昌溪人。清末举人,曾应举贡会考,殿试录取一等名,分发为大理院主事,辛亥革命后任司法部佥事。受业于章炳麟,专治经学、小学,对历代典章名物及文字音韵诸学有深入研究,著述甚多,在学术上具有很大的成就。曾在北京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执教,先后任大学国文系教授、系主任多年。 本书是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经籍旧音序录 经籍旧音辨证》的再版,今合为一册。《经典释文序录疏证》是吴承仕为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录》所作的注,可以看作是一部唐以前的经学发展史。《经籍旧音序录》主要是对汉魏六朝作音人生平及其有关注音著述的考订,目的是为了辨明各家的时代及其使用的注音方式,以便于排比征用。《经籍旧音辨证》就旧音的传写错伪与注音
暂无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