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书是对汉语的“韵”进行分类、排比,以表明汉字字音的字典。我国有悠久的韵书传统,起初的韵书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到了近、现代,诞生了更为科学的注音字母、汉语拼音方案,较之反切注音是一次飞跃;同时新诗取代旧诗,新式在韵律方面远不像旧诗那样严苛,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在与诗人臧克家谈诗时提出了:“搞一部新韵书专为写新诗用的较宽的韵书”。该书即是这样一部新韵书,书中的“十三道辙”是依据近、现代北京语音音系归纳建立起来的,它不仅是明清以来北方说唱文学用以押韵的广泛流行的韵部,而且基本上能反映普通话的语音情况。
暂无内容简介。。。。。。
《旧日笺:民国文人书信考》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书信内容考证。作者选了诸如徐志摩、叶圣陶、丁玲、梁实秋、林语堂、茅盾、郭沫若等等文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共三十四篇,选择的角度是在以往的出版物中没有出现过的,或者是被编入文集但是对书信的内容、时间、人物解释有误的,作者对做了重新的考证,并且写信当时的时代背景做了介绍,读来非常有意思。
清代学术最为昌盛。清儒提出来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成为学术近代化的标志。郭庆藩编著的《庄子集释(精)》是中华国学文库之一,《庄子集释(精)》是清代关于《庄子》的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中华书局将之编入《新编诸子集成》辑,多年以来一直为学界所重视。
《禅解道德经》的目的只是告诉人们一个真相:就是宇宙中存在一个东西,一个亘古存在、永不变化的存有。它无变化,无生灭,无颜色,无来去,但万物又都离不开它。老子把它叫做“道”,佛祖把它叫做“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是自己的,也是整个宇宙的,人人都可以认识。佛者,觉也。佛性即是人的“能够觉悟之性”,它不是迷信,而是真理。人有佛性,即能觉悟生命之本来,宇宙之真相;即能洞悉万物之幻相,三世之因果。一切一切,了然于胸。一句话,《禅解道德经》即是要告诉你宇宙中有大道,而人是能够悟得大道的精灵。 作者认为禅与道有相通之处,用禅宗的公案和禅门经典来与道德经融会贯通,其中穿插许多故事,对《道德经》进行了全面解读。深入浅出,妙趣横生,读来很有启发。
《醉茶志怪》四卷,成书于光绪十入年(1892年),是李庆辰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时人杨光仪为之作序,极力称誉。此书问世后曾刊行多次。 《醉茶志怪》共有346篇,其中很大一部分颇似纪的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志怪简明质朴而又富于理趣,轶闻错出其中,多寓劝戒之意。书中可视为小说的虽不足百篇,但其思想内容却相当复杂,故事类型与人物类型亦相当繁多。这些故事多托兴鬼狐,带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起伏跌宕,颇能引人入胜,其中《苏某》、《如意。、《柳儿》、《爱哥》、《狐师》、《阿菱》等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土壤中的佳作。 中国古代笔记小说源远流长,作品繁富,蔚为大观。本书所选收的作品,均系在古代笔记小说中有较大影响或独具风格者。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
《老子 庄子(图文精释版)》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之一。《老子》一书共分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所以又称《道德经》。 《庄子》,亦称《南华经》,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逍遥游》等内篇7篇是庄子所著,外篇、杂篇共26篇,是庄子门徒或后学所著。内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庄子》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老子》和《庄子》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着重实用的训诂学著作。除了对训诂学的性质、范围、起因、功能和基本概念作一般的论述外,更对训诂方法进行比较详细的介绍。本书特别介绍了训诂实践所必需的文字学、音韵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又闢专章论述训诂学在古书阅读、古籍整理、辞书编写等方面的应用。在讲述训诂学知识时,注意吸收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大量证引训诂学上典型的实例,供学者参比。
《甲骨文字典》是一部简明的甲骨文专用工具书。2009年作为重点图书列入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计划。 为了把这部字典编好,出版社专门成立了项目组,负责与作者沟通,与各类相关的辞书核对,体例统一等。增加了汉语拼音索引,为此作了反复的修订,开了远古文字拼音索引和排序编典的先河,从而使这部字典的面貌得到很大的改观。 这部字典完成以后,项目组又对全部索引与正文进行了逐一核查,为把好质量关提供了保障。 经过项目组与作者的共同努力,这本《甲骨文字典》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尽管我们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很多工作,但仍不免有疏漏,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尚书通解(1)/钟永圣国学大讲堂》尽可能用通俗化的表达进行历史叙述,尽量抛开对一字一词的考证式的解释,而着重在人性分析上面,着重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后因果进行分析,理清其中的关系和脉络。以古今“人性大体不变”为基本原则,把沉寂的古代经典,活化成历历在目的往事,帮助人们理解中华上古历史。
《甲骨文字典》是一部简明的甲骨文专用工具书。2009年作为重点图书列入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计划。 为了把这部字典编好,出版社专门成立了项目组,负责与作者沟通,与各类相关的辞书核对,体例统一等。增加了汉语拼音索引,为此作了反复的修订,开了远古文字拼音索引和排序编典的先河,从而使这部字典的面貌得到很大的改观。 这部字典完成以后,项目组又对全部索引与正文进行了逐一核查,为把好质量关提供了保障。 经过项目组与作者的共同努力,这本《甲骨文字典》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尽管我们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很多工作,但仍不免有疏漏,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庚桑楚》和《至乐》两篇中,庄子用汪洋恣肆的文笔为我们阐述了平气顺心的养生秘法和让身心长治久安的无为法门。在《至乐》中,庄子探求何为快乐,不注重对死的思考{故能鼓盆而歌},更注重对生的快乐的谋取。他始终以天地之大的视野来看待人生的小问题,所以,表现出超脱而其乐无穷的人生姿态。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庄子的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文笔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奇特、雄浑飞越,并善于通过生动形象、幽默讽刺的寓言故事阐述哲学思想,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
《尔雅翼》为四库全书之一,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三千四百五十七种,凡七万九千零七十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六千七百五十二函。
郑宇民编著的《列子资治》不是翻译古文,而是对两千多年前的学者之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研究成果的借鉴与运用。作者目的是把桀牙拗口的古文,赋予现代意义;把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散文寓言,组成逻辑体系;把谈天说地,变成资治工具,不仅要读顺、读通,还要读懂、读用。作者是要告诉读者,《列子》一书不能只当作寓言集和课本知识来解读,书中包含的思想、方法、典故,都揭示了人的本源基础上的治国方略,突显了自由与规则的统一、治国与齐家的统一、养生与修身的统一、放意与节制的统一、天下为公与天性为私的统一、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的统一、天命大道与人类主观的统一,是难得的人文历史社会科学的参考书。
《尚书通解(1)/钟永圣国学大讲堂》尽可能用通俗化的表达进行历史叙述,尽量抛开对一字一词的考证式的解释,而着重在人性分析上面,着重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后因果进行分析,理清其中的关系和脉络。以古今“人性大体不变”为基本原则,把沉寂的古代经典,活化成历历在目的往事,帮助人们理解中华上古历史。
本书系王立群先生所著的与CCTV百家讲坛《文景之治》栏目相配套的图书作品,比讲座更深刻、更详实,是王先生在对《史记》《汉书》等经典史料精心研读基础上新力作。全书详尽展现了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两代明君在大汉从衰弱向兴盛的过渡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作为,描绘了文景之治下的国家繁荣人民和乐的景象。全书语言轻松明快、通俗幽默、可读性强。
身为“中华民族”的我们,是否曾想过,何以我们称为“中国人”?“华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来?究竟什么是中国人?——这问题不仅困扰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困扰许多居于中国认同边缘的人,《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即尝试解答此一问题。作者认为,由线性的历史溯源,以及对所谓“典型中国人”的研究,都难以解答这个问题。因此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维持与变迁——来了解中国人的本质。《华夏边缘》(增订本)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中国人)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非华夏。 以中国人为例,作者借着历史、考古与人类学资料,探讨与人类族群认同相关的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