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先秦文献资料。它内容博大精深,文字却佶屈聱牙。鉴于此,本书对之进行注释、今释。本书博采众长,注释时有新意,译文也通顺畅达,是帮助读者读通和理解《尚书》的一本好书。
《读史管见》全书三卷二十六篇,为清代有名女学者李晚芳所编选评点。此书书早在百年前就被传到日本刊行,而且一版再版,名声远播东瀛。安政三年(中国的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日本学者陶所池内为浪华书林群玉堂翻刻的《读史管见》校订并作序,序中盛赞李晚芳审视历史时,灵心准确像一架天平、眼光雪亮如一把火炬,其明晰的论断和超卓的见识,即使把司马迁从九泉下请出来,也会对这位敢于批评《史记》的妇人心服口服。该书为日人池内陶所(1814-1863)于江户末期校订之和刻本。
《论语》一书以记载孔子及孔门弟子的言行为主,而《论语集解》是现存最早的关于《论语》的注释之作,由三国魏何晏领衔主编,孙邕、郑冲、曹羲、荀顗四人参与其事,博采汉魏间孔安国、马融、包咸、周氏、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八家之说,原为十卷,后人又按《论语》篇次厘为二十卷。本次点校整理取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元代覆刻南宋廖氏世彩堂本为底本,删去音释部分,而以《四部丛刊》初编景长沙叶氏观古堂藏日本正平本为校本,择善而从。
《荀子》是战国时期大儒荀况所撰写的重要哲学著作,今存三十二篇,全书以儒家崇礼、正名之说为本,力主性恶说,对秦汉以后的哲学思想及政治实践产生过深远影响,是今人学习、研究儒家思想的之书。 本书是《荀子》的全本全注全译本,作者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详细的字词疏解和全文翻译,并对关键概念进行精彩的义理辨析,是一部了解、学习儒学思想的入门作品。
鲍照(公元414-466年)字明远,南朝文学家,其创作在我国诗歌发展史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胡应麟《诗薮》)。骈文亦成就卓著。 清人钱振伦取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之《鲍参军集》,参酌《文选》李善注、《玉台新咏》吴兆宜注加以笺释,写定为六卷。黄节借阅后钱振伦注本后,参王伊校宋本及涵芬楼影毛扆校本增注诗歌部分,并作集说。钱仲联先生在钱振伦、黄节注的基础上吸收了《文选》六臣注影宋本、《乐府诗集》影宋本、《艺文类聚》等,并增注集说,成此一书。
清代词坛巨匠纳兰性德有词集《饮水词》传世,赵秀亭、冯统一二先生的《饮水词校笺》乃是在前人基础上对纳兰词加以全面整理而成的一个本子。其整理工作包括移录原词、标点、校订、补辑、笺注、说明和辑评等内容。全书分编五卷。前四卷以《通志堂集》四卷词为底本,并遵照其排次;第五卷补辑《通志堂集》未收词四十八首。标点全依《词谱》《词律》,所用符号大体依传统点词格式。校笺和说明,用意各有侧重:局部辞句的解释在“笺注”,整首词意的疏解用“说明”。校订所用参校本包括《今词初集》《清平初选后集》等十五种。另有“附录”收录康熙时期文献十二种,均为记载纳兰生平、创作的靠前手资料。
《词诠》是集释古代汉语的重要著作,之所以言其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应用现代语法学并给合传统训诂学研究解释虚词的开拓性实践。作者在语法学初兴之时,写就《高等国文法》,中有论述虚词部分,因文法书的性质,不能尽言作者虚词研究心得,所以,另辟新章,写成专论虚词的著作。作者的虚词概念,不单包括通常无实在意义的虚词,也包括有一些实在意义的代词和副词,这是别有眼光的。全书收录3472个虚字,按照注音字母排序,每字下先分别词类,再续以解释,再举出例证。此书突出的特点是既有意义训释,更强调虚词在语句结构中的功用描写,这是过往从训诂学出发单纯解释意义所未曾有的,是一进步。
《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言论汇编。荀子是先秦诸子中的一大家,他批判和总结子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是孔子之后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他虽出自孔门,而思想之博大,非儒家所可包容。 《荀子译注/国学经典译注丛书》凡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语言学、文学,皆在精辟之论,为先秦一大思想宝库。 《荀子译注/国学经典译注丛书》之译注,颇多独立见解。译文也甚通顺流畅,有自已的特色。
在《孝经》学史上,重要的注本当属流行于汉末至中唐的郑玄《孝经注》。可惜宋代以后,《孝经注》亡佚。有清一代,学人搜集郑玄《孝经注》不遗余力,极具代表性的是严可均辑本。皮锡瑞以之为据,作《孝经郑注疏》,成为清代《孝经》学典型的注本,也是今天理解《孝经》重要的注本。而百年来敦煌遗书出土,发现了许多郑玄《孝经注》残片。 《孝经正义》的意义有三:一是在经文上,还原唐明皇《孝经御注》改经之前的经文;二是根据新出土敦煌文献,结合严可均、皮锡瑞所集郑玄《孝经注》内容,提供一个更为完整的《孝经》郑注本;三是对郑注《孝经》进行全面系统的疏解,即以清人解经的方式,详尽疏释《孝经》经文、郑注。
《古代字书辑刊:集篆古文韵海校补(繁体竖排版)》,五卷,宋杜从古撰,是继《汗简》、《古文四声韵》之后又一部古文字典,辑录了当时所见的传钞古文和出土器铭。该书在搜集古文方面比前二者有新的增益,涉猎甚广,如青铜器铭文、周秦碑刻文字等,可与前二书互参。 从今天来看,该书的价值主要有雨点: 一是补出了《集韵》里许多重文的古文写法。二是吸收了前人研究的成果,采用了《汗筒》、《古文四声韵》二书的古文字头,占到三分之一强,扩大了古文形体的范围,同时也是对《汗简》、《古文四声韵》二书的新贡献。 《集篆古文韵海校补》由丁治民先生据《永乐大典》残卷、《古老子》碑文、《集韵》进行了校补工作,具体情况见「校补说明」。 《古文字书辑刊:集篆古文韵海校补(繁体竖排版)》把《古老子》五千多字的古文
《古代字书辑刊:集篆古文韵海校补(繁体竖排版)》,五卷,宋杜从古撰,是继《汗简》、《古文四声韵》之后又一部古文字典,辑录了当时所见的传钞古文和出土器铭。该书在搜集古文方面比前二者有新的增益,涉猎甚广,如青铜器铭文、周秦碑刻文字等,可与前二书互参。 从今天来看,该书的价值主要有雨点: 一是补出了《集韵》里许多重文的古文写法。二是吸收了前人研究的成果,采用了《汗筒》、《古文四声韵》二书的古文字头,占到三分之一强,扩大了古文形体的范围,同时也是对《汗简》、《古文四声韵》二书的新贡献。 《集篆古文韵海校补》由丁治民先生据《永乐大典》残卷、《古老子》碑文、《集韵》进行了校补工作,具体情况见「校补说明」。 《古文字书辑刊:集篆古文韵海校补(繁体竖排版)》把《古老子》五千多字的古文
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中,小篆的生存时间较短,但小篆对于汉字的发展演变有着重大影响。在从甲骨、金文到小篆的演变中,部分汉字出现了讹变。 《篆隶万象名义》(以下简称《名义》),是日本高僧空海(774-835)在中国南朝梁代顾野王《玉篇》的基础上,综合其它有关字书,添篆简注,编撰而成的一部汉文字书。《名义》现存永久二年(1114)的传写本,在日本被奉为国宝。本书对前人未加注意的《名义》义项系统,以及其作者、编撰年代、版本、体例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辨,对于借助《名义》校订《说文解字》、《玉篇》,考察中古文字、语音,完善现代辞书的编撰,具胡独特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