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取自阳光卫视《说文解字》栏目,每个字的讲解都有“起承转合”四个模块。起,主要是讲说解这个汉字的缘起,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承,主要是讲一个汉字形体及意义的历史演变,让读者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转,则是讲述与这个字有关的故事,从基本义转到引申义,甚至人生哲理;合,联系当下实际,突出这个字的现实意义。本书图文并茂,附有栏目dvd光盘。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早在周朝便出现了 家训 。南北朝时,《颜氏家训》问世,从此受到历代人们的推崇。宋代晁公武称《颜氏家训》: 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一训子孙。 明人傅太平在其刻印本序中说: 盖〈序致〉至终篇,罔不折衷古今,会理道焉,是可范矣。 清人赵曦明在《抱经堂丛书?颜氏家训?跋》中誉其为: 苟非大愚不灵,未有读之而不知兴起者。 根据这些评论,《颜氏家训》无论是 立身治家之法
方勇主编方达评注的《荀子(精)/诸子现代版丛书》是战国末期荀子所撰,共二十卷,三十二篇。作者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精通《诗》、《礼》、《易》、《春秋》。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很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孝经》是一篇集中阐述与“孝”相关主题的文章,以对话为基本体式,问答的双方是孔子及其弟子曾参。《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云:“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本次整理《孝经注》收录了孔安国传、郑玄注以及唐玄宗注。孔传《古文孝经》以《知不足斋丛书》翻刻太宰纯《古文孝经孔传》为底本,郑注《孝经》以日本天明七年(1787)《群书治要》所收录的郑注《孝经》为底本,李隆基注《孝经》以唐开元六年(718)所刻的石台《孝经》为底本。本次整理三注并收,是目前收录最完整的本子。
韩非既是一位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大文学家,《韩非子》作为一部散文集,成就远远超过了战国早期其他诸子的语录体散文,是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代表。一方面,其政论文注重分析,说理透彻,逻辑严谨;而且气势恢弘,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另一方面韩非还有意识、系统地收集、整理、创作寓言性的故事,并分门别类,这些寓言性的故事大都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如“守株待兔”、“矛与盾”、“滥竽充数”“买椟还珠”等,都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经典,流传千百年不衰。《韩非子》在中国思想上、文学上和史学上都具有重要价值和地位,其书在后世流传也较为广泛,对中国古代社会乃至于整个汉语文化圈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词诠》是集释古代汉语的重要著作,之所以言其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应用现代语法学并给合传统训诂学研究解释虚词的开拓性实践。作者在语法学初兴之时,写就《高等国文法》,中有论述虚词部分,因文法书的性质,不能尽言作者虚词研究心得,所以,另辟新章,写成专论虚词的著作。作者的虚词概念,不单包括通常无实在意义的虚词,也包括有一些实在意义的代词和副词,这是别有眼光的。全书收录3472个虚字,按照注音字母排序,每字下先分别词类,再续以解释,再举出例证。此书突出的特点是既有意义训释,更强调虚词在语句结构中的功用描写,这是过往从训诂学出发单纯解释意义所未曾有的,是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