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一书在汉浯语音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众所周知的。自清代陈澧以后,一百多年来,中外学者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对它的语音系统可以说已经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但是没有解决的问题仍然不少,不论在声、韵类别方面,还是在语音构拟方面,都是如此。这就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来逐步地加以解决。本书的目的就是试图对这些疑而未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便为它们的最终解决作出一些贡献。 本书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对前人的看法加以补充论证;二是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新看法;三是宋跋本王仁《刊谬补缺切韵》和《广韵》对照的声母、韵母表;把全部结论总结于篇末的王仁昫《切韵》音节表。
儒家“十三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典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十三经注疏》416卷,收录儒家十三部经典以及汉至宋代经学家对十三经的注疏。“十三经”经文有过多种整理本,但其历代注疏却从未进行过系统全面的整理。此次出版的全新整理本《十三经注疏》以清阮元校刻本为基础进行整理,整理工作包括三方面:校勘全面吸收了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和孙诒让《十三经注疏校记》的成果,近现代学术界有关“十三经”及其注疏的校勘、辩证、考异、正误等方面的成果也择要吸取。对全书进行统一规范的标点。对全书文字,进行仔细的甄别和严格的处理。 “十三经”的价值和影响巨大,涉及内容极为广泛,整理工作难度非常大。新整理本的出版填补了学术界的一项空白。
《 之三元解读与三维英译/学研论丛》是一部《易经》研究论著,其学理建基于二十世纪以来的《易经》原生态研究成果。作者对《易经》文本的诠释,由文史哲解读人,由信达雅今译、英译出,真善美的内涵则贯通其中,由此构成《 之三元解读与三维英译/学研论丛》独特的人文主义学术品格,与现有同类论著殊为不同,故称另一种读法和译法。《 之三元解读与三维英译/学研论丛》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阐明了《易经》诠释的学术基础,将经文分析为古史、哲理和古歌三类文字,并论述了《易经》经文翻译原则及方法。下编以具有新内涵的信达雅为原则,分别侧重于历史之真、哲理之善和古歌之美,对每卦经文的三类文字进行了今译和英译。《 之三元解读与三维英译/学研论丛》是作者《易经》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
《论语通解》是作者整整40年研读《论语》的心血结晶。正文每字都注上汉语拼音,为读者准确朗读原文提供基本依据。每章一般包含三部分:原文(加上新式标点);译文(按“信、达、雅”的要求提供现代汉语翻译);说明(取代过于繁琐的注释。或择引旧注,或自出简注,或略陈管见,或有所辨析);此外,有些章节还会安插讨论(由著者提出问题,简析问题,或阐明今读今译的依据,或提示对“古为今用”的思考等,融会贯通,以进一步为读者释疑解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文化价值。 《论语通解》学术价值较高。
经学为中国文化之源泉,故本书分“论经学之范围性质及治经之途径”“论经文”“论经学流变”“论今古学”“论唐修五经正义以前之经学”“论宋元明经学”“论清代经学”“论读易”“论读尚书”“论读诗”“论读三礼”“论读三传”十二篇,说明经学之性质与后来经学之途径,提出整理过去经学之方法,对各时各派经学从其长处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