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帛书《周易》古本去探索其“原来义蕴”,兼及古代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本书直以帛书经文为主,反通行本和后世传注只放在参考地位。本书释文包括校勘、注释、试译三部分。 《帛书周易校释》这本书,正是要通过帛书这个《周易》古本去探索其“原来义蕴”,兼及古代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作者工作的特点是,直以帛书经文为主,把通行本和后世传注只放在参考的地位。这样,他对《周易》的解释自然与前人迥然不同。当然,帛书与通行本比较,不帛书总是更好,而且异文大多数是文字的通假,但这究竟是前所未见的古本,对研究《周易》有重大启发。这一点,凡读过邓球柏同志这本书的都会感受到。 书中的前言也值得推荐。这篇前言长达76页,实际是一篇涉及多方面的学术论文。邓球柏同志对学术界的一些见解,提出了新颖的
《论语通解》是作者整整40年研读《论语》的心血结晶。正文每字都注上汉语拼音,为读者准确朗读原文提供基本依据。每章一般包含三部分:原文(加上新式标点);译文(按“信、达、雅”的要求提供现代汉语翻译);说明(取代过于繁琐的注释。或择引旧注,或自出简注,或略陈管见,或有所辨析);此外,有些章节还会安插讨论(由著者提出问题,简析问题,或阐明今读今译的依据,或提示对“古为今用”的思考等,融会贯通,以进一步为读者释疑解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文化价值。 《论语通解》学术价值较高。
《二十四史(附清史稿,套装共12册)》撰写了“前汉、后汉、两晋、南北史、唐史、五代史、宋史、元史、明史、清史”,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 “二十四史”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罕见的智慧宝藏,也是我国人民引以自豪的文化遗产。它用统一的纪传体裁,系统地记载了我国清以前各个朝代的历史,堪称是清代以前中华文明史的全记录。 为了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方便广大读者尤其是中青年读者阅读及充分利用“二十四史”,中华书局以繁体字点校本“二十四史”为底本,聘请专家学者,按照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和国家语委的有关规定,结合古籍整理的具体要求,对中华版繁体字本“二十四史”进行字体简化整理。 《二十四史》是由乾隆皇帝钦定
《湖湘文库:南岳志》由李元度所著,主要内容包括:星度、图说、形胜、祠、祀典、前献、仙释、书院、寺观、古迹、物产、金石、艺文、杂识等等,极其丰富。有分时叙述、系统全面、征引广泛等特点。
上一世纪末,段老弟子之思慕者,整理其师说《 春秋公羊学讲疏》,以广其传,甚盛事也。《 讲疏》凡分导言、事、辞、例、义、余论六编,对《公羊传》的写作凡例、微言大义、流传经过,以及研治历史,皆有详晰的介绍论述。虽书中主要以西汉董仲舒、东汉何邵公及清儒庄存与、孔广森、刘逢禄、凌廷堪等人所论为依归,然亦时下己说,辨证然否,语多精当,允推独步。又段老对《公羊传》之大一统、通三统、张三世、异内外等微言大义,多所发明,发表于 1963 年《中华文史论丛》第四辑的《公羊春秋三世说探源》等论文足资证明。在《公羊传》几成绝学的今天,整理出版段老这部遗著,实为嘉惠学林的一件大事。又段老历年所撰诗文多篇,皆其精心之作,亦望及早加以搜集出版,有厚望焉。
《山海经笺疏》是清代《山海经》研究的名著,作者为朴学名家,长于名物训诂与文献考证,又能吸收前人如吴任臣等的研究成果,故笺疏一出,掩有众长,当时评论以为精而不凿,博而不滥,一直是有关研究的基本参考文献。书稿以清代光绪还读楼本为影印底本,将刊刻精美的光绪本原大精装影印。《山海经笺疏》的影印出版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还具有的市场销售潜力。
《山海经名物考》对经文所涉有关蓬莱神话系统的地名、物名、神名做了缕述和考辨,从火山地理学、道家仙境说、神话发生论等角度,系统地揭示了传说时代和史载时期诸多的文化现象。是书力图扭转中华文明欠涉海洋、睽隔火山的保守观点,在尽力介绍诸家之说时,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见。一言以蔽之,地中海一代的古希腊文明有桑托林、埃特纳、维苏威火山做灯塔,东中国海一带也有蓬莱、方丈、瀛洲等神山,《纬书》所谓“神丘火穴,光照千里”,此之谓也。由此观之,儒宗之圩顶月角,道士之天宫云城,文人之扶桑若木等都可有新的解释。
既要讲授训诂学的基本常识,又要将训诂学的常识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相联系,目的是要使中学语文教师在已有的古汉语基础上提高一步,学有所得,学能致用。眼下训诂学的教程课本出版了不少,但是很难找到一种能与中学语文教学直接挂上钩的现成教材。所以,根据课程内容要求,撰写本书的原则必须是:一是通达,二是实用,三是有创意。通达,是指内容平实,可读性强,不绕弯子,少讲或者不讲玄乎的理论,多举实例来说明。针对中学语文教师实际情况,对于例子的遴选,首先得考虑是否为中学语文教师所熟稔,尽量避开那些估屈聱牙、古奥难懂的例句,多遴选出于中学语文课本的典型例证。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通达”。实用,是指所讲述的训诂方法、条理等不仅要简单明了,而且带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学员学了以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能够直接
东汉刘熙《释名》是一部解释词义、探寻事物得名由来的工具书。清乾隆年间毕沅作《释名疏证》,後陆续有不同校释本。王先谦合诸众作,撰成《释名疏证补/千年学府文库》。学者谓此书为《释名》校释集大成之作。《释名疏证补/千年学府文库》据清光绪丙申年(1896)王氏刊本影印。
《吕氏春秋》是先秦思相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的主编是秦国著名政治家吕不韦。 《吕氏春秋》旨在总结诸子百家之学,为未来的统一国家设计一套完备的治国方略,所以该书在编排结构上也显现出系统性和完整性。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类,第类之下又各统子目,形式上整齐划一,且各有其中心思想,大抵博而不杂,有条不紊。全书从论人到论天,到治国,到做人,到养生;由哲学而政治,而社会,颇具深意。这些都体现出吕不韦的宏识卓见。 本书以直译为主,个别地方如直译晦涩难通,则斟情采用意译。
春秋时期,谥号是对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及夫人等贵族死后的讳称,是对其生前功绩和品行赋予善恶褒贬的精炼概括。这些贵族在生前尊称爵位,卒后赴告以名,葬后讳名举谥号,所以,谥号也叫易名典或更名典。谥号和谥法是“谥”的两个方面,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谥号的赐予依据谥法而来,谥法是议定谥号所遵循的谥典规范和细则,是结合死者生前的一生,选择最能概况其一生的代表行迹,赐予其具有相应或特定内涵的谥号,以表达对亡者的褒贬或哀矜。
今年9月初,重庆还困在百年不遇的高温大旱之中,忽接钱兄大群先生电话,得悉其力作《唐律疏义新注》(以下简称《新注》)杀青付梓,将作为“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心身为之一爽,当即就情不自禁地对着话筒高声祝贺起来。我确实高兴:为年届七旬而学术青春不衰的老朋友又取得了唐律研究新进展!为中国法律史学界和唐史学界添了新成果! “咬定青山不放松。”大群教授就属于这种性格的学者。20多年了,他全身心扑在自己选准的领域里,孜孜不倦地精耕细作,不论寒去暑来,任凭世风变幻,他依然那么儒雅,那样从容!在唐律研究的世界里,他享受着精彩,享受着乐趣,享受着人生!“天道酬勤。”有什么样的耕耘就有什么样的收获。于是,一本一本专著接踵面世。 在唐律和唐代法制研究领域,大群先生为学界所称道的,绝非仅仅是笔
《六书故》三十三卷,前附《六书通释》一卷,宋戴侗撰。 戴侗,字仲达,永嘉(今浙江温州市人),生于宋宁宗庆元六年(一二00年)。宋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年),登进士第,由国子监簿守台州。宋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年),以秘书郎召,迁军器少监,辞疾不起。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一二八四年),享年八十五岁。著有《易书四书家说》《六书故》。今传《六书故》。 戴侗致力文字训诂之学,渊源有自。其父戴蒙,字养伯,宋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0年)进士及第,调任丽水尉。不久,弃官从学朱熹于武夷。养伯善于辨难,深明“六书”之学,曾“因许氏之遗文订其得失,以传于家塾,而不果成”。其兄戴仔,字守镛,尝举郡孝廉。年近四十,即弃去场屋,肆力治学,安贫委顺,于《诗》《书》《易》《周礼》《四书》等皆有传述。戴
《易传》之名,最早见于战国:人们将解释《周易》的文辞,称作《易传》,又称《十翼》——现在《易传》己成为《周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易传全译》是当代易学大师刘大钧教授、林忠军教授的力作,是迄今为止最的关于《易传》诠释的读本——乃为易学研究者、爱好者探寻《周易》奥秘的入门书。 最初为《易传》古经作传解的文字,究竟起于何时,已不可考,据史料记载,汉代系统以《易传》解释《周易》经文的,为西汉人费直,现在《易传》己成为《周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是当代易学大师刘大钧教授、林忠军教授的力作,是迄今为止最的关于《易传》诠释的读本,其尽量将《易传》原文本意信实可靠地译为现代汉语介绍给读者,凭借此书,或可由浅入深,先窥其门户,然后登其堂奥矣!此乃易学研究者、爱好者探寻《周易》奥秘的入门
《经典释文》三十卷,唐陆德明撰。由于魏晋以来篆隶之变、方音之异,和异体字、俗体字层出,及古籍辗转传写而致讹谬,阅读古书时识字读音困难,需要有一部供查字音、辨字形、明字义的字书。陆德明撰《经典释文》正适应这一需要。 《经典释文》成书以后影响至巨。然历千百年之传写刊刻,歧异迭出。今人黄焯有感于此,爰对其进行详细校勘。黄焯,字耀先,又字迪之,系黄侃先生从侄、弟子,湖北蕲春人。黄焯以《通志堂经解》本为底本,将历代名家如何煌、王筠、惠栋、臧镛堂、戴震、卢文弨、顾广圻、孙星衍、黄丕烈、阮元等校语及近现代学者如黄侃、吴承仕等之笺识并自己近五十年之研治所得,汇集而成《经典释文汇校》一书。 《经典释文汇校》原稿是以笺识形式记于‘同治辛未重雕抱经堂本’《经典释文》之上,由黄焯弟子贺镛抄写
《十三经辞典:仪礼卷》主要内容包括:、新旧字形对照举例、《仪礼》概述、部首检字表、音序检字表、四角号码检字表、辞典正文、词语索引、《仪礼》原文、历代《仪礼》研究参考书目、唐开成石经拓片(缩印件)等。
本书选取《左传》这一先秦典籍进行封闭性考察,重点分析《左传》中的战争语篇,以此来管窥上古汉语语篇的结构,为先秦语言文献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探索方式。 全书共分8章。章绪论,介绍了选题缘起、研究思路、研究目的与意义等。第2章研究综述,对外语篇语言学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近年来《左传》在修辞学、叙事学、词汇、语法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分析。第3章《左传》叙战语篇界定及其分类,确定了520个叙战语篇,并根据语篇记事特点将语篇分为三类。第4章《左传》叙战语篇结构分析,总结出168篇纯事件、175篇简单事件、177篇复杂事件的底层结构,进而归纳出语篇常用的结构图式。第5章事件要素的表达方式。第6章评论的表达方式。第7章叙战语篇的生成机制,主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机制生成的三要素:主体、环境、话语形式。第8章结
本校释以华沅吕氏春秋校正本为底本。广搜元、明及日本诸刻本十余种。(群附录吕氏春秋校释所据旧刻本)以及唐、宋以来烦书引文为校核者不录。 本书引用前人校说一百二十余家(群附录吕氏春秋校释引用诸家校说列目),皆条录而于吕氏原文之下。凡数说并通者,皆臄列以供参考。其说相同者,则取其之一说,余则仅言某人校说相同,不是引其交。但其说虽同而论证不同者,仍二家并录。其说县见为穿鉴附会者不录。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十六卷)》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补晋书艺文志(0卷)(繁体版)》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遣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着述之盛,在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兴演变,体现了中国占代思想、文化兴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着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