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内容。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论语品读(普及版)/国学经典书系(辑)》是在阅读经典注本的基础上,择取《论语》各篇精华,由题解、原文、注释、品读、扩展阅读等部分组成,将主题相近的章节归为一类,进行品读,力求将原文意义融会贯通并予以展现,有助于青少年读者更好地接近经典、读懂经典。
《尔雅同义词考论》(作者王建莉)是一部专门研究《尔雅》语词的著作,运用“一义相同”的同义词观,从同义词角度对《尔雅》作全面研究。《尔雅同义词考论》对《尔雅》训列作了同义词的释读,考释疑难训列159条。在此基础上,探究《尔雅》的求同、辨释、语义系统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证明《尔雅》是中国古代部同义词典,训诂初期主要就是同义训诂。
《中西学术文丛:尚书集释》是著名学者屈万里先生代表作之一。作者在其早年《尚书释义》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增补,更采用了大量民国以来的学术成果,尤其是考古学、文字学等成果,比传统的注疏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作者集释《尚书》文句,博采广涉,不泥于一家一派,亦不拘于陈见,更有自己的裁断。有些论点,至今还被经常引用。通过经作者梳理后的字句注释,读者可以大致通读号称“佶屈聱牙”的《尚书》。
研《易》之書汗牛充棟,然從符號美學角度透視者,尚附闕如。本書筆者對前人《易》學以自己的美學體悟,試以辯證歷史的觀點與方法,去梳理《周易》符號美學系統。
《切韵》一书在汉浯语音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众所周知的。自清代陈澧以后,一百多年来,中外学者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对它的语音系统可以说已经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但是没有解决的问题仍然不少,不论在声、韵类别方面,还是在语音构拟方面,都是如此。这就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来逐步地加以解决。本书的目的就是试图对这些疑而未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便为它们的终解决作出一些贡献。本书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对前人的看法加以补充论证;二是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新看法;三是宋跋本王仁《刊谬补缺切韵》和《广韵》对照的声母、韵母表;后把结论总结于篇末的王仁昫《切韵》音节表。
唐汉新作《论语新解》是一本从汉字角度解析国学经典的图书,作者从汉字字根入手,追根溯源,探究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起源和流变,从字根的角度分析汉字的产生、发展历程,从逻辑学的角度来分析汉字,揭开汉字的造字之谜。将研究汉字的成果运用到《论语》解读中,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周礼》所记载的饮食制度为中国古代饮食制度之滥觞,其所蕴含的饮食思想和饮食观念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周礼》食官规模庞大,有50种食官和3794名餐饮技术人员,其职能涵盖了饮食活动的全过程。王雪萍编著的《周礼饮食制度研究》以《周礼》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梳理、整合饮食资料的基础上,依照食官职能,明确《周礼》饮食制度的类别与内涵,从学术层面考察《周礼》食官制度、饮食结构和膳食制度、饮食器具使用制度、食礼制度;结合先秦其它文献和考古材料等,采用比较的方法,点与面结合的方式,辨释、考证相关制度,展示《周礼》饮食制度的全貌。
《彝文古籍经典选译3(汉彝对照)》收录的是出自贵州省的《土鲁窦吉》,又名《宇宙生化》,是一部论述彝族天文历法的专著,共三卷。卷一论述彝族十个月为一年的历法,即彝族十月历;卷二论述彝族十二个月为一年的历法,即彝族十二月历;卷三用干支及数理等推论天地人产生的规律,揭示宇宙生成、发展、变化的哲理。该文献的原本是贵州省赫章县阿侯布摩世家祖传的珍本,现由其传人之一王子国收藏。彝族十月历和十二月历两相比较,其推算的理论依据和哲学体系有所区别:十月历所依据的是一分为三、合三为一、统一规律的哲学体系;就其数理而言,属合体关系,用的是十进制数的退位规律;以五行论之,则为相生相合。而十二月历所依据的是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对立统一的哲学体系;就其数理而言,属并列关系,用的是二进制数的进位规律;以五
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中,小篆的生存时间较短,但小篆对于汉字的发展演变有着重大影响。在从甲骨、金文到小篆的演变中,部分汉字出现了讹变。《篆隶万象名义》(以下简称《名义》),是日本高僧空海(774-835)在中国南朝梁代顾野王《玉篇》的基础上,综合其它有关字书,添篆简注,编撰而成的一部汉文字书。《名义》现存二年(1114)的传写本,在日本被奉为国宝。本书对前人未加注意的《名义》义项系统,以及其作者、编撰年代、版本、体例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辨,对于借助《名义》校订《说文解字》、《玉篇》,考察中古文字、语音,完善现代辞书的编撰,具胡独特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