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 记载 周威烈王 二十三年(前 403 )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959 ) 历史 。按朝代分为十六纪, 有 《周纪》五卷、《秦纪》三卷、《 汉纪 》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 后汉纪 》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图文注释本)分 8 册,在一段正文之后添加该段相应的注释,在适当和必要的位置添加图片,并附上简要的说明文字。全书图片预计约 800 幅,平均每册约 1 00 幅,涉及历史人物、地图、战略示意图、文物及遗迹图片等种类。
本书收录金石学家周季木历年所得古代刻石131品,所收文物年代上起周秦,下至晋宋,精拓缩影石印,前有周氏编目,并详载原石尺寸及著录情况。周季木是民国时期著名金石藏家,以收集刻石、玺印、古陶闻名于世,所藏文物按门类各有图录,其中《居贞草堂汉晋石景》著录刻石,《魏石经室古玺印景》著录玺印,《季木藏陶》著录陶文,所收藏品都是周氏家藏之精华。《居贞草堂汉晋石影》以年代为序,著录至1929年为止的周氏所藏精品刻石名目,并各附拓片,堪称一部难得的古代金石图录,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史记》是我国汉代伟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它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经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甚至医学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箸。 《史记》是司马迁一生的结晶。集中著述,花了15年左右,如果把资料的准备工作在算在内,那要超过20年。《史记》记录的历史,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为止,大约三千年。其体例为纪传体,多以人物或者家族为单位展开,故事性很强,文笔出众,是后代传记文学的先驱和样板,影响至深。在思想上,司马迁因为自身的经历,对“人”的思考要超出当时那个年代,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这是很罕见的。
《史记》是我国汉代伟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它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经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甚至医学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箸。 《史记》是司马迁一生的结晶。集中著述,花了15年左右,如果把资料的准备工作在算在内,那要超过20年。《史记》记录的历史,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为止,大约三千年。其体例为纪传体,多以人物或者家族为单位展开,故事性很强,文笔出众,是后代传记文学的先驱和样板,影响至深。在思想上,司马迁因为自身的经历,对“人”的思考要超出当时那个年代,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这是很罕见的。
《五帝本纪》是司马迁《史记》乃至“二十四史”的开篇,记述了从黄帝至尧舜时期的远古历史。《史记五帝本纪讲稿》作者李学勤编著的从中国文明起源的角度,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五帝本纪》进行深度讲解,并梳理了有关五帝时代及上古史研究的争论与探索。
%26nbsp;%26nbsp;%26nbsp;%26nbsp;《史记》是我国汉代伟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它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经涉及了哲学
《续资治通鉴》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全书史料完备,并仿《资治通鉴》体例,本文下分注考异。编者以徐亁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并从宋、辽、金、元四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一百多种书中取材,凡四易稿,历二十年而成。全书史料完备,并仿《资治通鉴》体例,本文下分注考异。其中北宋部分较精,元代部分较为简略。毕沅(1730-1797年),清江南镇洋人,字镶蘅,号秋忛,官至湖广总督。他对经学、史学、小学、金石学等,皆有涉猎和研究。他认为“经义当宗汉儒,说文当宗许慎,编年史涑水先生(即司马光)最长”。他喜欢结交学人,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等先后
《竹书纪年》原本据说有三十篇,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史事,其中从周幽王开始用晋国来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魏襄王二十年便滑再纪下去。《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二八一年)在汲郡(治所在今河南汲县西南)的一座古墓里出土。这部史书书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竹书》;由于它按年编次,又被称为《纪年》。有时还冠上出土的地点,被称为《汲冢竹书》或《汲冢纪年》。一般称为《竹书纪年》。这座古墓出土了一批古书,《竹书纪年》仅是其中的一种。
李商隐年谱晚近流传的有三家:一是朱鹤龄的李义山诗谱:一是冯浩的玉溪生年谱;另一就是这本张采田的玉溪生年谱会笺。三家之中,朱氏是草创,于商隐生平出处,漏略很多。冯谱则钩沈索隐,号称;伹晚出的樊南文集补编,却不及见,所以仍有不少舛误的地方。张笺是在冯谱的基础上删繁补缺,重行编定的。于前此各家的误笺,纠正颇多;也有不少创获,在上述各谱中,是较为精审的一本;可为研究李义山生平、作品的重要参考。
李商隐年谱晚近流传的有三家:一是朱鹤龄的李义山诗谱:一是冯浩的玉溪生年谱;另一就是这本张采田的玉溪生年谱会笺。三家之中,朱氏是草创,于商隐生平出处,漏略很多。冯谱则钩沈索隐,号称;伹晚出的樊南文集补编,却不及见,所以仍有不少舛误的地方。张笺是在冯谱的基础上删繁补缺,重行编定的。于前此各家的误笺,纠正颇多;也有不少创获,在上述各谱中,是较为精审的一本;可为研究李义山生平、作品的重要参考。
读书或可睹人。推进学术交流,化解误解误读,减少文化摩擦,出书、读书、品书与人员交流对话,是有力的两翼。我们阅读日本中国学著述的时候,如果不只停留在听他们述说什么,而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那样说,我同进期中国本土研究有哪些不同,那么,这些材料就可能演化为我们拓展本土文化研究和外国文化研究两大领域更有用的思想资源。 本书为《日本中国学文萃》之中的一本,作者入谷仙介是日本著名汉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著述颇丰。入谷先生在本书中不是单纯地关注王维的诗和文,而是把诗人置于历史大背景和人际交往小环境去研究,从而得出自己比较独到的见解。本书资料翔实,视角独特,文笔细腻。
《隋书(套装共6册)》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隋书(套装共6册)》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
《史记会注考证》是日本著名汉学家泷川资言的史学名作,具有世界性影响,是《史记》乃至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该书主要有三个特色或成就:(1)在参考中国南宋黄善夫刊三家注本、元彭寅翁刻本、明柯维熊刻本、明秦藩刻本、明南监刻本、明凌稚隆《史记评林》本、清代张文虎所校金陵书局本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日本所藏各种写本和刻本,对《史记》进行了全面校勘;(2)究明司马迁撰著《史记》所依据的资料来源;(3)《史记》三家注的订补,《正义》辑佚达1300条左右,尤其宝贵;(4)广泛吸收日本和中国历代的注解和考证,引及的中日著作达120余种,涉及的日本汉学家达19位,中国学者84位。堪称资料极为丰富、集中外《史记》研究大成的著作。
《明书》又称《罪惟录》,统记 明代 史事的纪传体史书。明末清初史学家 查继佐 (1601~1676)撰。查氏曾参加南浔庄廷鑨纂修《明史》。崇祯十六年(1644)起作明史,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易稿数十次,毕一生之力成书。原名《 明书 》,后因遭庄氏史狱牵连,以 获罪惟录书 而署书名,故名《罪惟录》(一说取孔子 罪我者其惟春秋 之意)。原书分帝纪二十二卷,志三十二卷,列传三十六卷,次序纷乱,后由 张宗祥 、姜佐禹等人整理,分别部居,编次前后,写成目录,定为一百零二卷。与《明史》相比,该书多 南明 诸帝纪;志的部分也较细,设有《土田志》《贡赋志》《屯田志》等;传的部分为以事立传,不以人立传,与传统写法不同。另外还列有台湾专目。该书所记,始于洪武迄于南明 弘光 、 隆武 、 永历 、鲁王 朱以海 、韩王朱本铉各代,记农民起义
《汉书补注》为王先谦的重要著作之一。王氏认为颜师古《汉书注》虽集以前诸家注释之长,仍不免讹误之处,清人考辨 "著述美富",然"散见诸书,学者罕能通习"。故采宋、明以下相关著述,尤重清人成果。徵引专著有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钱大昭《汉书辨疑》、沈钦韩《汉书疏证》、周寿昌《汉书注校补》等,以及王念系《读书新志》、桂馥《札檏》等逹六十七家之多。本书校勘也颇精密,以汲古阁本为底本,参校其它各本,于其得失均有论证。故《汉书补注》为研究西汉史的历史典籍。
会要是以某一朝代的国家制度、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等为主要收辑内容的一种史书。由于会要内容涉及典章制度,其所保存的原始历史资料较为丰富,可以弥补二十四史的志、表之不足。通过本《历代会要汇编》,读者可对有关战国,秦,西汉,东汉,南朝宋、齐、梁、陈,唐、五代、辽等朝的典章、文物、故事等有一定的了解。
《三国志》为前四史之一,在二十四史中有重要地位。陈寿所作《三国志》过于简略,经裴松之作注,内容充实了很多。但裴注主要充实了史实,典章名物方面尚多缺失。近人卢弼先生博采众书,精加校释,误者正之,缺者补之,核正地理,诠释名物,大大有益于本书的研究者。集解除排印错误径加改正外,所引旧说,均不增改。作者评议,亦加注明。卢弼先生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幼习举业,后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学贯中西,积数十年之功力,始成此书。原书初版于1957年。此次出版,又经著名学者钱剑夫先生作了标点整理,读者更为方便。
在中国史学史上,《汉书》是与《史记》地位并隆的史学名著,历来研习注释者代不乏 人,*负盛名者,前有唐颜师古,荟萃先代23家注疏,参以己意;近有清王先谦,征引注解百余家,亦加精辨。王氏之集注多吸收清代如王念孙父子等训诂大家之精良成果,不但能发前人所未发,亦能纠正颜氏之失,诚为研读《汉书》者之*。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汉书》标点本,用《汉书补注》本作为底本,惟限于当时历史条件,仅收入颜师古注而未收王先谦补注。今则汇集专家,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氏虚受堂刻本为底本,吸纳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百衲本、中华书局标点本以来的研究成果,将《汉书补注》全本予以整理标点出版,以惠学者。
一、本辞典共收二十四史掌故近七千条,依二十四史的顺序编排其中大多数为新编掌故。二、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凡生僻字均加以注音、释义、并用()标明。三、每条掌故均注明出处,用[书名/卷/册/页]表示,如[旧唐书/172/14/4478]四、旧纪年一般夹注公元纪年,如:元和三年(808年)重要人物注明生卒时间。五、本收使作简化字。六、同一出处的掌故均用“参见××××”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