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初唐、盛唐及中唐前期32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著述情况,作了详密的考证,或填补空白,或订正错误,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多发前人所未发。此外,本书还对所考诗人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以及当时的诗坛和诗歌流派,作了宏观的考察,力求总结出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其中特别是对大历时期南北不同诗人群体的分析,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唐代文学研究中群体研究的新风气。本书初版于1980年,学术界认为这部著作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南开大学罗宗强教授《唐诗论学丛考》序)。
唐刘知幾《史通》,在中国史学 , 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总结史书编纂体例,评议史家工作,以内篇讨论史书体例、史料采集、作史原则,以外篇总结史官制度、史籍源流,杂评史家得失,是对唐初以前史学的 系统性总结,也是世界上 部对史学体例进行系统讨论的著作,具有重要价值。《史通笺注》以源于宋本的明万历张之象本为底本,并批判性吸收陆深、张鼎思、郭延年、陈继儒、黄叔琳、浦起龙、纪昀、卢文炤、孙毓修、顾广圻等诸家之校勘考订成果。各篇前有解题,注意从史学理论角度推阐全篇要旨、发明刘知幾撰作意图,并加评析。后分段笺注,校勘文本原貌,指出所引文字出处及涵义、注明有关人物事迹及史实,考辨知幾说法,评议前人有关讨论。末附录《刘知幾现存文赋辑录》《(新唐书·刘子玄传)笺注》《(史通)现存版本之序跋著录》《刘知幾学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史记》被列为 二十四史 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 正史 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此次出版,保留了三大核心内容本纪、世家、列传。其余的对普通读者参考价值不大,故删
东轩笔录,是魏泰记载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旧事的笔记。魏泰,字道 辅,晚临汉隐居,襄阳人,生活在宋神宗、哲宗、徽宗时期,兴王安石、王安国、王雱、黄廷坚、典大临、徐禧、章惇等交游,博极羣书,长于诗文,年轻时怀才豪纵,曾因一时气仇欧打主考官,未能考上进士,以后一直隐居。徽宗时,章惇他作官,竟指袖还家。他的姐夫曾布,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后因反对市易法,兴吕惠卿闹僵,被贬,元佑后又重新执政。魏泰的思想倾向颇似曾布,对变法持的批评意见,对王安石肯定居多,对吕惠急卿则痛加揭露贬斥。魏泰的著作有东轩笔录十一卷、续录一卷、临汉隐居诗话一卷、订误集二卷、书可记一卷、襄阳题咏二卷、临汉隐居集二十卷、襄阳形胜赋等,今存者唯笔录、诗话及诗四首。书末附录各家著录及题跋、有关魏泰的材料、参校书目及简称
本书是一部清代史料笔记。全书三十六卷,内容专涉清朝掌故。丛录二十六卷,余录十卷,清吴振棫所撰。吴振棫(1792-1870)字仲云,号宜甫,浙江钱塘人。室名花养吉斋。嘉庆十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充实录馆纂修、提调兼校勘。所著有花宜馆诗录词录文略、黔语、黔行纪程、国朝杭郡诗绩辑等。养吉斋丛录是他体面心血的一部力著。本书以典章制度为主,兼及宫内殿阁苑囿、奇事趣闻、科举武备、饮食服饰、藏编刊、游娱庆典等,较全面的勾勒出一幅清宫图画。余录十卷,除增补宫内典故外,还记载了蜀滇风情、各地名胜、文坛佳话、士林美谈等。全书对于了解与研究清代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方面颇有参考价值。
这是“学人书影”系列第三集。从事文史研究的学人,不能缺少版本目录学这把钥匙。辛德勇教授从自己的藏书中,选编出一册清代刻本子部书籍的书影,并对每一部书的版本做了说明。这些旧刻本古籍,与他的读书与研究密不可分。编选出版此系列书影,既是与同道学人交流文史研究的基本观念和方法,也有助于清代版本学研究的走向深入,以揭示版刻特征变化背后的历史文化脉动。
本书是一部清代史料笔记。全书三十六卷,内容专涉清朝掌故。丛录二十六卷,余录十卷,清吴振棫所撰。吴振棫(1792-1870)字仲云,号宜甫,浙江钱塘人。室名花养吉斋。嘉庆十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充实录馆纂修、提调兼校勘。所著有花宜馆诗录词录文略、黔语、黔行纪程、国朝杭郡诗绩辑等。养吉斋丛录是他体面心血的一部力著。本书以典章制度为主,兼及宫内殿阁苑囿、奇事趣闻、科举武备、饮食服饰、藏编刊、游娱庆典等,较全面的勾勒出一幅清宫图画。余录十卷,除增补宫内典故外,还记载了蜀滇风情、各地名胜、文坛佳话、士林美谈等。全书对于了解与研究清代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方面颇有参考价值。
《三国志》的主要特点是: 一、为魏、蜀、吴三国各自修史,合成一书,充分显示了陈寿的史才。史料取舍非常用心,再三审慎。记载史事,据实直书,评价人物,较客观公正。清代学者赵翼在批评陈寿的同时,也不得不赞赏他 剪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也。 二、叙事生动,语言洗练干净,评论中肯得当。书中塑造的谋臣武将各具特色,性格鲜明。谋臣既足智多谋又人格完美,如苟或、程昱、郭嘉;武将虽勇冠三军,却有明显的缺点,如狂傲的关羽,暴躁的张飞等。 今天,三国文化已成为许多学者、管理部门及企业人士关注的课题。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
《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由焦循,沈钦韩撰写。《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是清代春秋学丛刊。《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主要包括「清代春秋学汇刊」编选说明、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卷、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等内容。
焦循是清代著名学者,著述涉及文学,史学,算学,方志,戏曲等多方面,《雕菰楼史学五种(上下焦循著作集)(精)》收录史学著作五种《扬州足征录》《扬州图经》《北湖小志》《邗记》《里堂家训》,精选底本校本,校勘严谨,是首次对焦氏史学著作进行的集中整理,方便广大研究者使用。
本书对初唐、盛唐及中唐前期32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著述情况,作了详密的考证,或填补空白,或订正,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多发前人所未发。此外,本书还对所考诗人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以及当时的诗坛和诗歌流派,作了宏观的考察,力求总结出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其中特别是对大历时期南北不同诗人群体的分析,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唐代文学研究中群体研究的新风气。本书初版于1980年,学术界认为这部著作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南开大学罗宗强教授《唐诗论学丛考》序)。
东轩笔录,是魏泰记载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旧事的笔记。魏泰,字道 辅,晚临汉隐居,襄阳人,生活在宋神宗、哲宗、徽宗时期,兴王安石、王安国、王雱、黄廷坚、典大临、徐禧、章惇等交游,博极羣书,长于诗文,年轻时怀才豪纵,曾因一时气仇欧打主考官,未能考上进士,以后一直隐居。徽宗时,章惇他作官,竟指袖还家。他的姐夫曾布,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后因反对市易法,兴吕惠卿闹僵,被贬,元佑后又重新执政。魏泰的思想倾向颇似曾布,对变法持的批评意见,对王安石肯定居多,对吕惠急卿则痛加揭露贬斥。魏泰的著作有东轩笔录十一卷、续录一卷、临汉隐居诗话一卷、订误集二卷、书可记一卷、襄阳题咏二卷、临汉隐居集二十卷、襄阳形胜赋等,今存者唯笔录、诗话及诗四首。书末附录各家著录及题跋、有关魏泰的材料、参校书目及简称
《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由焦循,沈钦韩撰写。《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是清代春秋学丛刊。《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主要包括「清代春秋学汇刊」编选说明、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卷、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等内容。
王国维先生书札,是王国维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早在1929年,乡贤陈乃乾先生即影印《观堂遗墨》,首次将王国维书札作为该书下册出版。嗣后因多种原因,王国维研究走入低谷。从上世纪80年代起,王学研究重新走向繁荣。1984年,由吴泽主编,刘寅生、袁英光编辑的《王国维全集。书信》出版,无疑为王学研究增添了极其有价值的史料。以后又有《文献》发表的《王国维未刊书札》、《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发表的《观堂书札》、《学术集林》卷十一发表的《王国维家书》,以及由王庆祥、萧立文两先生校注的《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等,收集了王国维信札的绝大部分。由于信札为第一手资料,其中体现出来的文献价值,是别的文献所无法代替的。尤其王先生的信札内容丰富,“论学、论时事、论人以及生活琐屑几乎无话不谈”(见罗继祖《跋观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