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我国汉代伟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它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经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甚至医学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箸。 《史记》是司马迁一生的结晶。集中著述,花了15年左右,如果把资料的准备工作在算在内,那要超过20年。《史记》记录的历史,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为止,大约三千年。其体例为纪传体,多以人物或者家族为单位展开,故事性很强,文笔出众,是后代传记文学的先驱和样板,影响至深。在思想上,司马迁因为自身的经历,对“人”的思考要超出当时那个年代,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这是很罕见的。
无
这是“学人书影”系列第三集。从事文史研究的学人,不能缺少版本目录学这把钥匙。辛德勇教授从自己的藏书中,选编出一册清代刻本子部书籍的书影,并对每一部书的版本做了说明。这些旧刻本古籍,与他的读书与研究密不可分。编选出版此系列书影,既是与同道学人交流文史研究的基本观念和方法,也有助于清代版本学研究的走向深入,以揭示版刻特征变化背后的历史文化脉动。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克服了以往史书详于宋而略于辽、金、元之弊,对宋、辽、金、元四朝史事,同样重视,这也是本书一大特色。本书沿袭《资治通鉴》之义例, 折衷诸说异同,明其去取之故以为考异。 另参照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之义例,所作考异, 不别为书,注于本文之下以便省览。 这也是可取之处。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载史论二百零九篇,其中选录前人之作计九十五篇,其本人撰写一百一十四篇,冠以 臣光日 。徐乾学在《通鉴后编》中亦仿著 臣乾学 。《续资治通鉴》则不用此例。毕沅认为: 据事直书、善恶自见。史文评论,苟无卓见特识,发前人所未发,开后学所未闻,而漫为颂尧非桀,老生常谈,或有意骋奇,转入迂僻,前人谓如释氏说法,语尽而继之以偈;文士撰碑,事具而韵之以铭,斯为赘也。 所以本书不载史论,而寓褒贬于
汉朝司马迁作的《史记》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伟大的历史名著,其中有许多文学名篇。因为司马迁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比较进步的历史观点和高度的文学修养,所以他能够审择史料,创设体例,刻画人物,把先秦以来多方面的史实和他当代社会各阶层的形形色色的动态如实地反映出来,写成这样一部完整丰富的“通史”。更因这部书有缜密的体例,可以妥帖地安排多方面的史实,于是就被那些由汉朝到清朝的许多史学家所接受和取法,无形中便规定了他们写历史的范式。另一方面,又因这书的内容丰富灿烂,生动地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社会的复杂生活,于是又被后来历代的文学家奉为典范,在中国文学史上发生了莫大的影响。《史记》像一颗不落的星辰,永远照耀在历史的长河上;《史记》像一座山,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的文化之
《二十四史》是由乾隆皇帝钦定,将《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书》、《元史》、《明史》等24部史书合在一起的统称,由汉武帝至清乾隆帝历代学家精心编篡而成,历时长达1800多年,计325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纪传体裁,比较完整、系统地记录了明亡以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几千年历史。 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二十四史》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是系统而完备的历史巨著,它似东方天际的启明星,始终照亮和引领着华夏子孙前行的道路。对这部史学巨著,*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研究中国历史,“必
一、钩沉四百位历代帝王史迹,还原两千年王朝盛衰真相 大而言之,历朝皇帝的贤愚仁暴,国运的兴衰更迭,政治的清浊荣枯,民生的安乐艰辛,都能给后世以镜鉴;小而言之,古代帝王个人的修养成长,皇室的维系安顿,处世的进退取予,行事的韬略谋断,也都可以使后人从中受到启迪。 二、详叙五百位历代将帅功绩,揭示千百年疆场决胜秘辛 战争是有效的征服方式,也是英雄的诞生方式。历代著名的将帅有的精通战略战术,指挥千军万马,临敌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的忠心耿耿,保家卫国,马革裹尸,无怨无悔;有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命途多舛,几经沉浮。 三、勾勒四百位历代臣相政绩,展现两千年治政经世奇谋 历代宰相在古代政治舞台上一直扮演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历史上相权的大小,无不直接影响政治局势的稳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卷。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全面地叙述了中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部规模宏大、内容广博、结构周密、体系完备的历史著作。 本书精选了《史记》中被后世广为流传、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篇章,白话翻译力求保持原书风格,遣词行文注重吸取原书纵横捭阖的自如文风,同时兼顾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让读者轻松读史。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西晋学者陈寿撰写的一部史学著作,后人把它列为“正史”,是“二十四史”中的第四种。《三国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60年的历史,共65卷,包括《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后人又称为《魏志》、《蜀志》、《吴志》。,因为,陈寿是从三国进入晋朝的,并且在晋朝担任官职,所以,他在著书时必须要为晋国的政治需要着想。晋朝是直接继承魏政权而统一全国的,陈寿在《三国志》一书中,就把魏摆在正统的地位,用本纪的名称来记述魏国君主的行事,而蜀、吴二国,一律称传。尽管如此,陈寿在蜀、吴二书中,仍然用本纪的方法,即编年体的方式,按年月日记载蜀、吴国君的政事。因此,在《三国志》中,魏、蜀、吴三国是并列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后汉书:中华经典普及文库》是由南朝宋范晔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所记史事,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囊括了东汉一朝195年的历史。《后汉书》撷取众家之长,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东汉一朝的兴亡大势,作为“正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本书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为底本,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另外,为了保持阅读的连贯性,本书删除了原点校本中的李贤注与刘昭注,并删除了校勘记。同时,本书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可以说,本书是方便现代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便捷的白文普及本。《后汉书:中华经典普及文库》是由南朝宋范晔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所记史事,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兵推翻王莽新朝起,至汉献帝让位,曹魏代汉止,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发展历史,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叙事生动,简明周详,是一部杰出的私修断代正史。
《二十四史》是由乾隆皇帝钦定,将《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书》、《元史》、《明史》等24部史书合在一起的统称,由汉武帝至清乾隆帝历代学家精心编篡而成,历时长达1800多年,计325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纪传体裁,比较完整、系统地记录了明亡以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几千年历史。 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二十四史》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是系统而完备的历史巨著,它似东方天际的启明星,始终照亮和引领着华夏子孙前行的道路。对这部史学巨著,*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研究中国历史,“必
王国维先生书札,是王国维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早在1929年,乡贤陈乃乾先生即影印《观堂遗墨》,首次将王国维书札作为该书下册出版。嗣后因多种原因,王国维研究走入低谷。从上世纪80年代起,王学研究重新走向繁荣。1984年,由吴泽主编,刘寅生、袁英光编辑的《王国维全集。书信》出版,无疑为王学研究增添了极其有价值的史料。以后又有《文献》发表的《王国维未刊书札》、《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发表的《观堂书札》、《学术集林》卷十一发表的《王国维家书》,以及由王庆祥、萧立文两先生校注的《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等,收集了王国维信札的绝大部分。由于信札为第一手资料,其中体现出来的文献价值,是别的文献所无法代替的。尤其王先生的信札内容丰富,“论学、论时事、论人以及生活琐屑几乎无话不谈”(见罗继祖《跋观堂书
《二十四史》以帝王纪传为纲,贯穿历史事件,以“表”连接时空、人物,用“志”补以典章制度与天文历法等内容,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了中国历史全貌。其中记载的人物,举凡帝王、贵族、官吏、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策士说客、游侠隐士、医者卜者、商贾、俳优等,无所不有;记载的社会生活,则政治、军事、经济、法律、科技、外交、文学、艺术、农商、财税、天文、地理、乃至道德、宗教、民族、民俗等,无所不包。是诸多学科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历来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鉴往知来、治国安邦,士族文人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的镜鉴。 二十世纪以来,汉语的书面语体已全然变革为现代汉语。用古汉语书写的《二十四史》犹如一个硕大的坚果,虽饱含丰富的营养,因其包裹着坚硬的古文外壳,使人望而生畏。上世纪五十年代,*主席指示调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