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本书精选《史记》中的代表性篇章进行注释、翻译和题解。
《史记》是西汉有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目前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 二十四史 之首,记载了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很好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目前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
无
《史记》是我国汉代伟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它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经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甚至医学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箸。 《史记》是司马迁一生的结晶。集中著述,花了15年左右,如果把资料的准备工作在算在内,那要超过20年。《史记》记录的历史,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为止,大约三千年。其体例为纪传体,多以人物或者家族为单位展开,故事性很强,文笔出众,是后代传记文学的先驱和样板,影响至深。在思想上,司马迁因为自身的经历,对“人”的思考要超出当时那个年代,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这是很罕见的。
《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史记三家注》(套装上下册)将《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和《史记正义》全部进行影印,旨在呈现《史记》三家注的全貌,方便读者查找使用。《史记集解》兼采当时裴駰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一丝不苟。《史记索隐》进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史记正义》的作者长于舆地之学,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
王国维先生书札,是王国维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早在1929年,乡贤陈乃乾先生即影印《观堂遗墨》,首次将王国维书札作为该书下册出版。嗣后因多种原因,王国维研究走入低谷。从上世纪80年代起,王学研究重新走向繁荣。1984年,由吴泽主编,刘寅生、袁英光编辑的《王国维全集。书信》出版,无疑为王学研究增添了极其有价值的史料。以后又有《文献》发表的《王国维未刊书札》、《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发表的《观堂书札》、《学术集林》卷十一发表的《王国维家书》,以及由王庆祥、萧立文两先生校注的《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等,收集了王国维信札的绝大部分。由于信札为第一手资料,其中体现出来的文献价值,是别的文献所无法代替的。尤其王先生的信札内容丰富,“论学、论时事、论人以及生活琐屑几乎无话不谈”(见罗继祖《跋观堂书
《十通》是书名带《通》字的十部大书的总称。唐代杜佑撰《通典》后,有南宋郑樵撰《通志》、元初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合称『三通』。清乾隆时官修的《续通典》、《清朝通典》、《续通志》、《清朝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加上前面『三通』,称为『九通』。一九二一年,浙江南浔刘锦藻撰成《清朝续文献通考》,始有『十通』之名。 《十通》是一套有关我国历代典章制度的大型工具书,共计二千七百多卷,内容广博,规模宏大。有了它,就能基本上掌握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制度方面的资料,更便于了解各项制度的沿革。它无疑是文史工作者和单位图书馆、数据室的工具书。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三国志》是紧承《史记》、《汉书》之后的一部史学名著。所以《晋书·陈寿传论》明确指出:“丘明既没,班、马选兴,奋鸿笔于西京,骋直辞于东观。自斯以降,分明竞爽,可以继明先典者,陈寿得之乎?《三国志》在中圆史学著述中的重要地位为学术界所公认。《三国
《史记会注考证》是日本著名汉学家泷川资言的史学名作,具有世界性影响,是《史记》乃至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该书主要有三个特色或成就:(1)在参考中国南宋黄善夫刊三家注本、元彭寅翁刻本、明柯维熊刻本、明秦藩刻本、明南监刻本、明凌稚隆《史记评林》本、清代张文虎所校金陵书局本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日本所藏各种写本和刻本,对《史记》进行了全面校勘;(2)究明司马迁撰著《史记》所依据的资料来源;(3)《史记》三家注的订补,《正义》辑佚达1300条左右,尤其宝贵;(4)广泛吸收日本和中国历代的注解和考证,引及的中日著作达120余种,涉及的日本汉学家达19位,中国学者84位。堪称资料极为丰富、集中外《史记》研究大成的著作。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卷。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全面地叙述了中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部规模宏大、内容广博、结构周密、体系完备的历史著作。 本书精选了《史记》中被后世广为流传、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篇章,白话翻译力求保持原书风格,遣词行文注重吸取原书纵横捭阖的自如文风,同时兼顾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让读者轻松读史。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西晋学者陈寿撰写的一部史学著作,后人把它列为“正史”,是“二十四史”中的第四种。《三国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60年的历史,共65卷,包括《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后人又称为《魏志》、《蜀志》、《吴志》。,因为,陈寿是从三国进入晋朝的,并且在晋朝担任官职,所以,他在著书时必须要为晋国的政治需要着想。晋朝是直接继承魏政权而统一全国的,陈寿在《三国志》一书中,就把魏摆在正统的地位,用本纪的名称来记述魏国君主的行事,而蜀、吴二国,一律称传。尽管如此,陈寿在蜀、吴二书中,仍然用本纪的方法,即编年体的方式,按年月日记载蜀、吴国君的政事。因此,在《三国志》中,魏、蜀、吴三国是并列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撰的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南朝宋裴松之注。本书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代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非常生动。
《二十四史》是由乾隆皇帝钦定,将《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书》、《元史》、《明史》等24部史书合在一起的统称,由汉武帝至清乾隆帝历代学家精心编篡而成,历时长达1800多年,计325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纪传体裁,比较完整、系统地记录了明亡以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几千年历史。 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二十四史》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是系统而完备的历史巨著,它似东方天际的启明星,始终照亮和引领着华夏子孙前行的道路。对这部史学巨著,*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研究中国历史,“必
《三国志》为前四史之一,在二十四史中有重要地位。陈寿所作《三国志》过于简略,经裴松之作注,内容充实了很多。但裴注主要充实了史实,典章名物方面尚多缺失。近人卢弼先生博采众书,精加校释,误者正之,缺者补之,核正地理,诠释名物,大大有益于本书的研究者。集解除排印错误径加改正外,所引旧说,均不增改。作者评议,亦加注明。卢弼先生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幼习举业,后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学贯中西,积数十年之功力,始成此书。原书初版于1957年。此次出版,又经著名学者钱剑夫先生作了标点整理,读者更为方便。
《三国志》的主要特点是: 一、为魏、蜀、吴三国各自修史,合成一书,充分显示了陈寿的史才。史料取舍非常用心,再三审慎。记载史事,据实直书,评价人物,较客观公正。清代学者赵翼在批评陈寿的同时,也不得不赞赏他 剪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也。 二、叙事生动,语言洗练干净,评论中肯得当。书中塑造的谋臣武将各具特色,性格鲜明。谋臣既足智多谋又人格完美,如苟或、程昱、郭嘉;武将虽勇冠三军,却有明显的缺点,如狂傲的关羽,暴躁的张飞等。 今天,三国文化已成为许多学者、管理部门及企业人士关注的课题。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克服了以往史书详于宋而略于辽、金、元之弊,对宋、辽、金、元四朝史事,同样重视,这也是本书一大特色。本书沿袭《资治通鉴》之义例, 折衷诸说异同,明其去取之故以为考异。 另参照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之义例,所作考异, 不别为书,注于本文之下以便省览。 这也是可取之处。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载史论二百零九篇,其中选录前人之作计九十五篇,其本人撰写一百一十四篇,冠以 臣光日 。徐乾学在《通鉴后编》中亦仿著 臣乾学 。《续资治通鉴》则不用此例。毕沅认为: 据事直书、善恶自见。史文评论,苟无卓见特识,发前人所未发,开后学所未闻,而漫为颂尧非桀,老生常谈,或有意骋奇,转入迂僻,前人谓如释氏说法,语尽而继之以偈;文士撰碑,事具而韵之以铭,斯为赘也。 所以本书不载史论,而寓褒贬于
《汉书补注》为王先谦的重要著作之一。王氏认为颜师古《汉书注》虽集以前诸家注释之长,仍不免讹误之处,清人考辨 "著述美富",然"散见诸书,学者罕能通习"。故采宋、明以下相关著述,尤重清人成果。徵引专著有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钱大昭《汉书辨疑》、沈钦韩《汉书疏证》、周寿昌《汉书注校补》等,以及王念系《读书新志》、桂馥《札檏》等逹六十七家之多。本书校勘也颇精密,以汲古阁本为底本,参校其它各本,于其得失均有论证。故《汉书补注》为研究西汉史的历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