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语言学家朱星的一部史学评论作品,全面解析中国皇帝制度。关于帝王名号的释义,皇帝的产生过程,皇帝*的四种特权和四种欲望,皇帝的阴谋诡计——帝王术,等等内容都一一谈到,并进而提出皇帝是人民的灾难、多数皇帝不得好死的观点,后还评析了七个值得纪念的中国皇帝。全书史实严谨,评析深刻,文字口语化,好读易懂,对于久受帝王思想熏染的中国人来说,不啻于一支清醒剂。
《人物志》又名《鉴人智源》,其作者为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刘劭,刘勋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曾在魏国担任多种官职,官拜散骑常侍,后来,他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死后追赠风禄大夫,刘勋思虑玄远,博才多学,特别擅长品评、鉴别人才。 《人物志》上中下三卷,共十篇,其篇名为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全书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道、法、名、阴阳各家学说,对人的本性、道德、才能、性格以及识别、选取、任用人才的理论和方法作了全面论述。 《人物志》是我国部人才学专著,是一部以唯物主义的元气一元论为基础,以阴阳五行的朴素辩证思想为指导,将人才学、心理学、伦理学业和政治融于一体的科学论著,可以说,它奠定了中国人才学的基础理论框架。《人物
《列仙传》乃现存问世早的道教神仙记专著。 《例仙传》篇幅短小,文笔洗练,内容丰富,晋以后流传甚广。历代道教仙传多取材此书,普能道教徒纷纷加以引用和传诵。元明以后,文人墨客亦据以铺陈,演为小说、戏剧。比如,我们可以人有关赤松子、宁封子、修羊公能“入火自烧”、“出五色烟”、“随烟气上下”、“接手翻飞”、“变化易形”等描述中看到《西游记》中孙悟空火眼金睛、腾云驾雾、七十二变等神通的原形;又比如,钩冀夫人的题材至今仍在多种传统剧目中出现。 《列仙传》文字虽然简洁明快,但疑难之点也很不少,可借鉴的前人研究成果却非常有限,所以本译注中,谬误乖舛之处,在所难免。 《神仙传》记载的是古人对生命现象的探索和人生意义的追求。在那个封建礼教被视为至高无上却极容易遭到强权者的破坏和践踏的时代,
《北齐书》,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李百药撰。 北魏末年,北方六镇发生声势浩大的反叛浪潮,后出身于怀朔镇低级武官的高欢获得了对二十余万鲜卑人的领导权,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34年,高欢所立的孝武帝元修被逼西奔长安,高欢于是另立孝静帝元善见,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公元 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东魏、北齐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与梁、陈两朝先后对峙,西边在今山西、河南、湖北,与西魏、北周分界。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吞并。 《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 李百药(公元565--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仕宦之家
《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于陈朝任秘书监、领大著作、吏部尚书等职,于隋朝任秘书丞。入隋后于文帝开皇九年又受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 姚思廉,字简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着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着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韩兆琦编著的这本书精选《史记》中二十五个比较重要的故事,力求体现《史记》的五大特点:“真实性”、“批判性”、“抒情性”、“文学性”以及这四个特点的高度统一。“注释”与“译文”力求简明、生动、通俗流畅、口语化。选配的“扩展阅读”资料,涉及的古书共十五种,有的取其不同人在相似处境所取行动的相同或相反,有的选取同一人物的其他故事,有的选取相关的理论著作与故事人物的行为表现相参照,有的是由此事连带想到与此相关联的另一事。可使读者彼此参照,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部纪传体通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史记》既是一部史学名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曾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史记》记事上起远古时期的黄帝,下至西汉武帝,记载了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内有一篇自传性质的《自序》),共计一百三十篇。其中有几篇,或者没有写定,或者在流传中散失,由汉元帝、成帝间的博士褚少孙补写了《武帝本纪》《三王世家》《日者列传》《龟策列传》等篇,又为《外戚世家》《陈涉世家》《滑稽列传》等增补了一些内容,并标以“褚先生曰”字样,以示区别。 本次选注我们主要以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
《后汉书》120卷,是纪传体汉史。本纪10卷,列传80卷,南朝宋范晔撰;志30卷,晋司马彪撰。 范晔(398-445)字蔚守,南朝宋顺阳人,出身于官僚世家,祖父范宁曾做过豫章太守,父亲范泰在刘宋时官至侍中,其祖、父二人都擅长文章,故范晔从小就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对他的才识不能说没有影响。范晔出生时很特别,书载其“母如厕所之”,一生下来,就被砖块撞伤了头,长大后身高“不满七尺”,又肥又黑,眉毛胡须也掉光了。因过继给堂伯父范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 本书共选《后汉书》人物传记20余篇,其中有帝王、隐士,基本上反映了东汉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从文章体裁来看,所选传记有本纪、类传、专传、合传,从中大致可见《反汉书》各本文章的特色,根据丛书的体例要求,编者对所选传记作了必要的删节。
《汉书》由12帝纪、8表、10志、70传组成、计100卷,因有些篇什内容浩繁,又分为上、中、下卷,总计120篇,80余万字。其中12帝纪是记录从汉高祖到汉平帝的编年大事记。8表则分别谱列王候世系、秦汉官制沿革,以及对汉以前人物的评论。10志略古说今地叙述了从上古到西汉的经济、文化、法律、天文、地理和各种礼仪制度,70传除匈奴、西南夷、南粤、朝鲜、西域等传是记载西汉边境地区各民族的历史外,其余传主均为西汉人物。 《汉书》的结构严谨,文字洗练,行文流畅,人物传记描写生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选择了《汉书》纪、传中的代表性篇目作注译,译文基本采取直译,个别地方因古今文字的差别较大,在表达上不得不稍作变通。
经典史籍人物故事。 本书适合中学生及中等文化程度以上读者;精选重要人物若干,故事内容依托原史,信实可靠;行文晓畅生动,尽除原史晦涩难懂之弊,2小时即可了解经典史书之一《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