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全书共六十卷,以鲁国君主为次序,记述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至鲁悼公四年(公元前 464 年)间的历史,记事范围基本与《春秋》重合,但《左传》的叙述内容和具体详赡,则远远超出了《春秋》,是我国*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编年体史书,我国春秋时期的历史赖此留存。 此选本以故事为纲,连缀各篇相关记述,还原春秋大事始终,补《左传》原书编年之不足。 同时,《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美,善于叙事,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古代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资治通鉴》是古典史书中的一部巨著,司马光毕生心血,凝聚成了这样一部浩大却精致的作品。《资治通鉴》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政治史,按年编次,条陈始末。它着重记述朝代的兴衰、宫廷内部派系纷争、政治军事斗争、重要大臣的活动与奏疏、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变革、中央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等。本书编选时选用的版本是中华书局1956年版的胡三省音注本。
《三国志》是我国 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当时已有“良史之才”的称誉。
左 传 郑伯克段于鄢 / 2 周郑交质 / 5 小白争国 / 6 卫石●大义灭亲 / 9 齐连称、管至父之乱 /11 曹刿论战 /12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14 卫懿公好鹤 /17 齐桓公伐楚 /18 宫之奇谏虞假道 /20 晋骊姬之乱 /22 宋襄图霸 /25 秦晋韩之战 /30 晋公子重耳之亡 /35 晋文公勤王 /42 鲁展喜犒齐师 /45 晋楚城濮之战 /46 烛之武退秦师 /54 秦晋●之战 /56 宋昭之弑 /60 晋灵公不君 /62 宋及楚平 / 65 齐晋●之战 / 67 楚归晋知● / 73 病入膏肓
《清史稿选译(修订版)/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以比较流行的关外二次本为依据,选择了各个时期的人物传记14篇,采用节选,加以译注,以所叙人物的时代先后为序,与《清史稿》原来排序不同,反映了清朝兴盛衰亡的历史进程。对于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和生僻的字、词,做了简要的注释。译文采用忠实于原文的直译的办法,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三国志》是我国 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当时已有“良史之才”的称誉。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它分类编撰贞观年间唐太宗和身边大臣魏徵、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等四十五人的政论,奏疏以及重大政治措施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太宗君臣论政的主要内容。
《清史稿选译(修订版)》由民国初年赵尔撰主持编修。本选译本,以比较流行的关外二次本为依据。选择了各个时期的人物传记15篇,采用节选,加以译注,以所叙人物的时代先后为序,与〈清史稿〉原来排序不同。反映了清朝兴盛衰亡的历史进程。对于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和生僻的字、词,做了简要的注释。译文采用忠实于原文的直译的办法,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它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以毕生精力所撰成的我国部纪传体通名,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记述了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创性著作,也是汉武帝大一统政权的产物,在我国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司马迁把本纪、世家、表、书(志)、列传五种不同的体裁统一在一部书内,创立了一种便于反映时代特点的崭新史体。《史记》的内容不仅有政治、军事,也有社会经济、学术文化和宗教活动。不仅有帝王将相的事迹,也有社会上各种类型人物的成就与建树。不仅有汉族的纪事,也有汉族以外少数民族的专传。司马迁把各方面的情况统一包容在一部巨著之内,使之成为统一帝国的一座文化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