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纪事详明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对后世的散文、语言学等影响巨大。本书于原文之下,加以注释和白话全译,文字精审而流畅。 李梦生译注的《左传译注(上下)(精)/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采用《四部丛刊》影印的宋刻杜预注《春秋经传集解》为底本,参校了1936年世界书局据清武英殿本影印的《春秋三传》。因为有今译,所以注释主要对人名、地名及个别难词加以诠解。在译注时,参考了前人的不少注本。
《中华国学文库: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是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四书五经”是儒家先哲们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周易》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即《周易》的经文;以及解释这些卦爻辞的传文,即《十翼》。《老子》与《老子》如双峰并峙于道家典籍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精读》以更加通俗化的注解和案例,将“天下兵书”和“天下谋略书”中作了详尽阐释。
《梁书》56卷,其中本纪6卷,列传50卷,记载了南朝梁代56年的历史,资料丰富翔实。此点校本以民国年间影印出版的百衲本及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和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等互校,同时参考了其他重要史籍的有关部分,并汲取前人校勘成果,是目前优选的版本。
本稿是对阳明佚诗佚文的搜辑,主要分三方面:一搜辑佚诗佚文六百余篇,二是搜辑到阳明散佚语录二百五十余条,三是考定出四十余篇阳明伪文,考辨其伪。
《梁书》,唐朝人姚思廉著,纪传体记载南朝梁朝史。书成于贞观十年(636年),共56卷。姚思廉之父姚察在隋时有旧稿,大业二年(606年)姚察死,嘱其子思廉续书,贞观三年(629年)思廉奉命修史,房玄龄和魏徵为总监修,并采谢昊、顾野王诸家旧作,贞观十年(636年)书成。《梁书》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有二十六卷卷末论赞称“陈吏部尚书姚察曰”。另在列传中新创《止足列传》,记述功成身退的士大夫的事迹。上自502年梁武帝萧衍称帝,止于557年陈霸先灭梁。
《左传》是中国现存的*部编年史,,起于隐公元年,止于哀公二十七年,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生平。 《左传译注》依照原书分为《隐公》、《庄公》、《闵公》、《文公》、《襄公》、《昭公》等篇,包括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四个部分。
荀悦、袁宏撰的《两汉纪(上下)/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系《汉纪》与《后汉纪》的合称。因《汉书》文繁难省,东汉人荀悦依编年体《左传》体例历三年撰写《汉纪》,是中国 年断代体史书。《汉书》是一部当时 的纪传体西汉史,荀悦运用较高的史学识见和编撰技术,对《汉书》加以剪裁,将《汉书》的精华加以吸收,并以年系事条理清晰,头尾连贯,重点突出,不失为一部前汉简明大事记,可作研究前汉史的入门书来读。 《后汉纪》,东晋人袁宏受了荀悦《汉纪》编写成功的影响,也采取编年体裁记录东汉史事撰,历经十年。此书以时间为经,理出了东汉一代历史的发展线索;以人物、事件为纬,展示了同时期各事件间的联系,及各人、各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容易使人们建立起对东汉史的整体印象。前八卷以光武帝事业的发展为基本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