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条件:

  • 1-30元
  • 4.9折-5.9折
清空筛选条件
顾客评分:
仅五星 以上 以上 以上 以上
销售价格:
1-30元30-50元50-100元100~元以上
折扣力度:
1折-3折3折-4.9折4.9折-5.9折5.9折以上
筛选:
    • 吴越春秋译注/中国古典文化大系
    •   ( 0 条评论 )
    • 校注:张觉 /2013-12-01/ 上海三联
    • 《吴越春秋》一书,历叙吴、越两国的史事,而重在叙述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故事。该书虽大量取资于《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但并不拘泥于此,而又采摭掺入了不少逸闻传说,其中恐怕也不乏作者的想象塑造之词;同时,它又注意到故事的完整性,注意写清其来龙去脉。所以,从它记载史事这一点来说,是一部史书;但从它记载的内容与格调来说,又不同于严谨的史家之实录。它实是一部介于史家与小说家之间的作品,可谓是后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吴越春秋译注》为选本。原文以上海涵芬楼影印的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邝廷瑞、冯弋刻本(简称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并用其他明、清版本,类书、古注的引文,以及《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异文进行校勘改正。 本书题解,除解释题目外,还对本篇内容及特点略作介绍。

    • ¥16.24 ¥32.8 折扣:5折
    • 吴越春秋译注/中国古典文化大系
    •   ( 0 条评论 )
    • 校注:张觉 /2013-12-01/ 上海三联
    • 《吴越春秋》一书,历叙吴、越两国的史事,而重在叙述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故事。该书虽大量取资于《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但并不拘泥于此,而又采摭掺入了不少逸闻传说,其中恐怕也不乏作者的想象塑造之词;同时,它又注意到故事的完整性,注意写清其来龙去脉。所以,从它记载史事这一点来说,是一部史书;但从它记载的内容与格调来说,又不同于严谨的史家之实录。它实是一部介于史家与小说家之间的作品,可谓是后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吴越春秋译注》为选本。原文以上海涵芬楼影印的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邝廷瑞、冯弋刻本(简称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并用其他明、清版本,类书、古注的引文,以及《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异文进行校勘改正。 本书题解,除解释题目外,还对本篇内容及特点略作介绍。

    • ¥16.51 ¥32.8 折扣:5折
    • 吴越春秋译注/中国古典文化大系
    •   ( 0 条评论 )
    • 校注:张觉 /2013-12-01/ 上海三联
    • 《吴越春秋》一书,历叙吴、越两国的史事,而重在叙述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故事。该书虽大量取资于《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但并不拘泥于此,而又采摭掺入了不少逸闻传说,其中恐怕也不乏作者的想象塑造之词;同时,它又注意到故事的完整性,注意写清其来龙去脉。所以,从它记载史事这一点来说,是一部史书;但从它记载的内容与格调来说,又不同于严谨的史家之实录。它实是一部介于史家与小说家之间的作品,可谓是后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吴越春秋译注》为选本。原文以上海涵芬楼影印的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邝廷瑞、冯弋刻本(简称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并用其他明、清版本,类书、古注的引文,以及《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异文进行校勘改正。 本书题解,除解释题目外,还对本篇内容及特点略作介绍。

    • ¥16.51 ¥32.8 折扣:5折
    • 吴越春秋译注/中国古典文化大系
    •   ( 0 条评论 )
    • 校注:张觉 /2013-12-01/ 上海三联
    • 《吴越春秋》一书,历叙吴、越两国的史事,而重在叙述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故事。该书虽大量取资于《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但并不拘泥于此,而又采摭掺入了不少逸闻传说,其中恐怕也不乏作者的想象塑造之词;同时,它又注意到故事的完整性,注意写清其来龙去脉。所以,从它记载史事这一点来说,是一部史书;但从它记载的内容与格调来说,又不同于严谨的史家之实录。它实是一部介于史家与小说家之间的作品,可谓是后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吴越春秋译注》为选本。原文以上海涵芬楼影印的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邝廷瑞、冯弋刻本(简称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并用其他明、清版本,类书、古注的引文,以及《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异文进行校勘改正。 本书题解,除解释题目外,还对本篇内容及特点略作介绍。

    • ¥16.24 ¥32.8 折扣:5折
    • 吴越春秋译注/中国古典文化大系
    •   ( 0 条评论 )
    • 校注:张觉 /2013-12-01/ 上海三联
    • 《吴越春秋》一书,历叙吴、越两国的史事,而重在叙述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故事。该书虽大量取资于《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但并不拘泥于此,而又采摭掺入了不少逸闻传说,其中恐怕也不乏作者的想象塑造之词;同时,它又注意到故事的完整性,注意写清其来龙去脉。所以,从它记载史事这一点来说,是一部史书;但从它记载的内容与格调来说,又不同于严谨的史家之实录。它实是一部介于史家与小说家之间的作品,可谓是后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吴越春秋译注》为选本。原文以上海涵芬楼影印的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邝廷瑞、冯弋刻本(简称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并用其他明、清版本,类书、古注的引文,以及《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异文进行校勘改正。 本书题解,除解释题目外,还对本篇内容及特点略作介绍。

    • ¥16.07 ¥32.8 折扣:4.9折
    • 吴越春秋译注/中国古典文化大系
    •   ( 1 条评论 )
    • 校注:张觉 /2013-12-01/ 上海三联
    • 《吴越春秋》一书,历叙吴、越两国的史事,而重在叙述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故事。该书虽大量取资于《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但并不拘泥于此,而又采摭掺入了不少逸闻传说,其中恐怕也不乏作者的想象塑造之词;同时,它又注意到故事的完整性,注意写清其来龙去脉。所以,从它记载史事这一点来说,是一部史书;但从它记载的内容与格调来说,又不同于严谨的史家之实录。它实是一部介于史家与小说家之间的作品,可谓是后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吴越春秋译注》为选本。原文以上海涵芬楼影印的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邝廷瑞、冯弋刻本(简称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并用其他明、清版本,类书、古注的引文,以及《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异文进行校勘改正。 本书题解,除解释题目外,还对本篇内容及特点略作介绍。

    • ¥16.9 ¥32.8 折扣:5.2折
    • 史通选译 修订版 侯昌吉,钱安琪 译
    •   ( 1 条评论 )
    • 无 /2011-05-01/ 凤凰出版社
    • 我国是世界上文化发达很早、历史很悠久的国家之一。考古学家对上古器物图识研究的很新成果证明,早在公元前二千三四百年之间,我国就有了文字。据《史记》记载,公元前十六世纪的成汤时代,就有了史官的设置,出现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典册,可惜没有留传下来。直至公元前十五世纪的盘庚时代,才留下了真实可靠的历史文献,从此我国进入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时期。公元前十一世纪,继殷商之后建立起来的周朝,典章制度更趋完美,史官设置更为周备,文化发展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急剧变化,推动了文化学术的繁荣。

    • ¥7.8 ¥16 折扣:4.9折
    • 史通选译 修订版 江苏凤凰出版社
    •   ( 6 条评论 )
    • 著 /2011-05-01/ 凤凰出版社
    • 我国是世界上文化发达很早、历史很悠久的国家之一。考古学家对上古器物图识研究的很新成果证明,早在公元前二千三四百年之间,我国就有了文字。据《史记》记载,公元前十六世纪的成汤时代,就有了史官的设置,出现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典册,可惜没有留传下来。直至公元前十五世纪的盘庚时代,才留下了真实可靠的历史文献,从此我国进入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时期。公元前十一世纪,继殷商之后建立起来的周朝,典章制度更趋完美,史官设置更为周备,文化发展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急剧变化,推动了文化学术的繁荣。

    • ¥8 ¥16 折扣:5折
    • 吴越春秋译注/中国古典文化大系
    •   ( 0 条评论 )
    • 校注:张觉 /2013-12-01/ 上海三联
    • 《吴越春秋》一书,历叙吴、越两国的史事,而重在叙述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故事。该书虽大量取资于《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但并不拘泥于此,而又采摭掺入了不少逸闻传说,其中恐怕也不乏作者的想象塑造之词;同时,它又注意到故事的完整性,注意写清其来龙去脉。所以,从它记载史事这一点来说,是一部史书;但从它记载的内容与格调来说,又不同于严谨的史家之实录。它实是一部介于史家与小说家之间的作品,可谓是后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吴越春秋译注》为选本。原文以上海涵芬楼影印的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邝廷瑞、冯弋刻本(简称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并用其他明、清版本,类书、古注的引文,以及《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异文进行校勘改正。 本书题解,除解释题目外,还对本篇内容及特点略作介绍。

    • ¥16.51 ¥32.8 折扣:5折
    • 通鉴纪事本末选译 凤凰出版社
    •   ( 58 条评论 )
    • 著 /2011-05-01/ 凤凰出版社
    • 《通鉴纪事本末(修订版)》由南宋史家袁枢编撰,弥补了《资治通鉴》的不足,可以清楚理清每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脉络,创造了一种新的纪事本末体的史学体裁。《通鉴纪事本末选译(修订版)》在选译时对于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和生僻的字、词,做了简要的注释。译文采用忠实于原文的直译的办法,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 ¥10.6 ¥21 折扣:5折
    • 通鉴纪事本末选译(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   ( 307 条评论 )
    • /2011-05-01/ 凤凰出版社
    • 《通鉴纪事本末》由南宋史家袁枢编撰,弥补了《资治通鉴》的不足,可以清楚理清每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脉络,创造了一种新的纪事本末体的史学体裁。本书在选译时对于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和生僻的字、词,做了简要的注释。译文采用忠实于原文的直译的办法,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 ¥10.5 ¥21 折扣:5折
    • 朝野佥载 隋唐嘉话
    •   ( 3 条评论 )
    • (唐)张鷟,刘(食束) 撰,袁宪 校注 /2004-05-01/ 三秦出版社
    • 刘餗隋唐嘉话,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没有着录。南宋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在小说家类里着录了隋唐嘉话一卷,刘餗撰。宋史艺文志也有隋唐嘉话一卷,列在刘餗的传记和小说之间。现存的顾氏文房小说本,据宋版重雕,书中贞字、构字等选缺笔,分上中下三卷。又有稽古堂丛刻本,与顾氏本基本相同,似出一源。还在历代小史本和唐人说荟等本,不分卷,条目较少。 刘餗,字鼎卿,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附见雨唐书刘字玄傅。传中说他有国朝传记,新唐书艺文志乙部杂传记类曾着录,三卷,丙部小说家类又着录传记三卷,应该就是国朝传记的简称。此书邵博河南邵氏见闻后录卷三十曾引及,可见北宋诗已有此名称。此外,马马光编资治通鉴时曾采用了刘餗的小说,不仅在考查中引述了小说的原文,而且通鉴正文里有一些唐代史实,早就是见于今本隋

    • ¥6 ¥12 折扣:5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