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是继《三国演义》之后成就*、影响*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由清人蔡元放在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编撰的《新列国志》基础上略加删改而成。该书讲述了西周末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展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由纷争趋向统一的历史进程,结构严谨合理,行文流畅自然,其时间跨度之大,涉及人物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作者综合剪裁《左传》、《国语》、《国策》、《史记》等书,旁参诸子百家, 凡国家之废兴存亡,行事之是非成毁,人品之好丑贞淫,一一胪列,如指诸掌 (《新列国志叙》),堪称一部小说化的春秋战国史,具有以史为鉴的认知功用。此次出版《东周列国志》,用清乾隆间书成山房本为底本,参校金阊叶敬池《新列国志》及乾隆间其他刻本,改正错讹,以臻完善。
《三藩纪事本末》是清朝杨陆荣于康熙五十六年写的记载南明史事的史书,共四卷,二十二篇。是叙明、清之际史事,起崇祯甲申(1644)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迄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塽以台湾归清止。书成于康熙丁酉(1717),距清朝全部消灭南明势力,仅三十余年,当时尚无禁毁野史之令,作者杂采各家野史所记,并参考王鸿绪《明史稿》中有关部分,比较系统地记录了南明史事,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盘古开天地 / 1 女娲造人补天 / 2 神农勇尝百草 / 3 黄帝战蚩尤 / 4 共工怒触不周山 / 6 尧舜禅让 / 7 大禹治水 / 8 父死子继家天下 /10 少康中兴 /12 夏桀亡国 /13 右相伊尹 /16 盘庚迁殷 /17 姜太公钓鱼 /19 武王伐纣 /21 周公辅成王 /23 国人暴动 /24 千金一笑 /26 箭射周王 /28 管仲拜相 /30 齐桓公称霸 /33 老马识途 /34 管鲍之交 /35 唇亡齿寒 /37 五张羊皮 /39 愚蠢的宋襄公 /41 流亡
《图说上下五千年》一书是“图说天下?典藏中国”中的一种,本书在编辑过程中,有意避开枯燥的史料,强调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字的可读性,尽可能选取精彩的篇章来描述宏阔壮观的历史场面,对复杂的事件、人物做简明扼要的介绍,通俗易懂、清新明快的文字将五千年历史进程浓缩起来。书中插配了百余张图片,有力地提升了该书的阅读性和艺术品位。该书版式务求大方淡雅,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平台;配图务求切合意境,开拓读者的事业。该书是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国学读物。
《左传》是我国现存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采用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成就,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综观该书编,笔者发现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该书在科学的界定“笔记”含义的基础上,尽可能辑录宋人所撰的笔记,真正的体现全宋笔记的“全”的特点,避免出现挂一漏万和杂乱无章的现象。编纂者坚持“笔记”乃“随笔记事而非刻意著作之文”,限于收录“宋人著述的笔记专集”,而不包括“未成专集的、散见的单条笔记”,也不包括“题材专一、体系结构坚密的专集”,如“专门的诗话、语录、谱录类的茶经、画谱、名臣言行录、官箴等”,当然更不包括逐条叙述故事之类的小说和传记。将该书与20年前台湾新兴书局有限公司出版的《笔记小说大观丛刊》(1984年6月)相比,后者虽然收录了许多宋人笔记,但缺点一是宋人笔记与小说、谱牒、通俗演义、诗话杂糅,二是有些版本不精。当然笔者只是从宋人笔记的角度评判此书,并不否定它的总体文献
本书是《中国西部风物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新疆·吐鲁番风物。本书包括概览、风景名胜、民俗风情、地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名人、名优特产、珍禽异兽、奇花异木、交通旅游等内容,为读者了解相关地区的多元文化提供简洁明了的指南。
暂无内容简介。。。。。。
《周书》,唐令狐德棻主编,共50卷,本书记载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的纪传体史书。译者黄永年先生是著名文史大家,翻译准确,注释精当,是文史爱好者了解这段历史的好读本。
《左传》是鲁国的春秋,历此它的记事年号按鲁国十二个国君顺序记事,但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鲁国,还涉及到春秋列国。 《左传》编写的目的,是用历史事实来解说孔子纂修的史收《春秋》记述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多年间各国的内政外交,盛衰兴废的一些历史事实,这就为我们解读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帮助。 《左传》以记事为主,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写得层次清晰,不知不紊,详细适宜,而且叙事中用一些想象和议论,塑适了一些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国语》是记载春秋战国历史的一部著作,但客观存在记载的年代更长,从周穆五征戒(约胶967)至智伯灭亡(前453年),记载了五百三十多年的春秋史,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了战国时代纵横家言论和事迹的收,它所反映的内容,概括了战国时代将近两百年的史实。
《元史纪事本末》共记叙了二十七事,合为六卷,所记史事起自世祖至元十七年,止于朱元璋起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明修元史,仅八月而成书,潦草殊甚,”明朝初年编修《元史》时,人们对于蒙古史事要闻知之不多,后仓促之间征集一些史臣和色目人编次成书。故此,《元史纪事本末》对于元代史事的记载可能颇不详尽。
《战国策》是有关战国纷争、军政大事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它并非成于于一时一人之手,其初的集录者是战国未乃至秦汉间的游说之士。西汉末年,刘向在校录群书时,将《国策》、基础,删繁就简,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编排,上继春秋,下迄秦并六国,共二百四十多年,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 与先秦其他历史散文多反映儒家思想不同的是,《战国策》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的是纵横家的思想言行。如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在行动上,他们游说奔走,功助秦兼并,或合纵抗秦,决定成败。 《战国策》是一部史书,折射着战国盛世的翻云覆雨、波谲云诡,是了解、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
《史通》由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编撰。是我国部史学评论著作。提出了“史才三长”的理论。本书选译了其中的19篇,占《史通》全书49篇的三分之一,力求突出刘知几的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