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编撰,邬国义校点的《资治通鉴(共6册)》,简称《通鉴》,是一 年体史书,共294卷,其叙事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是 年体通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与司马迁《史记》并称中国古代史学的“双璧”。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西晋学者陈寿撰写的一部史学著作,后人把它列为“正史”,是“二十四史”中的第四种。《三国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60年的历史,共65卷,包括《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后人又称为《魏志》、《蜀志》、《吴志》。,因为,陈寿是从三国进入晋朝的,并且在晋朝担任官职,所以,他在著书时必须要为晋国的政治需要着想。晋朝是直接继承魏政权而统一全国的,陈寿在《三国志》一书中,就把魏摆在正统的地位,用本纪的名称来记述魏国君主的行事,而蜀、吴二国,一律称传。尽管如此,陈寿在蜀、吴二书中,仍然用本纪的方法,即编年体的方式,按年月日记载蜀、吴国君的政事。因此,在《三国志》中,魏、蜀、吴三国是并列为书的
司马光编撰,邬国义校点的《资治通鉴(共6册)》,简称《通鉴》,是一 年体史书,共294卷,其叙事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是 年体通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与司马迁《史记》并称中国古代史学的“双璧”。
《北梦琐言》,唐五代笔记小说集,尔雨堂丛书本。宋代孙光宪撰,原帙三十卷,今本仅存二十卷。《北梦琐言》记载唐武宗迄五代十国的史事,包含诸多文人士大夫言行与政治史实,为研究晚唐五代史提供了可贵材料。前16卷记唐,后4卷记五代,可补正史之不足。《太平广记》多摘录此书,引文达247条,《旧五代史》援引33条,彭元瑞《五代史注》援引137条。《资治通鉴》亦多次引用此书,如皮日休之事。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有校点本。
《清通鉴》清代300年历史的详细记载 《清通鉴》是按照《资治通鉴》的体例写作的部编年体清史,也是我国历史上部编年体清史,使我国古代的“通鉴体”编年史终成完璧。按照我国的史学传统,往往是后继的政权为前朝修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民国政府在短暂的38年间,没有也不可能完成清史的编纂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提出了新中国要完成“隔代修史”的任务。 《清通鉴》用浅易文言书写,文风力求简明扼要。所谓简明,即文字简练,干净,不艰涩,不枝蔓,眉目清楚,尽可能生动;所谓扼要,即分清主次,抓住要害,不东拉西扯,让人读后不知所云。全书文字风格虽大体定位在“浅易文言”,由于时代不同、史料不同以及作者主观条件不同,可能会有,也允许存在文风上稍许差异,特别是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