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六〇二 六六四)俗姓陈,洛州偃师(今属河南)人。唐太宗时高僧,世称三藏法师。曾于贞观年间游历印度,于贞观十九年(六四五)回到长安,译经同时奉敕撰写《大唐西域记》,翌年书成。 正文末有辩机跋记,叙在长安跟随玄奘撰录《西域记》过程。辩机,大揔持寺沙门,曾为玄奘译经场之证文。 该书记述玄奘往印度取经过程中亲身经历和传闻所知,凡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之山川胜迹、风土人情,乃当时南亚次大陆、中亚西亚及我国新疆之真实记载,是研究该地区之珍贵资料。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 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三国志》全书叙事脉络分明,文字简约明畅,写人写事,时见文采。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本书收龙榆生专著三种。《中国韵文史》,是韵文专史,为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丛书 之一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8月出版。《宋词讲义》,应是龙氏执教中央大学时的讲义。《词曲概论》为龙榆生195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所撰讲义。
《吕氏春秋集释(1-10)(套装共10册)》是吕不韦招集一批以反动儒生为主的“食客”编成的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是一部尊儒反法鼓吹复辟奴隶制的反动著作在思想上它鼓吹“天命”论在政治上它发展了孔丘“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反动路线颂古非今鼓吹复辟分裂和倒退久吕氏春秋》表面上对各家学说兼收并蓄实际上在“杂家”的幌子下宣扬儒家学说对法家进行攻击它是两千多年前尊儒反法思潮的产物在当前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是一个很有用的反面教材现将许维的《吕氏春秋集释》影印出版供批判用。
清代一部著名的经史类著作。主要内容为全祖望回答弟子所问之记录。其中《易》《尚书》《诗》《三传》《三礼》《论语》各一卷,《大学》《中庸》《孟子》共一卷,《诸史》三卷。是书涉及内容范围甚广,有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评价,有对史书内容之论述等。
本书由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亲自编撰,是供明神宗(万历皇帝)幼时阅读的教科书。由一个个小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 圣哲芳规 讲述了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下篇 狂愚覆辙 剖析了历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祸。书中的插图是明代的木刻版画,线条简单,轮廓清晰。
中国古代笔记著作源远流长,典藏宏富,在传统文史古籍中被视为“稗官”,占有一席之地。 笔记章法灵活,不受约束;驳杂广记,包罗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凡古代政治经济、典章制度、宫廷秘闻、文人轶事、庙堂宏论、街谈巷议、金石文字、碑版书画、天文地理、民俗风物、宗谱世系、氏族图腾、易卜星算、诸子百家无不涉及,可谓采拾博洽,百科荟萃,广谱式地反映了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面貌。其中有治乱得失、文史考评,有访察探索、大千博览,有宦海风波、人生感悟,是知识与智慧的总结,具有广博的文史与古代科技研究参考价值,今天仍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在近年来笔记著作广受欢迎的读书氛围中,编选出版这套《历代笔记名著丛书》,着眼于历代广有影响的名家名著。首辑自魏晋至明清精选10种,使用较好的版本校点整理,与前已出版的
《山右丛书 初编》是1934年由山西省文献委员会编纂的一部汇集晋人学术著作的大型古籍丛书。山西大学、山西社科院等学术机构集中各方力量对其进行点校,并专门成立山右历史文化学院这一机构来统筹安排,耗时近5年。原书为套装,合计12册,为方便读者阅读,特推出单行本。 《续尤西堂拟明史乐府》(外二种):本书原为《山右丛书?初编》的第三册,由《尚书考辨》《顾斋遗集》《续尤西堂拟明史乐府》等三部分组成,是清代山西学者的个人文集汇总,有对旧经学术的研究,也有个人诗文。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部。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家藏经典文库(第2辑)(套装共10册)》:起自埃及古王国的建立,止笔于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力图以讲故事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再现了世界历史的基本风貌,讲述了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旧闻轶事,描绘了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全书脉络清晰,思维严密,力求使读者在阅读之后,对世界五千年的历史脉络了然于胸,并从中挖掘有用的精华。
《台州丛书》汇集宋至清代台州人之遗著,为清代全国早的地方性丛书,丛书只刊刻甲、乙两集,共10种,编辑者是清代礼学家、藏书家宋世荦。《台州丛书》的编辑保存了富有学术价值的台州乡邦文献,弥补了有些地方史料的不足,对后来者编辑一郡之丛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台州丛书乙集包括赤城志、赤城集、滇考、道南书院录、台学源流五种
古圣先贤之书,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华夏民族性格的内在成因。 『国学经典藏书集成』囊括了经、史、子、集的各类精华,再现传统文化的博大厚重。丛书精选历代校注权威底本,集结当世国学大师之力,力文中古奥言辞注释,并用优美纡徐的白话文尽现古人言语风致,传统版画延展文章深远意境。 期望本丛书成为文化崇尚者的典藏精品。
初唐名臣魏征对经籍曾有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大意是:经典是圣贤智慧的结晶,可以用来领悟宇宙的奥妙,窥探天地阴阳的消息,端正世间的纲纪,弘扬人类的道德,进则可以救济世人,退则可以独善其身。读经籍可开启智慧,否则就会落后。成大业者能推崇经籍,则将有令人敬重的光明德性。百姓能够以经籍为念,则将为世人看重。统治天下者若要树立政声、显扬德威、鼓励教化、移风易俗,哪有不从经籍而来的呢!今人因经籍而知古事,后人因经籍可知今事,经籍的意义不可谓不重大。二十四史就是中华民族的经籍,它记载着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代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约4000年的中国历史,反映了中国各朝代的兴衰发展,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书中所表现的人和事,演绎了中国人的文韬武略、权谋智慧,是
台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富饶美丽土地上的人民,勤劳、质朴、向善,创造了富有个性又兼容并蓄的灿烂文明。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文化传播,更使台州文化兼得中原、江南两地文化之长,既不失北方的粗犷、豪迈和奔放,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细腻和灵秀。在台州这片山海之间,儒、释、道三一峰并峙'圆融贯通,历朝历代文人才子辈出,名著佳作迭现。尤其在南宋时期,台州一度成为都城临安的辅郡,文风昌盛,赢得了「小邹鲁」的美誉。 回眸既往,历史的沧桑与荣耀已被铭刻在岁月深处,而文化却深深熔铸于台州人的血液之中,不断传承、凝练和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台州深厚的传统文化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相融合,进一步升华,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新时代的台州人,凭借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
《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杂记体著作。内容宏富,贯通古今。有条目一千余条,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本书是作者花费毕生精力而精心结撰之作,自视为名山事业。本书对后世影响巨大,尤其是它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态度,对清代学风起到了导乎先路的作用。 《日知录之馀》:顾炎武去世后,所撰《日知录》三十二卷即由弟子潘耒整理刊刻于闽。而《日知录之馀》四卷,溢出于《日知录》之外,流传甚稀,学界罕见。当是潘耒整理顾炎武遗稿,刊刻日知录后,没有收录的残存稿件,有好事者不忍心其泯灭,遂收拾遗存,编成四卷,行之于世。内容涉及书法、历代禁止之事、徙民、国史律令等方面,虽大多抄录史传各书编辑而成,然广博该洽,识见高妙,体现了顾炎武
本书分古代、中世纪、近代上、近代下、现代、当代六卷,所述历史始于原始社会止于1996年初。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英国大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代炎黄子孙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而书籍,正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本套同学线装藏书收录厂《周易》《论语》《史记》等四十部不可不知、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希望读者在感悟人生智慧的同时,与诸子百家交流思想,与历朝历代文学大师对活,畅游国学艺术殿堂。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代炎黄子孙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而书籍,正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本套同学线装藏书收录厂《周易》《论语》《史记》等四十部不可不知、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希望读者在感悟人生智慧的同时,与诸子百家交流思想,与历朝历代文学大师对活,畅游国学艺术殿堂。
唐会要一百卷,宋王溥撰。溥字齐物,拌州祁人。漠干佑中,登进士。周广顺初,拜端明殴学士。恭帝嗣位,官右仆射。入宋仍故宫,进司空,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加太子太师,封祁国公。卒诠康定。事迹具宋史本传。初,唐苏冕尝次高祖至德宗九朝之事,为会要四十卷。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取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以记载重大政治、军事事件为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制度等情况。全书共分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余万字。《资治通鉴》史实考信,史论精当,考评历史兴衰,镜鉴后世治道。 该书自成书以来受到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的青睐,成为他们常看不厌常看常新的佐政良史。马上皇帝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重视《资治通鉴》,专请儒士为他们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用蒙古语言写了《通鉴节要》作为教材。明太祖朱元璋更对此书倍加推崇,他每天清晨早起研读《资治通鉴》,认为“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并常常以此训诫左右大臣。清圣祖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