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2册)》共三十六卷,较为全面地记载了从陈霸先建国到陈叔宝时被隋所更时期的历史,是现存的关于陈朝历史的比较原始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除政治、军事外,《陈书(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2册)》在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都保存了一些资料。
本书由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亲自编撰,是供明神宗(万历皇帝)幼时阅读的教科书。由一个个小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 圣哲芳规 讲述了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下篇 狂愚覆辙 剖析了历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祸。书中的插图是明代的木刻版画,线条简单,轮廓清晰。
清代一部著名的经史类著作。主要内容为全祖望回答弟子所问之记录。其中《易》《尚书》《诗》《三传》《三礼》《论语》各一卷,《大学》《中庸》《孟子》共一卷,《诸史》三卷。是书涉及内容范围甚广,有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评价,有对史书内容之论述等。
唐长孺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古代史分期魏晋封建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一生治学谨严,论著宏富。《唐书兵志笺正(外2种)》为《唐长孺文集》之一种,本册收入唐先生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两部名作《唐书兵志笺正》与《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所有制的发展》,另外收入了唐先生多年讲授、曾内部刊印的《魏晋南北朝史籍举要》。
1998年中华书局曾将《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整体推出,近几年新出13种,包括《唐宋史料笔记丛刊》39种,《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0种,《清代史料笔记丛刊》39种,凡98种整体。中华书局还将继续整理其它有价值的笔记,陆续出版。笔记形式活泼,内容广泛,并且大都是亲见亲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多年来颇受读者欢迎。 这本《道咸宦海见闻录》是一部自敍年谱,作者张集馨生前并没有为它取名,《张集馨自订年谱》《椒云年谱》都是后来的研究者、传钞者所为的。编者依据这部年谱的特点,名之为《道咸宦海见闻录》。
《增注史要》, 一函四册。此書為普及歷史知識的啟蒙讀物,由清代學者任啟運輯撰、吴兆慶纂注、任麟徵增注。 任啟運(二八七○一七四四年》,江蘇荆溪人。字翼聖,號釣臺。清朝著名學者,精理學,宗朱熹。著有《宫室考》 《尚書内外篇傳》 《孝經章句》《禮記章句》《清芬樓文集》等。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渟溪日记(外3种)》收近代史研究资料四种:《渟溪日记》、《花溪日记》《邵懿辰致蒋光焴函(七十通)》、《太平军陷海宁始末》。这四种资料均记咸丰、同治年间浙江海宁及周边发生的事,又以记述太平军的活动为主。其中《渟溪日记》系由稿本整理而成,《邵懿辰致蒋光焴函(七十通)》由民国年间抄本整理,二者为《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渟溪日记(外3种)》的主要内容。
《乾道临安志》由周淙主持纂修。周淙(1115—1175),字彦广,长兴(今浙江长兴)人。宣和年间以父荫入仕,绍兴二十五年(1156年)任临安府通判,乾道三年(1167年)知临安府,后转右朝议大夫。乾道五年(1169年)再知临安府,因修治西湖有功,升秘阁修撰。后除敷文阁待制、知宁国府。《乾道临安志》修于乾道五年(1169年),原书15卷,明代逸。清代杭州藏书家寿松堂主人孙仰曾藏有宋刊残本卷一至卷三3卷,同时海宁藏书家吴骞藏有宋抄本3卷。孙氏残帙3卷清时入四库全书馆,经乾隆皇帝题字发还,后下落不明。残帙卷一为《行在所》,记述皇宫及中央官署等;卷二细分历代沿革、星野、风俗、州境、城社、*、坊市、物产、仓场、馆驿等20目,实为府志;卷三罗列自三国迄宋乾道初杭州历任地方官183人,并对其生平和宦绩作简要介绍,颇具史料价值。《四库
本书所记都是作者耳闻目睹有关朝章典故和当时朝廷要官的言论行事,是明人史料笔记中价值较高的一种。
作為專門從事古舊書刊收藏、保護、整理和出版、流通的中國書店,在半個多世紀漫長的經營歷程中,收集和保護了大量的珍貴古籍文獻资料,也收集保存了近十萬片古書木版。這批古書木版有各種古籍一百六十餘種,涵蓋了經史子集各個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極為重要的文獻價值。一個文化企業能收存如此數量的木版,其品種之多,數量之大,在北京市屬的單位中是的,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對這批珍稀的古書木版進行發掘整理,是中國書店出版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北京傳統文化發掘的重要工程。為此,中國書店將在社會各方面的扶持和幫助下,陸續對所收藏的木版進行系統的整理,以《中國書店藏版古籍叢刊》的名義刊行,為學術研究、古籍文獻整理做出積極的貢獻,也為绕裝古籍的收藏者提供一部珍稀的版本。
《在园杂志》四卷,清刘廷璣撰。刘廷玑(约1654—?年),字玉衡,号在园,先世居河南开封,后迁辽阳,编入汉军旗。其祖父曾任福建巡抚,父亲曾在河北、安徽任过知府等职。靠先人的功绩,廷玑循例入官,很早就走上了仕途,曾任内阁中书、浙江括州(今丽水)知府、浙江观察副使。晚年调任河工,参与治理黄河、淮河。他自幼酷爱诗文,少负文名,加之优越的家庭环境和丰富的阅历,使他有机会和当时流的文人交往,切磋学艺。其诗集《葛庄分类诗钞》十四卷,即是由当时著名的诗人王士祯作序;而其散文集《在园杂志》四卷,由著名剧作家孔尚任作序。当朝大名士亲自染翰为之作序,可见他在当时的文坛也是有一席之位的。刘廷玑的诗虽流传不广,但其《在园杂志》却独树一帜,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知识性很强,是少有的佳作。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梁玉绳编著的《史记志疑(上中下)》对《史记》中的错误作出了不少校订,对其疑难之处提出了许多值得参考的意见,并对于三家旧注的缺略,作了不少补充。为读者阅读了解《史记》提供了方便。
一八六四年七月廿三日,天京城被曾国荃率部突破,李秀成领千余人护幼主突围后,在南京方山丁村被村民俘获,献至清营。廿八日,曾国藩由安庆抵金陵,亲审李秀成并令其书写供词。是年八月七日,曾国藩杀李秀成,之后将李秀成所写供词删改,命人抄写二份,一份送清廷军机处,另一份则交其子曾纪泽保存,并于安庆刻板付梓曰《李秀成供》,此即世所称“九如堂本”,而李氏供词手迹原稿则秘不示人。直到一九六二年七月,曾国藩之曾孙曾约农将李秀成供词手迹交台湾世界书局影印,名《李秀成亲供手迹》,至此“湘乡曾八本堂藏”原稿始公布于世。 安庆九如堂刊印本共二万七千八百一十八字,而湘乡曾八本堂藏李秀成亲供手迹较刻本多九千余字,约三万六千一百字,计七十四页。除此手迹与刻本外,光绪末年,扪虱谈虎客根据曾刻本再加删改,
周密*张茂鹏点校的《齐东野语(唐宋史料笔记)/历代史料笔记丛刊》记南宋旧事为多,如 张浚三战本末 、 绍熙内禅 、 诛韩本末 、 端平人洛本末 、 端平襄州本末 、 胡明仲本末 、 李全 、 朱汉章本末 、 邓友龙开边 、 安丙矫诏 、 淳绍岁币 、 岳武穆逸事 、 巴陵本末 、 景定行公田 、 景定慧星 、 朱唐交奏本末 、 赵信国辞相 、 二张援襄 、 嘉定宝玺 、 张仲孚 等,都可以补史传之阙,提供了一些历史事实与历史真象,可以弥补元代所修《宋史》的不足。又记文坛掌故、文人轶事。考证古义,*详细丰赡。 《齐东野语》杂记医药、天文等等。 经验方 等记医理与药方, 针砭 记针灸的功用。 算历约法 记以数字推算一年节气。总而言之,《齐东野语》内容丰富,持论公允,叙述历史多能揭示历史事件的真象,可以弥补正史的不足,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
李秀成供词版本流序,以上述四种为主,余则不足论。 李秀成(一八二三年至一八六四年),广西藤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随舅父读书两年,因家贫不能多读,遂于村塾帮工以补家用。一八五一年参加太平军。一八五三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得杨秀清保举为右四军帅,继而升任后四监军,驻防天京城外高桥。同年秋,李秀成跟随石达开去安徽巡查民务,得石达开赏识。一八五六年,在救镇江和破江南大营两役中立功,委为地官副丞相。一八五七年十月,封合天侯,任副掌率之权,提兵符之令。因上请洪秀全重用翼王,疏远安王、福王而遭严斥,被革除封爵。一八五八年,任后军主将,与陈玉成同为军率。越年封忠王。一八六零年夏,李秀成与陈玉成、李世贤再破江南大营,攻占常州、苏州、嘉兴、松江等。一八六三年自丹阳回天京护都,力劝洪
晚清是一个风云剧变的时代,乃名符其实地多事之秋现在仍大体完好地保存在国家档案馆的数十万份军机处录副的奏摺,是那个时代所留下的权威、直接、相对来说也是为真实的记录。 这部《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系二○○二年岳麓书社出版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的姊妹篇。选者从曾氏存世的二千余道奏章中精选四十七道折片,并对这些折片产生的时代背景、折里折外的相关情事以及它在当时的作用、历史上的影响等等加以评点,试图通过评点来撩开晚清复杂微妙的官场文化之一角。 奏折其实就是报告。为给今人提供一种报告范本,该书还分析所选折片的写作技巧,指出其于报告这类文体的可资借鉴之处;并抉出折片中的精彩文句,以醒耳目;同时还附有译文,以便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原折。
《资治通鉴》是我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鉴于往事,资于治道”。本书节选了其中为经典内容,阐述历史,治道用世。本书添加版画图和注释、译文,选取权威版本精心校对,延请专家精心翻译,双色宣纸印刷,是读者不可多得的珍藏版本。
中国是世界上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 《中国那些事儿:宋元》为《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之宋元卷,以宋元两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中国宋元两朝的历史。
《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不僅记录了三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相关人物以及在学衍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術上有贡献之人,还记载了圆内少敦民族和鄰国的历史。其书以魏为正统,魏志列全书之首,稱曹操、曹丕、曹叡为帝,除刘僃父子和孙權稱主外,孙亮等都稱名,蜀、吴君主即位,都记魏的年虢,以明正朔所在。 《三国志》成书前,魏、吴雨囡已先有官修及私撰的史书,如王沈的《魏书》、魚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这三种书是陈寿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国名书,由陈寿自己采集资料写成。陈寿对于材料的取捨比较審慎,文字也以简潔见长,“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質直过之”时人稱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鲁迅编印《北平笺谱》,一方面是为了保存民族的文化遗产,一方面是为新生的艺术提供营养。今天西冷印社的同志们与费君重印此书,意愿当亦同此。联想起四十年前的往事,编者就更加感念西泠印社和千千万万为传承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的普通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历经多少劫难,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其所以能重新萌芽以至葱笼茂盛,绿遍天涯,不仅需要“春风”,更需要土壤,那土壤就是甘为文化献身的广大普通民众。 《北平笺谱》共收笺谱三百三十二幅。西泠印社出版社除了以宣纸按原貌大小重印、制作成高档精美的线装书外,还选编其中的近七十幅印成《北平笺谱精选》,以满足普通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