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2册)》共三十六卷,较为全面地记载了从陈霸先建国到陈叔宝时被隋所更时期的历史,是现存的关于陈朝历史的比较原始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除政治、军事外,《陈书(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2册)》在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都保存了一些资料。
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增订本)》全三册,中华书局出版的增订本,比原先的版本更为翔实,篇幅上也有很大的增加。其中百分之八九十都经过改动。搜罗的范围更为广泛,而且又吸纳了极新的研究资料。
? 《东京梦华录注》是作为研究北宋汴梁的重要资料而收入《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的。195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鄧之诚先生的《东京梦华录注》,到目前为止,是这部书的注本,它提供了不少可以和原著相互印证的参考资料,因此,《选刊》决定采用鄧注本。在印行前,除对鄧注的个别条目作了删除以外,其它皆未改动。
1998年中华书局曾将《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整体推出,近几年新出13种,包括《唐宋史料笔记丛刊》39种,《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0种,《清代史料笔记丛刊》39种,凡98种整体。中华书局还将继续整理其它有价值的笔记,陆续出版。笔记形式活泼,内容广泛,并且大都是亲见亲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多年来颇受读者欢迎。 这本《道咸宦海见闻录》是一部自敍年谱,作者张集馨生前并没有为它取名,《张集馨自订年谱》《椒云年谱》都是后来的研究者、传钞者所为的。编者依据这部年谱的特点,名之为《道咸宦海见闻录》。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经典藏书)》是一部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经典历史读物,一经问世,便因 其独特的体例、丰富的知识而深受读者喜爱,成为我国发行量*的历史类读物之一,各种不同版本不断 涌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市场上的许多版本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读者越来越高的阅读需 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更新、补充和调整,并注入新的元素。鉴此,我们精心推出了这本《中华上下 五千年》,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形式 ,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讲述中华五千年历史。
《山海经》作为现存古老的图书之一,它以其图文相辅而行、相互印证的独特叙事风格,开中国古老编书传统之先河。它像一座知识的矿藏,储藏着历史、地理、文学、医学、宗教、民俗、绘画艺术、神话传说、奇闻佚事、杂论等多方面的宝贵知识。我们应该避免那些以偏概全的定性思维,从多视角、多学科、多领域、全方位去开发先民留下的这座富矿。追索其来龙去脉,探讨其叙事风格,比较其古今异同,揭示其遗风遗韵,阐发其文化底蕴,从而进一步理解《山海经》博大精深的意蕴,使它多方面的价值得以全面研究、开发与利用。本书分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对《山海经》进行了重新译注,一定会让读者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启迪心智、丰富想象、增广见闻、扩展视野。
万历杭州府志是迄今为止杭州市体例较完备的一部府志,当年杭州的全景图,立体照,全志共分101卷(包括外志),内容丰富,是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该志由明朝杭州知府刘伯缙等修,钱唐陈善纂。
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清初旧抄足本明季南略,原为张崟(慕骞)先生所发现,关于是书及其作者的情况,张先生在计六奇与明季南北略一支文中已作了论述,此文已附在新点校出版的明季北略中。现就明季南略的点校工作做些简要的说明。 此书难脱稿于康熙十年(一六七0年),但因清初的文禁;一直未能付梓。直至嘉庆、道光年间,文纲稍弛,才有北京琉璃厂半松居士木活字本刊行,共十八卷。尔后,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年),上海图书集成印刷局刊行石印巾箱本;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刊行铅印本,有“万有文库”及“国学基本丛书”尔种名称。一九五八年,商务本又有重印。以上通行诸本,文字与内容基本一致,难作十八卷,但均非完帙,仅以篇数计,能行本南略删除四十二篇近二万字。张先生曾以杭大藏抄本十六卷作底本进行点校,惜未及完成,即于
国语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古籍,所记内容以春秋史事为主,不少记叙与左傅相表裹,汉书苏文志将其与左傅亚列入“春秋家”,故自汉人以下,或径称之为“春秋外傅”,而称左傅为“春秋内傅”。唐刘知几作史通,始别左傅与语为两种不同的体裁,而以国语作为“六家”亦即诸种史学著述中的一家,即今所称“国别史”之首。清四库全书总目于史部下无“国别”一项,而将其列入“杂史类”。无论何说,国语长期以来被视为一部基本的史学著作,是没有异义的。 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国语实际并是一部史,它的目的并不在于纪事;以国分类,亦不是它的主要特色。国语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部“语”,“语”的本义是议论。说文云:“语,论也。”其解“言”字曰:“直言曰言,论难日语。”是国语本为一部议论总集。
《藏书阁:资治通鉴(套装共4册)》以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史事为发展脉络,生动详细地叙述了历代帝王将相们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所经历的生死悲欢。作为中国古代成就的编年体史书,《藏书阁:资治通鉴(套装共4册)》自问世以来一直被为官为政者视为案头之书,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在全书的四目中,以前三目内容*参考价值。如“谈故”中“翰林卿寺属”条,记清初太仆寺增设满洲员外郎及翰林院起居注馆增设满洲主事、中书舍人员额的情况“八旗开科”台湾开科“满洲乡试”等条,记顺、康时乡会试制度的若干情况“殉葬”条记清初八旗用仆妾殉葬的旧俗,可以和《清通礼》、《清通典》等典籍参证补充。“谈献”中的一些条目,虽系传闻,但亦可补史籍记载之欮。如“史阁部”条,记扬州城破时史可法骑蹇自诣清军军营,不屈被杀等,可广异闻。“谈艺”大约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一,主要是作者以神韵说评诗论画,阐述个人主张。所以《四库全书总目》称“谈艺九卷,皆论诗文,领异标新,实所独擅”。其中一些条目则保存了明末清初有关文艺一类的材料,如“粤诗”条,记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等的诗作片断。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直至刘宋初年近300年间的人物故事,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学、思想、习俗、民生等诸多方面,保存了大量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它以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著称于世,往往只言片语就可以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鲁迅曾经评论其“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全书分为魏书、蜀书、吴书三个部分。
本书主要是以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钦定天禄琳琅书目为主,其内容有:卷首卷一;宋版经部;卷二;宋版史部;卷三;宋版集部;卷四;影宋钞经部;卷五;元版经部;卷六;元版子部;卷七......等等。
一睹历史之真相,澄清戏说之盲点。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套装上下册)》撰者李心传(公元二六七 一二四四年)是南宋著名史学家。宋史有传,惜多疏误。近人台湾大学王德毅教授着有李秀岩先生年谱和李心传著述考见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末》,上海大学来可泓教授着有李心传事迹著作编年一书(巴蜀书社一九九○年版),杭州大学梁太济教授所撰两朝纲目备要史源浅探一文(载文史第三十二辑),对李心传其人其书皆有新的创获,可供参考。 李心传的主要史学著作,除《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套装上下册)》外,尚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别名高宗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旧闻证误两书。要录二百卷,记载宋高宗一朝三十六年间史事,其书的材料来源,是以高宗朝的日历、中兴会要为主[注],并广泛参考源文件数据和大量私家著述。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梁玉绳编著的《史记志疑(上中下)》对《史记》中的错误作出了不少校订,对其疑难之处提出了许多值得参考的意见,并对于三家旧注的缺略,作了不少补充。为读者阅读了解《史记》提供了方便。
史学名著。记载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现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南宋刻本仿真线装出版。
扬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隋唐以来就享有盛誉,到清代康乾时期,随着盐业的兴盛和水运的发达,以及康熙、乾隆分别六次南巡,扬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更加繁盛起来,成为我国南方的重要商业文化中心。记载这—段时期扬州社会、经济、文化的书籍很多,《扬州画舫录》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作者利用按地分卷的特点,巧妙地将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掌故、风情穿插其间,读来颇有生气。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策士及各类人士纵论国事与时势的言论辑录。全书文笔优美,记述生动,反映出战国时期特有的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社会历史的重要史料。传为秦汉之际人所作,当初只是几个小册子,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 “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并加以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三十三卷。姚宏、鲍彪、吴师道皆有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