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右丛书 初编》是1934年由山西省文献委员会编纂的一部汇集晋人学术著作的大型古籍丛书。山西大学、山西社科院等学术机构集中各方力量对其进行点校,并专门成立山右历史文化学院这一机构来统筹安排,耗时近5年。原书为套装,合计12册,为方便读者阅读,特推出单行本。 《续尤西堂拟明史乐府》(外二种):本书原为《山右丛书?初编》的第三册,由《尚书考辨》《顾斋遗集》《续尤西堂拟明史乐府》等三部分组成,是清代山西学者的个人文集汇总,有对旧经学术的研究,也有个人诗文。
《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杂记体著作。内容宏富,贯通古今。有条目一千余条,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本书是作者花费毕生精力而精心结撰之作,自视为名山事业。本书对后世影响巨大,尤其是它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态度,对清代学风起到了导乎先路的作用。 《日知录之馀》:顾炎武去世后,所撰《日知录》三十二卷即由弟子潘耒整理刊刻于闽。而《日知录之馀》四卷,溢出于《日知录》之外,流传甚稀,学界罕见。当是潘耒整理顾炎武遗稿,刊刻日知录后,没有收录的残存稿件,有好事者不忍心其泯灭,遂收拾遗存,编成四卷,行之于世。内容涉及书法、历代禁止之事、徙民、国史律令等方面,虽大多抄录史传各书编辑而成,然广博该洽,识见高妙,体现了顾炎武
唐会要一百卷,宋王溥撰。溥字齐物,拌州祁人。漠干佑中,登进士。周广顺初,拜端明殴学士。恭帝嗣位,官右仆射。入宋仍故宫,进司空,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加太子太师,封祁国公。卒诠康定。事迹具宋史本传。初,唐苏冕尝次高祖至德宗九朝之事,为会要四十卷。
李伯钦编著《中国通史》以朝代为序,独创了特具中国特色的图史体系,丰富的人物图、文物图、军事图和图片说明组成了一部 的图说中国史,让读者赏心悦目,又丰富知识。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古典名著当中,历史著作无疑是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文明的传统中,重视历史,重视史书的编著是一个重要的特征。民间自发的治史活动层出不穷,留下一些官史无法写、不敢写、写不到的史实和精辟篇章,这一点自不必言,历代统治者对史书的修撰更是异常重视,每一朝代的兴替,君临天下者的件事就是修撰前朝史书,以为本朝镜鉴。自有历史记载起,历朝历代都设有专职史官,虽则名称不同,其记帝、后之一言一行,载天灾人异的职责是一致的。因此,自司马迁修《史记》始,官修历史的延续性(或得到官方支持)再也没有中断过,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的。 正是这种重视和延续性,给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息、发展的清晰脉络,也留下了一部部浸透着古人心血和智慧的历史典籍,《资治通鉴》就是其中*秀、也是*代表性的经典史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对于个人来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历史,是远去的当下,因此,大到一个民族,小到每一个人,了解一下自己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都是非常必要的。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述:〔普及中国史,提倡大国学。〕本书是一本立足于普及历史知识,弘扬国学的书,全书像画卷一样,将一幅幅生动的中国历史图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章回体的长篇历史小说,是除《三国演义》以外流传广、影响较大的历史演义类小说。关于它的成书年代和著作者,据史料记载,远在元代的时候,就有一些关于“列国”故事的平话本。到明嘉靖隆庆时代,余劭鱼编辑了平话《列国志》,以武王伐纣的故事开篇,分节不分回,每节随事立题。后来是明末冯梦龙(字犹尤,即墨憨氏)在此基础上,加以改编,对余邵鱼疏忽或遗漏的地方,根据史书作了订正,艺术上也有明显的提高,改名为《新列国志》,共108回。现在流传的《东周列国志》版本,则是清人(清乾隆年间)蔡元放(名界,号七都梦夫、野云主人)对《新列国志》进行了一番修改,并加了序、读法、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改名而成。
这是一本为渴望了解中国历史、开拓眼界的读者所准备的普及读物。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是一幅全景式的宏大画卷,从远古文明的诞生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丰功伟绩,朝代的更迭演绎了绵长的时代史,镌刻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部。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史记》是中国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汉司马迁著。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一○八)继父职任太史令,他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和编撰历史的方法,取材于宏博的典籍、国家档案文书和实地调查来的材料,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成书。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记述了三千多年的历史,详于战国、秦、汉。全书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共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是全书的纲要,依朝代记帝王之事。《表》以表格的形式,按世系、年、月,写成简明的大事记。《书》叙述各种典章制度,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礼乐、天文历算等领域。《世家》按年系事,记载世袭的王侯封国的历史变迁,兼及个别与王侯相当的名人。《列传》主要是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传记,少数篇章记录
本书分古代、中世纪、近代上、近代下、现代、当代六卷,所述历史始于原始社会止于1996年初。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英国大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
在人类文明史中,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当世界上一些古老的文明已经消失殆尽,我们只能从零星的遗迹中去遥想当年时,在中国这块士地上由华夏各民族创造的文明。却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地保持着它的生命力。 历代华夏先哲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他们用智慧的双眸洞悉宇宙的纷繁转化。记录着文明的演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便是其中辉煌的一部。他留下的这部巨著深深影响了近千年来的众多帝王和文入学士。 《咨治通鉴》的本意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原是司马光深感‘历代史繁重,学者不能综,况于人主”、故而历时十九年撰成简述历史兴亡教训的骗年体史书以为当世君主之借鉴。在达部独具匠心的巨著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发展的血脉,看到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治内攘外的权谋。该书问世后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激烈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七雄并立,征战不休,大规模的战事不断,战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前。据统计,在战国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孟子评价这一时期的战争是“杀人盈城,杀人盈野”。战争虽然残酷,但通过战争,诸侯国的数量人为减少,统一的趋势日益增强。为了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争相变法、延揽人才。于是士作为一种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他们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和战之计,勾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的反映。 《战国策》为国别体史书,是现在保存不多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西汉末年刘向
本书立足于人球历史观的开阔视野,述说了从“生命的诞生”到二十一世纪间的盛衰变幻,涵盖了两千多个世界历史常识,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引领你走进世界历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