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仲淹》是一本以范仲淹为主角的历史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一生。人物、事件基于历史事实,细节想象合情合理。作者笔力晓畅,善于从宏大背景引入,层层渲染,筋骨分明。描绘了北宋初年错综复杂的政治风云,刻画了有血有肉的范仲淹形象。从寒门孤贫少年一步步成长为政坛 ,出将入相,成为宋代大批士大夫的精神楷模,范仲 淹的成长经历给每个人以启示,展现出别样的英雄主义。作为黄庭坚、朱熹口中的“ ”人物,在 的重担下、历史的节点上,他能否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改变世道人心?本 书将为读者揭晓答案。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 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文徵明是明代 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 与沈周、仇英、唐寅合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的后裔、门生,也将文徵明书法、绘画艺术发扬光大,对明代的书画艺术影响深远。本书是目前 一部文徵明的年谱著作。作者周道振、张月尊研究文氏多年,有《文徵明全集》整理本,本年谱为其研究文氏生平、著作、书画、交游等的成果结晶。本书搜集了大量与文徵明及其家族、交游、门生有关的传记、诗文和书画作品信息,内容极为丰富,是了解和研究文徵明其人及其文学、艺术成就的 书。
《袁崇焕集》从《明实录》、《明史》、《名臣奏疏》以及东莞历代方志等史料中整理出袁崇焕本人撰写的诗词、文章、奏疏等内容,并加以校勘、辨伪,基本上将袁崇焕本人的笔迹尽量搜罗,得成此书。此文集实完成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直未出版,当时就有饶宗颐先生为之题签。
原题《钱柳因缘诗释证稿》,为陈寅恪最后一部著作,也是陈先生所有著述中在体量、写作时间、体例完备程度、影响力上的登峰造极之作。全书写作历时十年,先生在目盲体弱的情况下口述,由助手黄萱笔录成书。本书以史证史,探究了秦淮名妓柳如是传奇的一生,特别是其与大学者钱谦益之间的姻缘纠葛,综合运用传、论、述、证的方法,熔史料、诗笔、议论于一炉,考察了存亡之时士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选择,展现了明末清初社会形态与思想文化之变迁,充满了家国兴亡哀痛之情。
陆贽长于制诰之作。其文虽然沿用骈体,但一扫六朝以来浮靡之风,感情真挚,议论明白畅达,文章简介深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浙江文丛:陆贽集》为唐代政治家陆贽的个人文集。主要收录其奏议、制诰等应用文字,并辑录其诗赋。并且附录其传记、年谱,以让人了解其人其文。其文论谏讥陈时病、剖明是非得失,并且情理并重,兼有骈文与散文的长处,深受后世推崇。
穆藕初先生是引进西方科学管理第一人,被毛泽东誉为“新兴的商人派”代表,集创办实业、复兴绝学、奖掖后进于一身。《穆藕初先生年谱(1876-1943)》旨在全面、详实地记述谱主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内容主要采集自谱主本人著述、档案史料、当时报刊图书等第一手材料;缺乏第一手书面文献的重要事迹,酌情选录经考证属实的当事人回忆,或以当事人记述作注释。谱主本事按公元纪年年月日顺序编列,少数则按纪事本末综合叙述。民国元年(1912年)以前附列农历日期。穆藕初先生(1876-1943)是一位了不起的企业家,因为他既办企业,又热衷于文化艺术和社会公益事业。穆藕初先生一生奋斗的历史,正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部活的历史。他不仅以六十七的高龄,还尽瘁于抗战中的经建事业,而且他实施三八制,注意职工福利,培植人才,爱护青年,这些都是值得
本书是从上古至清末历史人物图像中,选择影响较大、形象较清晰、有代表性者3033幅(3037人),人各一幅,编辑成集,是目前古代人物图像类工具书中收集人数多的一部。它不仅可为教育、科研提供历史人物的直观资料,同时也可为文艺工作者创作人物形象时提供参考。自上古迄于清末,包括少数卒民国以后而主要活动期在清代的人物,如康有为、严复等。主要活动期属民的人物不收,如孙文、梁启超等。个别外国来华而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也收入。每幅图像下均有人物简介,列姓名、生卒年或时代、字号、籍贯、身份以及简要事迹、图像出处等项。凡名家绘制者亦注明,以供参考。
过去所写有关南京的文字编在一起,重看一过,长长短短也有了四五十篇,作者都不免觉得有些奇怪。作者在南京只住过一个很短的时期,又曾来往路过若干次,实在只能算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不知为何,竟对这个城市表现了一种并不一般的感情。这里所收最早的一篇是写于一九四二年冬的《白门秋柳》。一个年轻的学生,亡命远行,路过已经成为敌寇铁蹄下汪伪政权“首都”的地方,自然不能不激发一个中国人必然会有的感情。四年以后,作者成了一个记者,又在这里住了虽然短暂但很不平凡的一段日子。那是劫后的年代,作者所看到的是满目疮痍,民生凋蔽。这“劫”是双重的,敌伪的劫掠与“新贵”的劫收。还看到的是英勇战斗与荒淫无耻的鲜明比照。一九四九年秋,又有一次短暂的访问,汜下过南京人民迎接解放的欢欣。三十年后重来,则已在十年动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