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曾国藩,家境普通,天赋一般。但他不甘平庸,持续改善,终成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成为近代以来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 曾公乃国人精神典范 。 梁启超称赞曾国藩为 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 ,对于他的遗著则是 一日三复 。 传忠书局版《曾文正公家书》经过李瀚章、李鸿章兄弟精心编校,它不仅仅是 千古完人 曾国藩家书的集结,同时还通过对家书篇目的整理,用曾国藩书信的形式将曾国藩一生的人生轨迹、教子思想的脉络完整地呈现给读者。《家书》采用以时间为序的编排方式,即和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同步;而其全面展现曾国藩一生的编辑意图则从其中收录的少部分给非曾国藩家族成员的书信得以侧面印证,如曾国藩给湖南巡抚骆秉章的书信节选,给欧阳牧云等的信,均写于
在我国唐代(618-907)佛教界中,有两位杰出的人物,一位是玄奘法师(604-664),一位是扬州江阳人鉴真法师(688-763)。前者西行求法,后者东渡传法,对佛教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公元742-753年,鉴真应日本天皇朝廷和佛教界之请,为传律法六次东渡,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困顿,始终跟随鉴真的僧人思託详细记录了六次东渡的全过程。鉴真逝世后,日本天平时代的文学家真人元开在思託所记基础上,用中文撰写了《唐大和上东征传》(一卷)。此部传记在时间上历经半个多世纪,在地域上北至西安、洛阳,南迄海南岛。书中包含我国盛唐时代政治、经济、佛教、地理、社会生活、风土习俗等手资料,是后世研究鉴真东渡事迹、中日两国交通关系及佛教与文化交流的一部重要信史。 本书为部较为精审的中文简体校注本,兼顾普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左传》的作者相传是与孔子同时的鲁国人左丘明,现在的学者认为《左传》是战国初期的人根据各国史料冩成的,作者的姓名已不可考。《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同时又是历史著作、文学著作。单从文学讲就很了不起。《左传》描冩了大量的战争,记载了许多行为辞令,还有统治阶级内部的明争暗鬬。《左传》描冩的战争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惊心勋魄,如在目前;而行人辞令优雅美妙,沁人心脾,宫廷的勾心鬬角,则曲折生勋。这些是《左传》的精华所在,因此本书较多地选録这三个方面的文字。重大的战争几乎都选入了。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有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妇产、吴国的季札。他们学识渊深,谈吐优雅,风度绰约,如果与“战国四公子”相映,我们不妨称他们为“春秋四才子”。所以本书
本书图文并茂地向读者系统介绍了欧洲享誉世界的文艺复兴时期及此后深受文艺复兴影响的17、18世纪的艺术大师,如“欧洲绘画之父”乔托、全能巨匠达芬奇、威尼斯画派先驱贝利尼、色彩大师提香、杰出肖像画大师荷尔拜因等的个人生活、艺术创作足迹及他们的作品,不仅向读者揭示了大师们生前不为人知的故事及其作品背后的故事,还向读者展现了一部精彩纷呈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
本书图文并茂地向读者系统介绍了欧洲享誉世界的文艺复兴时期及此后深受文艺复兴影响的17、18世纪的艺术大师,如“欧洲绘画之父”乔托、全能巨匠达芬奇、威尼斯画派先驱贝利尼、色彩大师提香、杰出肖像画大师荷尔拜因等的个人生活、艺术创作足迹及他们的作品,不仅向读者揭示了大师们生前不为人知的故事及其作品背后的故事,还向读者展现了一部精彩纷呈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
秦观是宋代婉约词派的大家,在前人论词“当以婉约为主”传统观念里,秦观的词被尊为“词家正音”(《岁寒居词》),对以后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中进士,在蔡州做过5年的地方官。从哲宗元.祐五年(1090)起,在京都做了4年朝官,先是除太学博士,后兼国史院编修。这4年是秦观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他参加了元祐党人的政治活动,与苏轼、苏辙等旧派人物过从甚密,同时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同游苏轼门下,人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初,哲宗亲政,新党重新上台,排斥元祐党人。秦观被贬往杭州,中途又被贬往处州,做了两年监酒税的小官。以后贬居郴州一年,横州一年,被贬到雷州。元符三年(1100),徽宗继位,大赦贬臣,秦观也被放还。至滕州而
《唐才子傅校箋》以日茂元刊十卷本为底本,校以日藏五山本、正保本、《佚存叢书》本以及《四库全书》本、三间草堂本、《指海》本等海内外世傅版本、校订精審,堪稱定本。箋證的重点在探索史料来源、纠正史實错误、補考原书未伯重要+事迹,以全书所收近四百位唐代備的重要事迹,以全书所收近四百位唐代重要诗人的生平和创作为基本架构,通过对他们生平事迹、诗文创作、作品流会心等基本史料来龙去脉、是非真假的逐條考證,起到了有唐一代诗人事迹资料库的作用。 本书是中国二十多位唐代文史学者多年協作研究的结晶,集中代表了世纪唐代诗人群體研究的成就。
《中国历史小丛书》初是由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同志创议、主编的我国套大型普及性历史知识读物。自一九五八年至今,四十寒暑,经过几代文史研究专家的不懈努力,累计出版近三百种,印数逾,劳绩斐然可观。它以灵活多样的体裁包罗宏富的内容,短小精致的篇什,通俗洗练的文字,比较全面的展示了中华民话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于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和陶治审美情趣都是很有益处的,因而受到社会各阶屋人士的青睐。 这套集知识性、权威性、趣味、大众性于一体的小丛书,既有传播中华历史知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功用,又不失为增强民话凝聚力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推而广之,它必将化作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一座桥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密文明奉献一份力量。
过去所写有关南京的文字编在一起,重看一过,长长短短也有了四五十篇,作者都不免觉得有些奇怪。作者在南京只住过一个很短的时期,又曾来往路过若干次,实在只能算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不知为何,竟对这个城市表现了一种并不一般的感情。 这里所收早的一篇是写于一九四二年冬的《白门秋柳》。一个年轻的学生,亡命远行,路过已经成为敌寇铁蹄下汪伪政权“首都”的地方,自然不能不激发一个中国人必然会有的感情。四年以后,作者成了一个记者,又在这里住了虽然短暂但很不平凡的一段日子。那是劫后的年代,作者所看到的是满目疮痍,民生凋蔽。这“劫”是双重的,敌伪的劫掠与“新贵”的劫收。还看到的是英勇战斗与荒淫无耻的鲜明比照。一九四九年秋,又有一次短暂的访问,汜下过南京人民迎接解放的欢欣。三十年后重来,则已在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