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曾国藩,家境普通,天赋一般。但他不甘平庸,持续改善,终成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成为近代以来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 曾公乃国人精神典范 。 梁启超称赞曾国藩为 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 ,对于他的遗著则是 一日三复 。 传忠书局版《曾文正公家书》经过李瀚章、李鸿章兄弟精心编校,它不仅仅是 千古完人 曾国藩家书的集结,同时还通过对家书篇目的整理,用曾国藩书信的形式将曾国藩一生的人生轨迹、教子思想的脉络完整地呈现给读者。《家书》采用以时间为序的编排方式,即和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同步;而其全面展现曾国藩一生的编辑意图则从其中收录的少部分给非曾国藩家族成员的书信得以侧面印证,如曾国藩给湖南巡抚骆秉章的书信节选,给欧阳牧云等的信,均写于
在我国唐代(618-907)佛教界中,有两位杰出的人物,一位是玄奘法师(604-664),一位是扬州江阳人鉴真法师(688-763)。前者西行求法,后者东渡传法,对佛教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公元742-753年,鉴真应日本天皇朝廷和佛教界之请,为传律法六次东渡,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困顿,始终跟随鉴真的僧人思託详细记录了六次东渡的全过程。鉴真逝世后,日本天平时代的文学家真人元开在思託所记基础上,用中文撰写了《唐大和上东征传》(一卷)。此部传记在时间上历经半个多世纪,在地域上北至西安、洛阳,南迄海南岛。书中包含我国盛唐时代政治、经济、佛教、地理、社会生活、风土习俗等手资料,是后世研究鉴真东渡事迹、中日两国交通关系及佛教与文化交流的一部重要信史。 本书为部较为精审的中文简体校注本,兼顾普
《章太炎年谱长编》共70余万字,出版于1979年,至今已有三十余年,至今已坊间难求。 《长编》按不同历史时期,结合章太炎的思想活动,分五卷:1868年—1894年为卷,1895年—1905年为第二卷,1906年—1911年为第三卷,1912年—1918年为第三卷,1919—1936年为第五卷。每一卷之前附按语,说明这一时期的国内形势和章氏的思想活动。基本上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全面记述章太炎的政治、学术活动。 作者依据近年出版的各种相关文献,增订了约40万字,仍按《长编》的编次和时序,分为五卷。统一排在《长编》之后,为了便于读者检核,该部分内容单独装订成册。
朱元曙、朱乐川编著的《朱希祖先生年谱长编》十二卷,朱元曙撰。朱希祖先生为章太炎入室弟子,名列章门四王,太炎先生称其“博览能知条理”,复以“弟子中老成者”许之。朱氏殚见洽闻,尤精乙部,维身丁板荡之际,隐忧独深,故平生撰述以摅绎国粹、激扬风俗为先。特严于《春秋》夷夏之防,伪楚伪齐事迹之考订、南明三朝遗书之搜罗,皆职是也。是书起光绪五年(生年)讫民国三十三年(卒年),凡有关先生行述、思想者靡不网罗,诸如先生自著之书及诸家日记、谱牒、书信、学术专著、政府公牍之类,皆接取其要,不事枝蔓,以时系事,并一一注其出处时地;偶施按语,多闻阙疑,不为武断之说;每年之后复撮本年要事以为专题,尤注意于先生学术计划及撰述之起讫年月。执此一编,而先生一生行事如在目前。维先生游于章门,同学炳炳辈立,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
清代人物传记书。八十卷。不著撰稿人。卷目列宗室王公三卷,大臣划一传档正编二十二卷,大臣传次编十卷,大臣传续编九卷,大臣划一传档后编十二卷,新办大臣传五卷,已纂未进大臣传三卷,忠义传一卷,儒林传四卷,文苑传四卷,循吏传四卷,贰臣传二卷,逆臣传一卷。记录了自清开国功臣费英东、额亦都起,直至清末李鸿章等为止的二千八百九十四篇传记。其根据大体出自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满汉名臣传》和《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清代的传记书,就目前而言,当以《清史稿》和《清史列传》收录*为齐全。但《清史稿》的多数传记叙事简略,《清史列传》一般要详尽得多,在某些方面还可纠补《清实录》中的缺失。该书于1928年由中华书局印行。后经校点,分八册由中华书局再版。1987年,中华书局分二十册出版王钟翰点校本,是为*新版
《桐城吴先生日記》十六卷,清吴汝綸著。 吴汝綸(一八四○一九○三》,字摯甫,安徽桐城人。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進士,授内閣中書。曾國藩愛慕其才,留幕中切磋學問,為『曾門四大弟子』之一。與李鴻章亦關係密切,先後在曾、李幕府任事,曾、李奏議,多出其手筆。曾出任深州《今河北深縣》、冀州《今河北冀縣》知州。後遭人忌妒,棄官從教,任保定蓮池書院山長。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清政府詔辦大學堂,由吴汝綸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春病逝。平生著述頗多,有《易說》、 《校定尚書》、 《尚書故》、 《夏小正私箋》、《文集》、《詩集》、《尺牘》、《深州風土記》、《東游叢錄》、《桐城吴先生日記》等流傳於世。
自古以来可以称得上“大师”的应该是:既能以他的深邃的思想引导人,又能以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人,他们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是,看看今天我们的社会,不能不承认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也许为使人们担心的是,由于物欲的驱动,让许多人失去了理想,丢掉了做人的道理,这样下去将是十分危险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未名讲坛》对我们将能起着以“大师”为榜样的作用,使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为人类社会的福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本书为《未名讲坛》丛书之一,由蒙培元先生主讲有关孟子的知识。
梁启超,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丁文江、赵丰田编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历来享有盛誉,被视为同类体裁著作中的经典之作。本书搜集除梁启超本人的著述和未曾公开的信札等材料外,还收集与梁启超有关的报刊及与梁启超交往密切的人物的日记、年谱、来往书信等。 本书搜集材料以积聚书信见长,这是一大特色,也是它面世后受到学界特别重视的原因所在,并创设“年谱长编”这一体裁。采用白话文撰写,按事情发生的先后分节叙述,每年开首载有当年发生大事和对谱生本年事迹的综述,书末附《人名索引》,方便检索。
清代人物传记书。八十卷。不著撰稿人。卷目列宗室王公三卷,大臣划一传档正编二十二卷,大臣传次编十卷,大臣传续编九卷,大臣划一传档后编十二卷,新办大臣传五卷,已纂未进大臣传三卷,忠义传一卷,儒林传四卷,文苑传四卷,循吏传四卷,贰臣传二卷,逆臣传一卷。记录了自清开国功臣费英东、额亦都起,直至清末李鸿章等为止的二千八百九十四篇传记。其根据大体出自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满汉名臣传》和《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清代的传记书,就目前而言,当以《清史稿》和《清史列传》收录为齐全。但《清史稿》的多数传记叙事简略,《清史列传》一般要详尽得多,在某些方面还可纠补《清实录》中的缺失。该书于1928年由中华书局印行。后经校点,分八册由中华书局再版。1987年,中华书局分二十册出版王钟翰点校本,是为*版本。
《道教典籍选刊:杜光庭记传十种辑校(套装上下册)》是对唐五代著名道教思想家和道教领袖杜光庭所作的十种记传类著作的辑录、点校、辨正,分别是《录异记》、《道教灵验记》、《历代崇道记》、《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天坛王屋山圣迹记》、《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仙传拾遗》、《王氏神仙传》、《洞玄灵宝三师记》;另有附录两种,即《青城山记》和《毛仙翁传》。《道教典籍选刊:杜光庭记传十种辑校(套装上下册)》所辑校的杜光庭十种著作大都属于《道藏》“洞玄部记传类”,因而据之定名。这十种著作对于研究中古道教史、道教神话地理、道教神仙谱系、道教人物等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
陆贽(*四—八〇五),字敬舆,唐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市)人。大历进士,中博学宏辞科。后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中书侍郎等职。死后谥曰“宣”。陆贽是唐代贤相,他建议德宗广开言路,消弭战争,轻徭薄赋,储粮备边,罢黜小人,任用贤能。这些措施使得唐政权摆脱了覆亡的危险。且他能见事机于未发之前,并提出预防建议。陆贽的学养和政治才能,深得同僚及后人称赏,苏轼就曾称赞他“才本王佐,学爲帝师 ”。 陆贽长于制诰之作。其文虽然沿用骈体,但一扫六朝以来浮靡之风,感情真挚,议论明白畅达,文章简介深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四库提要》云:“ 其文虽多出于一时匡救规切之语,而于古今来政治得失之故,无不深切着明,有足爲万世龟鉴者,故历代宝重焉。” 《陆贽集》以清代年羹尧雍
《明状元图考(线)(套装共4册)》内容丰富,共收集论文48篇,文字约40万字,线图约150个,彩版30幅(合8面)。作者万俐,供职于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修复,有的研究成果已获国家专利。
《史记》自东汉始就有人为之作注,现存早完整的旧注有三家:南朝宋裴因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史记》的事理与研究,是历代文士的重要课题。精代张文虎为《史记》的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日本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也有相当的地位。清梁玉绳的《史记志疑》、现代陈直的《史记新证》等,都是重要的研究工作。本书主要讲述了五帝本纪、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周本纪第四、秦本纪第五、秦始皇本纪第六、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吕太后本纪第九、孝文本纪第十、孝景本纪第十一、考武本纪第十二、三代世表、十二诸候年表第二、六国年表第三、秦楚之际月表第四、汉兴以来诸候年表第五、高祖功臣候者年表第六、惠景间候者年表第七、建元以来候者年表第八、建元已来王子候者年表第九、
《清帝全传》按照历史的先后次序,分别将十二位皇帝的身世、家庭、性格、才干、气魄、情感、成败、是非用流畅、浅显的语言细细道来,将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个人的爱恨情仇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既能够了解他们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活,又能够深层次地了解他们丰富曲折的宫室生活。所以,分开解读,《清帝全传》是清朝十二位皇帝的个人传记;整合起来,《清帝全传》又是一部长达二百九十六年的清朝历史。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一些与皇帝关系密切的后妃、太监、王臣、民众的重要事迹,使读者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品评这十二位皇帝的功过是非。 在中华民族走过千年兴盛、百年屈辱历史后的今天,研究这些帝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阅渎清朝十二位皇帝的传记、找寻他们的历史轨迹、品谈他们的生活轶闻、思考他们
《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王水照苏轼研究四种 )》主要是作者王水照整理的在日本发现的久佚已久 的两部宋人年谱,即何抡的《眉阳三苏先生年谱》与 施宿的《东坡先生年谱》。这两种年谱一经引进,国 内就反响巨大。此次出版,除了这两种由日本引进的 年谱外,还影印了两种比较珍贵的年谱,以供国内学 者研究。作为苏轼研究的系统工程之一,其年谱具有 保存原始文献资料的意义,是治苏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
《中国历史小丛书》初是由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同志创议、主编的我国套大型普及性历史知识读物。自一九五八年至今,四十寒暑,经过几代文史研究专家的不懈努力,累计出版近三百种,印数逾,劳绩斐然可观。它以灵活多样的体载,包罗宏富的内容,短小精致的篇什,通俗洗练的文字,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于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和陶冶审美情趣都是很有益处的,因而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青睐。 这套集知识性、权威性、趣味性、大众性于一体的小丛书,既有传播中华历史知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功用,又不失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推而广之,它必将化作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一座桥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奉献一份力量。
《谢家福日记(外1种)》所收谢家福档案资料,均限于苏州博物馆收藏。《欺天乎日记》、《齐束日记》二种,按年月先后为序,据清稿整理,参校原稿,凡有异同,均出校记。《磷血丛钞》虽类属笔记,然多按年月纪事,故合谢氏行述及其父母家传,并载于后。谢氏书信集据清稿整理,并参校底稿。清稿未收者,均按册违录于后,以为补编。谢氏诗文稿及所编桃花坞、五亩园史料,稿抄本之外,颇有已刊者,兹兼收并采,分别类次,以存全貌。六、全书繁体竖排,采用新式标点,不使用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