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之一种。翁斌孙(1860 1922),字人豪,号韬夫,是常熟翁氏家族中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本书整理以翁氏7册日记为主体,并附翁氏后人所编翁斌孙年谱、翁斌孙日记等。
《章太炎年谱长编》共70余万字,出版于1979年,至今已有三十余年,至今已坊间难求。 《长编》按不同历史时期,结合章太炎的思想活动,分五卷:1868年—1894年为卷,1895年—1905年为第二卷,1906年—1911年为第三卷,1912年—1918年为第三卷,1919—1936年为第五卷。每一卷之前附按语,说明这一时期的国内形势和章氏的思想活动。基本上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全面记述章太炎的政治、学术活动。 作者依据近年出版的各种相关文献,增订了约40万字,仍按《长编》的编次和时序,分为五卷。统一排在《长编》之后,为了便于读者检核,该部分内容单独装订成册。
《李自成手稿》为姚雪垠在写作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时留存的卷手稿。《李自成》全书共五卷,卷创作于作者下放劳动之际,写在粗糙的方格纸上,保存完整,为珍贵,而余下四卷均无完整手稿留存。该手稿共800多页,内容完整,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创作历程。 此次出版,即是以此为底本原大复制。全套书共四册,以宣纸线装形式呈现给读者。
这是个成功的人生:少年解元,青年探花,中年督抚晚,晚年宰辅,这也是个备受奚落的人物:起居无时,号令无节,行为乖张,巧于仕宦,这是一系列耀眼的业绩,打败法人的人侵,策划并督建京汉大铁路,创办亚洲*的钢铁厂,这也是百年来屡招责骂——好大喜功,费力挥霍,崇洋媚外,沽名钓誉——的把柄。为谋求中国的富强,呕心沥血大刀阔斧地干了大半生,但直到瞑目的一天,他也没有看到国家富强的影子。
东汉班固(32--92),字孟坚,他学习《史记》的体制,著成了中国部断代史《汉书》。《汉书》是我国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汉书》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重要的历史著作,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平帝、王莽,写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部断代史。班固的父亲班彪,继《史记》之后,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班固继承父业,完成《汉书》一百卷。历班彪、班固、班昭、马续而成书,洋洋洒洒,文采风流,记事准确,不偏不向,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历来为史家所推崇。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接续性就体现在有一部贯穿的二十四史,而列朝正史都仿《汉书》体例,可见《汉书》之重。数不淸的典故出于其中,学术文章层出不穷……不读《汉书》,不知《汉书》的魅力。 《
《公羊传》是“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之一,是对《春秋》这部孔子编修的记载鲁国隐公至哀公时期(即公元前770至前481年近三百年间)历史的著作加以解说之书。由于文意隐晦难懂,《公羊传》自汉代以来一向遭受冷落,少有问津者,《公羊》学几成绝学,今天的读者对《公羊传》更是十分生疏。刘尚慈的这部《春秋公羊传译注》,对《公羊传》作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整理,作了审慎精到的标点、今译、注释,有助读者阅读《公羊传》,了解《公羊传》,对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展也有重要意义。
余叔岩是京剧 一个极有代表性的人物,可又是一位很具独特性的艺术家。他少年走红京津,不久湮没无闻,28岁东山再起,38岁即从剧坛隐退,不再进行营业演出,直至54岁因病逝世。在这看似短暂的艺术生涯里,余叔岩在祖父余三胜、老师谭鑫培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余派艺术。他与梅兰芳、杨小楼并称“三大贤”,是京剧鼎盛时期的 重要领军人物之一。他留下的“十八张半”唱片,被诸多后学奉为法帖。 本年谱分谱前、正谱、谱后三部分。谱前述余姓之由来,及余叔岩家族之传承谱系;正谱记录余叔岩本人学艺、演出、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等一生之经历;谱后记载余叔岩身后,其弟子、家人的主要活动,及与余叔岩余派艺术相关的社会活动。
......
陆贽(*四—八〇五),字敬舆,唐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市)人。大历进士,中博学宏辞科。后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中书侍郎等职。死后谥曰“宣”。陆贽是唐代贤相,他建议德宗广开言路,消弭战争,轻徭薄赋,储粮备边,罢黜小人,任用贤能。这些措施使得唐政权摆脱了覆亡的危险。且他能见事机于未发之前,并提出预防建议。陆贽的学养和政治才能,深得同僚及后人称赏,苏轼就曾称赞他“才本王佐,学爲帝师 ”。 陆贽长于制诰之作。其文虽然沿用骈体,但一扫六朝以来浮靡之风,感情真挚,议论明白畅达,文章简介深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四库提要》云:“ 其文虽多出于一时匡救规切之语,而于古今来政治得失之故,无不深切着明,有足爲万世龟鉴者,故历代宝重焉。” 《陆贽集》以清代年羹尧雍
《史记》自东汉始就有人为之作注,现存早完整的旧注有三家:南朝宋裴因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史记》的事理与研究,是历代文士的重要课题。精代张文虎为《史记》的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日本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也有相当的地位。清梁玉绳的《史记志疑》、现代陈直的《史记新证》等,都是重要的研究工作。本书主要讲述了五帝本纪、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周本纪第四、秦本纪第五、秦始皇本纪第六、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吕太后本纪第九、孝文本纪第十、孝景本纪第十一、考武本纪第十二、三代世表、十二诸候年表第二、六国年表第三、秦楚之际月表第四、汉兴以来诸候年表第五、高祖功臣候者年表第六、惠景间候者年表第七、建元以来候者年表第八、建元已来王子候者年表第九、
本书有一百零五图,是《孔子圣迹图》中图画幅数量较多、故事较全的一个版本,因样书已残缺,版本情况不详。每幅图长25.5厘米,高l4.5厘米。首页为扉页,题有“圣迹图”和孔子白描像。第三页、第四页是《序》。幅图是《圣.行颜从》。第二幅至第五幅图是孔子出生前的故事: 《尼山致祷》、 《麟吐玉书》、 《二龙五老》、 《空中鸣乐》。从第六图至百图,以一图一事的方式分别介绍孔子志学、立教、为宦、周游列国、著述等史事。后五图是《三垅植楷》、《治任别归》、 《哀公立庙》、 《汉高祀鲁》、 《真宗祀鲁》,分别反映了孔子逝世后的情况。 虽然《孔子圣迹图》上已有孔子事迹介绍,惜于简短,读起来不甚明白。这次出版,在图下方添加故事说明,方便读者了解图画的内容。 原书为横开右订本,囚本书图下方添加了简要的故事说
陆游年谱之作,前有清钱大昕《陆放翁先生年谱》和赵翼的《陆放翁年谱》,钱谱规模过小、赵谱事迹过略。本书在前人基础上,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特别是内证方面,作者用功颇深,按时事、谱文、附录体例编排。时事介绍宋金对峙大背景,提供广阔 的时代场景;谱文叙谱主一生行事,兼及思想、艺术和交游。附录部分交待文献依据。全书材料丰富,考订审慎。 顾名思义,本书介绍的是宋朝著名诗人陆游的历年事记。本书均系文言文,繁简字体并用,并以纵向编排,颇具古籍风韵。因此,如果你对繁体字或文言文不甚熟悉,那本书就不适合你阅读。
《明状元图考(线)(套装共4册)》内容丰富,共收集论文48篇,文字约40万字,线图约150个,彩版30幅(合8面)。作者万俐,供职于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修复,有的研究成果已获国家专利。
《苏氏演义(外3种):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共收录唐五代史料笔记四种,内容皆重在考释名物礼制,刊正时俗礼典沿习讹误,其中《资暇集》一书涉及的内容较广。大至典章礼仪,小至花草虫鱼,古语旧事,文字讹误都予以溯源辩误。这四种笔记是唐代笔记小说中的重要著作,可供唐史研究工作者及文史爱好者阅读参考。
全书收刻清初至道光年间名人书信手迹凡 613 人,书信 738 通。尺牍前刻此 613 人简要传记,另名《昭代名人尺牍小传》。尺牍分为 24 卷,小传亦分 24 卷。书为木版刻印。本次影印出版该书,将对全部 24 卷小传和 24 卷尺牍进行扫描制版印刷,采用仿古线装,纸张采用一级宣纸,印章用红色呈现方式,外部函套装帧,力图保持古本原貌,再现一代名人群体的艺术神采。
《谢家福日记(外1种)》所收谢家福档案资料,均限于苏州博物馆收藏。《欺天乎日记》、《齐束日记》二种,按年月先后为序,据清稿整理,参校原稿,凡有异同,均出校记。《磷血丛钞》虽类属笔记,然多按年月纪事,故合谢氏行述及其父母家传,并载于后。谢氏书信集据清稿整理,并参校底稿。清稿未收者,均按册违录于后,以为补编。谢氏诗文稿及所编桃花坞、五亩园史料,稿抄本之外,颇有已刊者,兹兼收并采,分别类次,以存全貌。六、全书繁体竖排,采用新式标点,不使用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等。
《曹振镛行述(宣纸线装 一函一册)》繁体竖排线装保留古典原貌,字大清晰不损伤视力,线装大字本古籍,用特制专用的字模排版,以传统线装工艺印制,字体醒目,版面疏朗,纸质轻软,古色古香,便于捧读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