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规模空前。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其所记载的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涵盖了1362年的历史。和《史记》有所不同,司马迁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重视天人关系和朝代更替的规律;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则更加现实,他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通鉴》极其重视腐败政治,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的记载,这些内容也是《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 294 卷,历时 19 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共 16 朝 1362 年的史事。 司马光从开始编撰到停笔花费了整整十九年的时间。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看到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政权的兴衰,看到帝王将相们的处世之道、为政之法,以及他们在历史漩涡中的生死沉浮、悲欢离合。 由于篇幅有限,本书仅从原著所记的三千多个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中,精心遴选其中精彩、典型的故事,以供读者朋友们窥一斑而见全豹。
《国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记载了西周、春秋时周、鲁、齐、晋、 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杂记。全书共二十一卷,以春秋时各国 著名人物为主线,客观叙述了他们身上发生的典型故事,并以此贯穿当时的历史环境, 是一本通俗易懂解读的精品读本。
......
赞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用于赞颂人物等,多为韵语。是赞起于孔丘,讫于戴震,凡五十三家。郑先生是诗词歌赋圣手,赞文典雅鲜活,气象清新。且每篇赞文之后,附有白话解说,疏通文字,陈说义理,旁证博引,令人心折。当下,提倡弘扬很好传统文化,汲取古代思想家的智慧,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鉴于作者的特殊身份(民主党派领导、政协委员、大学教授),我们推出此书,有可能成为广为流传,发挥价值的普及读物。
《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是我国 年体通史,规模 。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其所记载的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涵盖了1362年的历史。和《史记》有所不同,司马迁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重视天人关系和朝代 替的规律;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则 加现实,他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 重要的位置。《通鉴》极其重视腐败政治,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 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的记载,这些内容也是《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中尤其表现出编年
《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是我国 年体通史,规模 。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其所记载的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涵盖了1362年的历史。和《史记》有所不同,司马迁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重视天人关系和朝代 替的规律;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则 加现实,他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 重要的位置。《通鉴》极其重视腐败政治,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 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的记载,这些内容也是《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中尤其表现出编年
《容斋随笔》内容简介:《容斋随笔》是宋人洪迈撰写的一部有名笔记,是宋代也是中国古代笔记中的精髓。《容斋随笔》是个总名,其收录的内容包括《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五个部分,又名《容斋五笔》。 该书为笔记,有轶文辑录,也有史料考证;有掌故荟萃,也有经验总结;有治国行政的宏论,也有养生健身妙道介绍,将资料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容斋随笔》从中选出二百余篇,选取的标准侧重于知识性、借鉴性与可读性。注释力求简明准确。译文以直译为主,个别文字过简与艰涩之处,采用意译,避免由于文字过简直译出现失之衔接的现象,同时防止过多的附加叙述造成脱离原文的倾向,力求通顺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