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制度萌芽于上古社会的晚期,成熟于西周初年,消亡于明代末年,是我国古代社会礼制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本书细致地解析并诠释了名堂制度的基本范畴和主要功能,扼要地勾勒出明堂制度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脉络,并解释了其制度产生的主要动因,初步解答了诸如明堂的定义及功能、明堂礼的地位、大体上廓清了明堂制度与总体祭祀制度、郊祭制度、宗庙制度等其它礼制的关联,讨论了古代礼制史和礼制建筑史研究中与明堂礼有关的一部分重大问题,还简要探讨并描述了明堂性质的演变过程;指出明堂所表现的意义是君权神授,其本质则是维护人间与神界最为紧密的关系。
《群书治要》,顾名思义,即从众多书籍之中(“群书”),选出关乎治国安邦之精要(“治要”),录之成册。这部书是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唐太宗(公元599-649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纂的。《群书治要》是古圣先王治国理政之精要,奠定大唐盛世之治国宝典,是世代治国安民的经验汇编,是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套按照经史子分类的类书,可以说是唐朝时期的“四库全书”。 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七岁继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他英武善辩,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决策过失。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