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许多文人政客都学习《通鉴》,从中得到益处。为了普及《通鉴》,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本书语译《通鉴》全书,题名为《资治通鉴(白话本)》。该书为辅助阅读,语译者增加了辅助资料。书前 导读 ,评介《通鉴》;行文中,每卷开头有 大事提要 ,卷后有 点评 ,行文中插入结构段意。此书结构清晰,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准确无误的白话《通鉴》。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商君书》的文体多样。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辩难体有《更法》,通过人物对话相互驳辩来阐述中心论点。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贞观政要》全书强调臣僚谏劝帝王的作用,置立以谏诤为内容的专篇,不仅要谏诤帝王,而且也要谏劝教导太子及诸王。从这个角度说,《贞观政要》一书就是吴兢通过树立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榜样,用以开导和谏劝唐中宗、唐玄宗及其后的继承者。吴兢也清楚地知道,臣僚的谏诤是和君主的能纳谏、“从善如流”相得益彰的,二者缺一不可,否则都达不到匡谬正误的作用。帝王之所以要臣僚谏诤,是因为帝王也会在处理政事时发生谬误;臣僚之所以应该谏诤帝王,除了应尽的忠诚之外,还因为帝王纵情淫乐、败坏法度、倒行逆施,以致“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正是因为这种君臣之间的共同利害关系,臣僚要随时匡正帝王之失,避免铸成大错,君得其国,臣保禄位,免致亡国破家之祸。从这种利害关系出发,唐太宗君臣励精图治,极力通过
本书出自已近三十年,今兹三版,有校订机会。惟近年工作既忙,又不便增补太多,影响版面,故未能随心所欲,多所增补,主要只是校订脱误而已;但久已发现之脱伪得到更正,心甚慰。此次出自,书名标目稍有改动。盖原撰续隋唐地方行政制度,与秦汉魏晋南北朝合为一书,故直颜曰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今因兴趣转移,县年事已迈,自度已无续撰隋唐之部之可能,故分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各自为书,但前面序文为全书而写,故总题仍旧,而以甲部乙部别之,将来如有同好,自可丙部丁部庚续为之也。双此次改版,余远万香江,不及督印亲校,一切烦邢义田、廖伯源两位先生任之,致谢。
本书是名师导读系列丛书中的一种。《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本书从中小学生的角度出发,精心选取了原书中近百条具有代表性的条目,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注释,并邀请名家撰写导读部分,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力求使中小学生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还能有所收获,领略到波澜壮阔的历史之美。
《十通》是書名帶“通”字的十部大書的總稱。唐代杜佑撰《通典》後,有南宋鄭樵撰《通志》、元初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合稱《通典》。清乾隆時官修的《續通典》、《清朝通典》、《續通志》、《清朝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朝文獻通考》,加上前面三一通,稱為“九通”。 一九二一年,浙江南潯劉錦藻撰成《清朝續文獻通考》,始有“十通”之名。 《十通汐是一套有關我國歷代典章制度的大型工具書,共計二千七百多卷,内容廣博,規模宏大。有了它,就能基本上掌握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制度方面的資料,更便於了解各項制度的沿革。它無疑是文史工作者和單位圖書館、资料室的必備工具書。
《十通》是書名帶“通”字的十部大書的總稱。唐代杜佑撰《通典》後,有南宋鄭樵撰《通志》、元初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合稱《通典》。清乾隆時官修的《續通典》、《清朝通典》、《續通志》、《清朝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朝文獻通考》,加上前面三一通,稱為“九通”。 一九二一年,浙江南潯劉錦藻撰成《清朝續文獻通考》,始有“十通”之名。 《十通汐是一套有關我國歷代典章制度的大型工具書,共計二千七百多卷,内容廣博,規模宏大。有了它,就能基本上掌握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制度方面的資料,更便於了解各項制度的沿革。它無疑是文史工作者和單位圖書館、资料室的必備工具書。
《十通》是書名帶“通”字的十部大書的總稱。唐代杜佑撰《通典》後,有南宋鄭樵撰《通志》、元初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合稱《通典》。清乾隆時官修的《續通典》、《清朝通典》、《續通志》、《清朝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朝文獻通考》,加上前面三一通,稱為“九通”。 一九二一年,浙江南潯劉錦藻撰成《清朝續文獻通考》,始有“十通”之名。 《十通汐是一套有關我國歷代典章制度的大型工具書,共計二千七百多卷,内容廣博,規模宏大。有了它,就能基本上掌握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制度方面的資料,更便於了解各項制度的沿革。它無疑是文史工作者和單位圖書館、资料室的必備工具書。
《十通》是書名帶“通”字的十部大書的總稱。唐代杜佑撰《通典》後,有南宋鄭樵撰《通志》、元初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合稱《通典》。清乾隆時官修的《續通典》、《清朝通典》、《續通志》、《清朝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朝文獻通考》,加上前面三一通,稱為“九通”。 一九二一年,浙江南潯劉錦藻撰成《清朝續文獻通考》,始有“十通”之名。 《十通汐是一套有關我國歷代典章制度的大型工具書,共計二千七百多卷,内容廣博,規模宏大。有了它,就能基本上掌握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制度方面的資料,更便於了解各項制度的沿革。它無疑是文史工作者和單位圖書館、资料室的必備工具書。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录的是各个朝代重要的政治变革、君臣的言行,描述了许多军事上的重大战役,以及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与人物。 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注意吸收纪传体的优点,采用了连载、主载、附叙、补叙等写法,以事件为线索组织材料。在语言文字的特点上,司马光充分发挥擅于叙事的特长,用优美而质朴的文字、古雅浑厚的格调、简洁晓畅的风格,生动描述了许多突发事件和大型战役,其中许多场面和人物描写,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李愬雪夜入蔡州等,被选入中学小学生课本,成为中小学生喜爱的佳作。
在我国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建立于公元7世纪的唐朝(公元618-907)从历史上看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在它统治的300年中,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曾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唐王朝疆域辽阔,“文治武功”超迈前古,在当时的世界上,它的政治制度比较先进,经济繁荣,文物昌盛,举世瞩目;而有唐一代的辉煌业绩,自是当时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成果,但也是与贞观年间君臣的长期奋斗和努力分不开的。
《十通》是書名帶“通”字的十部大書的總稱。唐代杜佑撰《通典》後,有南宋鄭樵撰《通志》、元初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合稱《通典》。清乾隆時官修的《續通典》、《清朝通典》、《續通志》、《清朝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朝文獻通考》,加上前面三一通,稱為“九通”。 一九二一年,浙江南潯劉錦藻撰成《清朝續文獻通考》,始有“十通”之名。 《十通汐是一套有關我國歷代典章制度的大型工具書,共計二千七百多卷,内容廣博,規模宏大。有了它,就能基本上掌握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制度方面的資料,更便於了解各項制度的沿革。它無疑是文史工作者和單位圖書館、资料室的必備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