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是记载战国秦汉之间,一群谋臣策士针对当时各种不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作为解决当前问题的建议 说辞。无论从史学的角度来看,或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都有它一定的价值。本书是一部《战国策》的集释。是把自有《战国策》以来,有关这部书的各家注解,各种说明,汇齐集合在一起。目的是帮助以后研究这部书的同志,在理解本文和深入研究、参考一些必要的材料时,不必东翻西阅,向渺茫的书海中搜寻资料,在阅读上、研究上取得一些方便,减少一些困难。
唐太宗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读史可以知兴替,可以辨是非,可以正人伦,可以益心智。《贞观政要》正是这样一部利于个人修身、治家理政、建功立业的经典。 《贞观政要》成书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当时虽处盛唐,但社会危机已渐露端倪。作为一名敏锐且尽责的史官,吴兢感到有必要总结 贞观盛世 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施政典范,以确保李唐王朝长治久安。故撰此书,是为垂世立教,义在惩劝。 贯穿《贞观政要》的核心思想是居安思危,即忧患意识。它是《贞观政要》立书的根本,也是 贞观之治 的密码。此书主题突出,引喻精辟,议论锋锐,语意恳切,发人深思。若能静心细读,必将从前人的智慧中获益良多。
古人云:人才兴邦,得人才者得天下。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中国传统艾化,特别重视对人的评价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发现和使用的知识系统。《人物志》就是三国曹魏政权后期人物刘劭撰写的一部专门研究人才问题的著作。书中提出了德和才、兼才干和偏才、英和雄等概念,探讨人的内在修养、性情与外显能力及行事风格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识别人才、使用人才的独特视角。该书被明代人推崇为夏商周三代以来*流的人才学著作,20世纪初叶被详为《人类能力之研究》在荚国出版。 如果说兵家谋略以《孙子兵法》为代表,主要侧重于军事领域;法家谋略以《韩非子》为代表,主要侧重于政治领域;纵横家谋略以《鬼谷子》为代表,主要理于外交领域的话,那么,唐代赵蕤的《长短经》则集中国古代谋略之大成,大到治国用兵、识人用人,小到世
本書旨在深化简帛古書的詞義訓釋理論,總結經驗教訓,探索條例規律,并在此基礎上考釋简帛古書中的一些疑難字詞。首先,著眼於漢字的“形”“音” 及其所處的語法地位等,探討了简帛古書的訓釋方法。其次,總結了見於簡帛古書的漢字古義,疏釋了字典辭書中的一些冷僻義。 後,探討了简帛古書訓釋的標準、兩可與閾疑,以及戰國簡帛古書訓釋與秦漢簡帛古書訓釋的内在差异等重要理論問題。本書對簡帛古書詞義訓釋理論的探討,有利於新出简帛的釋讀,也有助於完善简帛學理論。同時,對訓詁學的發展也不無裨益,探討簡帛古書詞義訓釋理論正是古文字學與訓詁學的有機互動。
今年9月初,重庆还困在百年不遇的高温大旱之中,忽接钱兄大群先生电话,得悉其力作《唐律疏义新注》(以下简称《新注》)杀青付梓,将作为 十一五 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心身为之一爽,当即就情不自禁地对着话筒高声祝贺起来。我确实高兴:为年届七旬而学术青春不衰的老朋友又取得了唐律研究新进展!为中国法律史学界和唐史学界添了新成果! 咬定青山不放松。 大群教授就属于这种性格的学者。20多年了,他全身心扑在自己选准的领域里,孜孜不倦地精耕细作,不论寒去暑来,任凭世风变幻,他依然那么儒雅,那样从容!在唐律研究的世界里,他享受着精彩,享受着乐趣,享受着人生! 天道酬勤。 有什么样的耕耘就有什么样的收获。于是,一本一本专著接踵面世。 在唐律和唐代法制研究领域,大群先生为学界所称道的,绝非仅仅是笔耕勤奋、论著丰富,印
......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在位初年诏令大臣魏徵等人编撰的一部旷世巨典。编撰者汇集了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华,"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并加以精要评述,从而辑成此书。这部浓缩了古圣先贤智慧的国学典籍,其编撰目的在于以史为鉴,为治国安民提供思想基础。唐太宗李世民正是以《群书治要》为施政指南,吸取前代兴亡的经验教训,方才开创"贞观之治",揭开了大唐盛世的序幕,使大唐王朝不容置疑地成为了中国历辉煌的时代。因此,在唐太宗之后,《群书治要》自然而然地成为历代君王重臣的资政宝典。遗憾的是,由于残唐五代的长期战乱,《群书治要》至宋朝初年时已经失传。但万幸此书由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被日本历代天皇及大臣奉为治国秘典,成为日人学习研究中华文化的一部重要经典。时至20
本書旨在深化简帛古書的詞義訓釋理論,總結經驗教訓,探索條例規律,并在此基礎上考釋简帛古書中的一些疑難字詞。首先,著眼於漢字的“形”“音” 及其所處的語法地位等,探討了简帛古書的訓釋方法。其次,總結了見於簡帛古書的漢字古義,疏釋了字典辭書中的一些冷僻義。 後,探討了简帛古書訓釋的標準、兩可與閾疑,以及戰國簡帛古書訓釋與秦漢簡帛古書訓釋的内在差异等重要理論問題。本書對簡帛古書詞義訓釋理論的探討,有利於新出简帛的釋讀,也有助於完善简帛學理論。同時,對訓詁學的發展也不無裨益,探討簡帛古書詞義訓釋理論正是古文字學與訓詁學的有機互動。
《帝鉴图说》,取唐太宗以古为鉴之意,故名帝鉴,是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明神宗朱翊钧编選的执政教科书。书中選取了历史帝王为人为事、治家治国的故事共一百一十七则,其中历史聖哲芳规;又選取历史昏君荒淫奢侈、任人唯亲導致国家丧乳的故事三十六则,收入下篇定名狂愚覆辙,在每则故事后講评解说配以精美插图,言简意赅耐人寻味,故此成为了此后明清历史皇子储君之从政宝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帝鉴图说,所探讨和表达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身为一个领导者和决策者所要具僃的基本素质,以及面对重大决策、抉择和转折时的處理方式和方法,而其中许多理论和方法,通过实践证明对于今天依然有着其独到的指导意义! 寓含古代帝王治国安邦之道,彰示当代决策者之品格。
《十通》是書名帶“通”字的十部大書的總稱。唐代杜佑撰《通典》後,有南宋鄭樵撰《通志》、元初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合稱《通典》。清乾隆時官修的《續通典》、《清朝通典》、《續通志》、《清朝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朝文獻通考》,加上前面三一通,稱為“九通”。 一九二一年,浙江南潯劉錦藻撰成《清朝續文獻通考》,始有“十通”之名。 《十通汐是一套有關我國歷代典章制度的大型工具書,共計二千七百多卷,内容廣博,規模宏大。有了它,就能基本上掌握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制度方面的資料,更便於了解各項制度的沿革。它無疑是文史工作者和單位圖書館、资料室的必備工具書。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在位初年诏令大臣魏徵等人编撰的一部旷世巨典。编撰者汇集了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华,"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并加以精要评述,从而辑成此书。这部浓缩了古圣先贤智慧的国学典籍,其编撰目的在于以史为鉴,为治国安民提供思想基础。唐太宗李世民正是以《群书治要》为施政指南,吸取前代兴亡的经验教训,方才开创"贞观之治",揭开了大唐盛世的序幕,使大唐王朝不容置疑地成为了中国历辉煌的时代。因此,在唐太宗之后,《群书治要》自然而然地成为历代君王重臣的资政宝典。遗憾的是,由于残唐五代的长期战乱,《群书治要》至宋朝初年时已经失传。但万幸此书由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被日本历代天皇及大臣奉为治国秘典,成为日人学习研究中华文化的一部重要经典。时至20
《贞观政要》全书强调臣僚谏劝帝王的作用,置立以谏诤为内容的专篇,不仅要谏诤帝王,而且也要谏劝教导太子及诸王。从这个角度说,《贞观政要》一书就是吴兢通过树立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榜样,用以开导和谏劝唐
《左传》因其史料的确凿和丰富,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学界对其研究从未间断,历代注疏颇多。明凌稚隆撰《春秋左传注评测义》为70卷,万历十六年吴兴凌氏刻本,是明代众多《左传》点评著述之一。测义,为推测大意之意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录的是各个朝代重要的政治变革、君臣的言行,描述了许多军事上的重大战役,以及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与人物。 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注意吸收纪传体的优点,采用了连载、主载、附叙、补叙等写法,以事件为线索组织材料。在语言文字的特点上,司马光充分发挥擅于叙事的特长,用优美而质朴的文字、古雅浑厚的格调、简洁晓畅的风格,生动描述了许多突发事件和大型战役,其中许多场面和人物描写,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李愬雪夜入蔡州等,被选入中学小学生课本,成为中小学生喜爱的佳作。
《智囊》是曾创作出《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名言》的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晚年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是冯梦龙在中国古代谋略研究方面的一部巨著。冯梦龙以“不惟其人惟其事,不惟其事惟其智”的编篡宗旨,搜罗了先秦至明末三千多年间经史百家、稗官野史、以及民间传说中以智取胜的事例2000余则,帝王将相,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清代李渔评此书是“惟恐失一哲人,漏一慧语”。书中所叙谋略,共分十部二十八卷,有总叙、有评述、有按语。由于冯梦龙平易自然的写作风格,书中语言生动幽默、故事曲折有趣,因此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故有人称它是一部“小资治”。 本书由古籍学方面的专家发掘整理,采用明崇祯七年(1634)的刻本为蓝本,经数十位历史学、语言学、古文字学、军事学、谋略学等领域的专家历经数载系统编撰而成,整理者
......
本書旨在深化简帛古書的詞義訓釋理論,總結經驗教訓,探索條例規律,并在此基礎上考釋简帛古書中的一些疑難字詞。首先,著眼於漢字的“形”“音” 及其所處的語法地位等,探討了简帛古書的訓釋方法。其次,總結了見於簡帛古書的漢字古義,疏釋了字典辭書中的一些冷僻義。 後,探討了简帛古書訓釋的標準、兩可與閾疑,以及戰國簡帛古書訓釋與秦漢簡帛古書訓釋的内在差异等重要理論問題。本書對簡帛古書詞義訓釋理論的探討,有利於新出简帛的釋讀,也有助於完善简帛學理論。同時,對訓詁學的發展也不無裨益,探討簡帛古書詞義訓釋理論正是古文字學與訓詁學的有機互動。
《智囊全集》初编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后经明代著名学者冯梦龙增补,重刊时将原名《智囊》改名为《智囊补》,其他版本也称《智囊全集》、《智囊增补》、《增广智囊补》等。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一千二百余则,依内容分为二十八卷,是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书中所表现的人物,无论是叱咤云的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都在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
《十通》是書名帶“通”字的十部大書的總稱。唐代杜佑撰《通典》後,有南宋鄭樵撰《通志》、元初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合稱《通典》。清乾隆時官修的《續通典》、《清朝通典》、《續通志》、《清朝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朝文獻通考》,加上前面三一通,稱為“九通”。 一九二一年,浙江南潯劉錦藻撰成《清朝續文獻通考》,始有“十通”之名。 《十通汐是一套有關我國歷代典章制度的大型工具書,共計二千七百多卷,内容廣博,規模宏大。有了它,就能基本上掌握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制度方面的資料,更便於了解各項制度的沿革。它無疑是文史工作者和單位圖書館、资料室的必備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