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名著,记载了一千多条水道及其所经地区的的自然地貌、人文遗迹、建置沿革和有关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人物典故、民俗物产等,引书400余种,记述众多汉魏碑铭。作者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参考35种版本,利用120大量地方志和其他文献资料,融汇本人60余年研治体会,吸收王国维、胡适、岑仲勉、森鹿三等中外学术成果,对原书进行标点,撰作校证。各卷末的校证包括校异文、辨正误、补异文、考原委等。
唐自广明乱离,袐籍亡散,武宗已后,寂寞无闻,朝野遗芳,莫得传播。仆生自岷峨,官于荆郢,咸京故事,每愧面墙,游处之间,专于博访。顷逢故凤翔杨玭少尹,多话秦中平时旧说,常记于心。他日渚宫见元澄中允,款狎笑语,多符其说。元公谓旧族一二子弟曰:[诸贤生在长安,闻事不迨富春,此则存好问之所宏益也。]厥后每聆一事,未敢孤信,三复参校,然始濡毫。非但垂之空言,亦欲因事劲戒。三纪收拾筐箧,爰因公退,咸取编连。先以唐朝达贤一言一行列於谈次,其有事类相近,自唐至后唐,梁、蜀、江南诸国所得闻知者,皆附其末,凡篡得事成三十卷。禹贡云[云士梦作乂]传有[畋於江南之梦],鄙从事於荆江之北,题曰北梦琐言,琐细形言,大即可知也。虽非经纬之作,庶勉后进子孙,俾希仰前事,亦丝麻中营蒯也。通方者幸勿多诮焉。
通志略是郑樵所著通志一书中的精华部分。通志全书共二百卷,由纪、谱、略、世家、列传、载记等六种形式组成。略分二十篇,五十二卷,通称通志二十略,简称为通志略。郑樵于史书编撰力主博通之论,通志即其所撰之通史。其书除二十略之外,皆为隋以前各史书之粗略综合,惟二十略有其独到之处,在体例方面,与其前杜佑之通典及其后马端临之文献通考相近,世人遂有“三通”之称,在史书编撰中,与纪传、编年二体可鼎立而三。 通志总序是一篇极好的史学论文,起首即说:“百川异趣,必会于海,然后九州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各种学问包括史学,必须会通,是郑樵的重要学术理论。因此对于用通史体著书的司马迁评价很高,对于用断代史体著书的班固便力加贬抑,用词或不免于偏激,如称:
本书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名著,记载了一千多条水道及其所经地区的的自然地貌、人文遗迹、建置沿革和有关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人物典故、民俗物产等,引书400余种,记述众多汉魏碑铭。作者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参考35种版本,利用120大量地方志和其他文献资料,融汇本人60余年研治体会,吸收王国维、胡适、岑仲勉、森鹿三等中外学术成果,对原书进行标点,撰作校证。各卷末的校证包括校异文、辨正误、补异文、考原委等。
本书分为五个专题,以生动的笔触介绍了上自我国最古的历史文献《尚书》,下迄清代官修的我国古代卷帙的丛书《四库全书》,中间包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永乐大典》等,为读者了解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开启了一扇明窗。 《中国历史小丛书》最初是由历史学家吴晗同志创议、主编的我国套大型普及性历史知识读物。自一九五八年至今,四十寒暑,经过几代文史研究专家的不懈努力,累计出版近三百种,印数逾千万册,劳绩斐然可观。它以灵活多样的体载,包罗宏富的内容,短小精致的篇什,通俗洗练的文字,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于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和陶冶审美情趣都是很有益处的,因而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青睐。 这套集知识性、性、趣味性、大众性于一体的小丛
明堂制度萌芽于上古社会的晚期,成熟于西周初年,消亡于明代末年,是我国古代社会礼制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本书细致地解析并诠释了名堂制度的基本范畴和主要功能,扼要地勾勒出明堂制度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脉络,并解释了其制度产生的主要动因,初步解答了诸如明堂的定义及功能、明堂礼的地位、大体上廓清了明堂制度与总体祭祀制度、郊祭制度、宗庙制度等其它礼制的关联,讨论了古代礼制史和礼制建筑史研究中与明堂礼有关的一部分重大问题,还简要探讨并描述了明堂性质的演变过程;指出明堂所表现的意义是君权神授,其本质则是维护人间与神界最为紧密的关系。
唐自广明乱离,袐籍亡散,武宗已后,寂寞无闻,朝野遗芳,莫得传播。仆生自岷峨,官于荆郢,咸京故事,每愧面墙,游处之间,专于博访。顷逢故凤翔杨玭少尹,多话秦中平时旧说,常记于心。他日渚宫见元澄中允,款狎笑语,多符其说。元公谓旧族一二子弟曰:[诸贤生在长安,闻事不迨富春,此则存好问之所宏益也。]厥后每聆一事,未敢孤信,三复参校,然始濡毫。非但垂之空言,亦欲因事劲戒。三纪收拾筐箧,爰因公退,咸取编连。先以唐朝达贤一言一行列於谈次,其有事类相近,自唐至后唐,梁、蜀、江南诸国所得闻知者,皆附其末,凡篡得事成三十卷。禹贡云[云士梦作乂]传有[畋於江南之梦],鄙从事於荆江之北,题曰北梦琐言,琐细形言,大即可知也。虽非经纬之作,庶勉后进子孙,俾希仰前事,亦丝麻中营蒯也。通方者幸勿多诮焉。
本书着重对有关钱票的档案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汇集和整理。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介绍中国钱票发展的历程,钱票在中国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钱票与其他部门经济的关系,钱票中的文化内涵以及一些特殊的钱票种类等。下编详细地介绍了各省市县钱票发行的商号、数量、面额等。他的这部著作,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钱票的产生、发生、繁荣、消亡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关系,以及各历史时期钱票的承继关系和演进脉络。
本书着重对有关钱票的档案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汇集和整理。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介绍中国钱票发展的历程,钱票在中国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钱票与其他部门经济的关系,钱票中的文化内涵以及一些特殊的钱票种类等。下编详细地介绍了各省市县钱票发行的商号、数量、面额等。他的这部著作,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钱票的产生、发生、繁荣、消亡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关系,以及各历史时期钱票的承继关系和演进脉络。
《荀子版本源流考》一書的歷代版本不下百種,互有短長。究竟哪一種可信度較大,哪一種以訛傳訛的成份較多,是學習中國古典哲學和研究句子思想首當其衝的課題。《荀子版本源流考》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而寫的。作者搜集了歷代所傳的重要版本,詳加考訂,比較優劣,字斟句酌,鑒定真偽,解決了學術界亟待解決而長期未能解決的難題,為中國古典哲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做出了貢獻。
《金文人名汇编》汇集传世的和考古发掘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人名7600余条,人名词头用字约2100个,分别按笔画加以编纂,并根据铭文内容和有关文献记载,对每一个人物作简要的介绍,以便向考古、历史和古文字研究者提供一份有用的资料,希望对于商周史和古文字研究有所裨益。 《金文人名汇编》所采用的资料,系2004年9月底以前著录和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以及编者所见到而尚未公开发表的商周青铜器铭文资料。引用著录书刊共60种,为查检方便,将书刊卷期括注在器名之后。 金文人名的时代,上自商代,下迄战国,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者(即公元前221年后),不予收录。 传世青铜器中的伪作,尽力排除;不能确定其伪,怀疑者,酌情收录,在引用的青铜器名称之后括注“疑伪”字样。
文献流传从钞写过渡到版刻印刷后,同一种书有了不同的刻印本。何以是甲,何以是乙,多有各自的识别标识,后世每依这些标记识别它的刻印年代和刻印人家,从而判断其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但传世过程中,这些标记往往失去,加上有人有意造伪,识别与判断就为了难度。 文献不同于器物,专设的版本标记尽管失去,但就文献内容本身,序跋作者或校注人的生活年代,以至结衔、职官、地理、纪年等用语,其至印章文字,如果仔细加以考辨都可反映那些失去的标记或根本未作标示的刻印年代和主持刻印的人家。 这组版本志,不是随笔式的,是程序式的。依照识知版本的顺序,依次为版式描述、版本考订、特征记载。即:行款、边栏、版心书名;鱼尾形态、刻工姓名摘录(包括刊载位置);扉页题刻、版记或刊记、主要序跋、认定为本书刊刻时间依据
湖南图书馆编写的《湖南古旧地方文献书目》收录的宗教文献于此类史迹记载丰富。本书还收录大量记载湖南各地扶危济困、积谷赈灾、恤贫助学、惠老育婴、义渡义桥等慈善乐捐文献的书目,为了解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社会民生提供了手资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