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年谱十余万言,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概述了张问陶的世系以及张氏家族诗人等,使人对张问陶的家世有个整体把握。 第二部分为年谱正文,结合时代背景,按年月记载张问陶的生平、爱好、交游及创作成就,重点介绍其诗作,系年编谱。 第三部分为附录。一是汇集正史、方志、诗话、族谱,及诗集中有关张问陶的资料,从中可了解他人或后人对张问陶的认识与评价。其中有不少资料是首次公布。二是附录了《张问陶研究资料索引》,它既反映了外学界对张问陶研究的成果,又为学者进一步研究张问陶提供了信息。
无
通志略是郑樵所著通志一书中的精华部分。通志全书共二百卷,由纪、谱、略、世家、列传、载记等六种形式组成。略分二十篇,五十二卷,通称通志二十略,简称为通志略。郑樵于史书编撰力主博通之论,通志即其所撰之通史。其书除二十略之外,皆为隋以前各史书之粗略综合,惟二十略有其独到之处,在体例方面,与其前杜佑之通典及其后马端临之文献通考相近,世人遂有“三通”之称,在史书编撰中,与纪传、编年二体可鼎立而三。 通志总序是一篇极好的史学论文,起首即说:“百川异趣,必会于海,然后九州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各种学问包括史学,必须会通,是郑樵的重要学术理论。因此对于用通史体著书的司马迁评价很高,对于用断代史体著书的班固便力加贬抑,用词或不免于偏激,如称:
读书或可睹人。推进学术交流,化解误解误读,减少文化摩擦,出书、读书、品书与人员交流对话,是有力的两翼。我们阅读日本中国学著述的时候,如果不只停留在听他们述说什么,而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那样说,我同进期中国本土研究有哪些不同,那么,这些材料就可能演化为我们拓展本土文化研究和外国文化研究两大领域更有用的思想资源。 本书为《日本中国学文萃》之中的一本,作者入谷仙介是日本著名汉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著述颇丰。入谷先生在本书中不是单纯地关注王维的诗和文,而是把诗人置于历史大背景和人际交往小环境去研究,从而得出自己比较独到的见解。本书资料翔实,视角独特,文笔细腻。
《唐才子傅校箋》以日茂元刊十卷本为底本,校以日藏五山本、正保本、《佚存叢书》本以及《四库全书》本、三间草堂本、《指海》本等海内外世傅版本、校订精審,堪稱定本。箋證的重点在探索史料来源、纠正史實错误、補考原书未伯重要 事迹,以全书所收近四百位唐代備的重要事迹,以全书所收近四百位唐代重要诗人的生平和创作为基本架构,通过对他们生平事迹、诗文创作、作品流会心等基本史料来龙去脉、是非真假的逐條考證,起到了有唐一代诗人事迹资料库的作用。 本书是中国二十多位唐代文史学者多年協作研究的结晶,集中代表了世纪唐代诗人群體研究的成就。
《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列女传》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即出自该书。王照圆的注本是最有名的列女传注释,此次是次出版。
慧超于唐开无间赴印求法,归国后写成《往五天竺国传》。该书记述途经各国情况,为研究八世纪间中亚、印度的重要资料。全书已佚,现仅残存敦煌遗书中。中外学者考订颇多,笺释者吸取众长,加以已见,并对史事作了较详细的论述。《经行记》作者杜环于唐天宝间为大食国军俘虏,历经中亚、西亚各地,后归国撰此书述经各国见闻,为中国记述伊斯兰世界的最早著录。原书已佚,现据《通典》辑录,并加详细笺注。 现笔者队根据敦煌残卷原件照片作出断句,加上小标题外,并就半世纪来海内外对敦煌卷子中俗字别字的研究,订正了历来对原文释读中的谬误。此外笔者也注意利用学术界研究南亚和中亚的较新成果,对藤田笺释中的不足或欠妥之处进行补充与订正。
秦汉时期的政区和边界,是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内研究历史最为悠久、同时也魅力的基本问题,曾有诸多中外学者,相继做出探索,硕果累累.蔚为大观。不过,时至今日,仍有一些重大问题,没有能够梳理清楚。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诸多全新的看法,其中包括秦始皇三十六郡、两汉州制、高阙、直道、秦汉之际的西北和东南边界等内容,多有创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清末民初学者缪荃孙编刻的颇负盛名的丛书之一。这部书共收书三十九种,计一百零一卷,书中所收大多是少有流传的罕见之书,且皆为作者亲自辑,校,并大多写有精湛的跋语或校勘纪,都足称善本。极具文学历史考研和收藏价值。 此书筹创于光绪丙申(二十二年,一八九六),于宣统庚戌(二年,一九一○)刻成,中经辛亥革命,延至一九一三年正式印行,这时,缪荃孙已是一位六十九岁的老人了。 本书顺次所载的张俊高桥之战(即明州城下之战)、陈思恭太湖之战、吴玠和尚原之战、吴玠铙风岭关之战、李实唐岛之战、虞允文采石矶之战、赵撙蔡州之战,张子盖海州之战,当是确无误的《中与十三处战功录》所载内容。
本书是清末民初学者缪荃孙编刻的颇负盛名的丛书之一。这部书共收书三十九种,计一百零一卷,书中所收大多是少有流传的罕见之书,且皆为作者亲自辑,校,并大多写有精湛的跋语或校勘纪,都足称善本。极具文学历史考研和收藏价值。 此书筹创于光绪丙申(二十二年,一八九六),于宣统庚戌(二年,一九一○)刻成,中经辛亥革命,延至一九一三年正式印行,这时,缪荃孙已是一位六十九岁的老人了。 本书顺次所载的张俊高桥之战(即明州城下之战)、陈思恭太湖之战、吴玠和尚原之战、吴玠铙风岭关之战、李实唐岛之战、虞允文采石矶之战、赵撙蔡州之战,张子盖海州之战,当是确无误的《中与十三处战功录》所载内容。
《唐才子傅校箋》以日茂元刊十卷本为底本,校以日藏五山本、正保本、《佚存叢书》本以及《四库全书》本、三间草堂本、《指海》本等海内外世傅版本、校订精審,堪稱定本。箋證的重点在探索史料来源、纠正史實错误、補考原书未伯重要 事迹,以全书所收近四百位唐代備的重要事迹,以全书所收近四百位唐代重要诗人的生平和创作为基本架构,通过对他们生平事迹、诗文创作、作品流会心等基本史料来龙去脉、是非真假的逐條考證,起到了有唐一代诗人事迹资料库的作用。 本书是中国二十多位唐代文史学者多年協作研究的结晶,集中代表了世纪唐代诗人群體研究的成就。
读书或可睹人。推进学术交流,化解误解误读,减少文化摩擦,出书、读书、品书与人员交流对话,是有力的两翼。我们阅读日本中国学著述的时候,如果不只停留在听他们述说什么,而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那样说,我同进期中国本土研究有哪些不同,那么,这些材料就可能演化为我们拓展本土文化研究和外国文化研究两大领域更有用的思想资源。 本书为《日本中国学文萃》之中的一本,作者入谷仙介是日本著名汉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著述颇丰。入谷先生在本书中不是单纯地关注王维的诗和文,而是把诗人置于历史大背景和人际交往小环境去研究,从而得出自己比较独到的见解。本书资料翔实,视角独特,文笔细腻。
卷首有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朝诏谕、御制诗文4卷,正文仿史例列有舆地、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河渠、杂类10志、68门,共200卷。内容于康熙朝事增补尤多,记江苏详于安徽。其体例门目分类谨严,多有参考价值,常为清代修志者采用。
衡州府,其地古属三苗、扬越,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初属长沙国,又分属桂阳郡。后汉属长沙、桂阳郡地。公元三一〇年,孙吴于长沙郡东南设置湘东郡:郡治设在今酃县;于长沙郡西部设衡阳郡,郡治设在今湘乡,下辖蒸阳(今衡阳县》、重安(今衡南县》、湘南、湘西(今衡山、衡东、南岳区》、湘乡、益阳等县。公兀五八九年,隋减陈,改郡为州,废湘东、衡阳郡,设衡州,将临蒸改为衡阳县,州城、县城均在今江东岸。唐朝天宝年间改称衡阳郡,干元元年复称衡州。宋朝复为衡阳郡。元朝改衡州路。明洪武二年《二三八九》改为衡州府。清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析衡阳东南境置清泉县。于是,衡州府辖衡阳、清泉、衡山、未阳、常宁、安仁、酃县七县。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初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州眉山人。祖父苏序。父苏洵,北宋学者,与子轼及辙俱以文,世称「三苏」,亦为唐宋古文八大家其中三家。母程氏。 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 (1037) 一岁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县城纱谷行。时为十二月十九日,依公历推算,是1037年1月8日。庆历二年壬午 (1042) 七岁开始读书。知欧阳修、梅尧臣文名。 庆历三年癸未 (1043) 八岁入小学,师为天观道士张易简。庆历五年乙酉 (1045) 十岁听母程氏讲授《汉书·范滂传》,奋发有当世志。至和元年田午 (1054) 十九岁娶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至和二年乙未 (1055) 二十岁到成都,谒张方平。张待以国士。 嘉佑元年丙申 (1056) 二十一岁与弟辙随父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嘉佑二年丁酉 (1057) 二十二岁春,与弟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深受欧阳修赞
集陈盘先生简牍研究之大成,其以居延汉简为主干,对简牍实物中常用的词语、符号、书体及文书结构条疏举例,如“书启称信”、“书疏称信”、“书启称不备”、“汉晋人书启不定作八行”等条目,直接与尺牍形制相关。并对亭与传舍、大石小石、家弟、叩头、方相车等名词进行了释读,于读者帮助极大。更值得一提的是,陈盘先生对木简上所绘木偶、符录作了深入研究,考证精深,尤为后人所称道。
《唐才子傅校箋》以日茂元刊十卷本为底本,校以日藏五山本、正保本、《佚存叢书》本以及《四库全书》本、三间草堂本、《指海》本等海内外世傅版本、校订精審,堪稱定本。箋證的重点在探索史料来源、纠正史實错误、補考原书未伯重要 事迹,以全书所收近四百位唐代備的重要事迹,以全书所收近四百位唐代重要诗人的生平和创作为基本架构,通过对他们生平事迹、诗文创作、作品流会心等基本史料来龙去脉、是非真假的逐條考證,起到了有唐一代诗人事迹资料库的作用。 本书是中国二十多位唐代文史学者多年協作研究的结晶,集中代表了世纪唐代诗人群體研究的成就。
陶渊明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是晋、宋易代之际篡乱史实的目击者,虽然不曾有过慷慨激昂的表示,但对于世事也并未全然遗忘和冷淡。如鲁迅先生已指出的,陶集中述酒一篇就是说当时政治的。另据考证,赠羊长史一篇则是他听到刘裕收复长安、洛阳的消息后所写,诗中说“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踰。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可见他对全国统一事业也是关心的。况且陶渊明在易代之际,采取“拂衣归田里”的处世态度,对后世的士大夫文人尢有深远的影响。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陶渊明这个人物及其诗文作品也是一项研究的课题。 本书所录九种年谱的作者,有见于正史者,亦有不见经传者。现在本着古详今略的原则简介于后。 此次纂集陶渊明年谱,所选九种年谱的底本分别是:(一)栗里谱用云韬堂绍陶录,清陆心源十万卷楼
读书或可睹人。推进学术交流,化解误解误读,减少文化摩擦,出书、读书、品书与人员交流对话,是有力的两翼。我们阅读日本中国学著述的时候,如果不只停留在听他们述说什么,而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那样说,我同进期中国本土研究有哪些不同,那么,这些材料就可能演化为我们拓展本土文化研究和外国文化研究两大领域更有用的思想资源。 本书为《日本中国学文萃》之中的一本,作者入谷仙介是日本著名汉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著述颇丰。入谷先生在本书中不是单纯地关注王维的诗和文,而是把诗人置于历史大背景和人际交往小环境去研究,从而得出自己比较独到的见解。本书资料翔实,视角独特,文笔细腻。
《唐才子傅校箋》以日茂元刊十卷本为底本,校以日藏五山本、正保本、《佚存叢书》本以及《四库全书》本、三间草堂本、《指海》本等海内外世傅版本、校订精審,堪稱定本。箋證的重点在探索史料来源、纠正史實错误、補考原书未伯重要 事迹,以全书所收近四百位唐代備的重要事迹,以全书所收近四百位唐代重要诗人的生平和创作为基本架构,通过对他们生平事迹、诗文创作、作品流会心等基本史料来龙去脉、是非真假的逐條考證,起到了有唐一代诗人事迹资料库的作用。 本书是中国二十多位唐代文史学者多年協作研究的结晶,集中代表了世纪唐代诗人群體研究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