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超于唐开无间赴印求法,归国后写成《往五天竺国传》。该书记述途经各国情况,为研究八世纪间中亚、印度的重要资料。全书已佚,现仅残存敦煌遗书中。中外学者考订颇多,笺释者吸取众长,加以已见,并对史事作了较详细的论述。《经行记》作者杜环于唐天宝间为大食国军俘虏,历经中亚、西亚各地,后归国撰此书述经各国见闻,为中国记述伊斯兰世界的早著录。原书已佚,现据《通典》辑录,并加详细笺注。现笔者队根据敦煌残卷原件照片作出断句,加上小标题外,并就半世纪来海内外对敦煌卷子中俗字别字的研究,订正了历来对原文释读中的谬误。此外笔者也注意利用学术界研究南亚和中亚的较新成果,对藤田笺释中的不足或欠妥之处进行补充与订正。
本书所收职官资料,以两西周金文为限,在每一类职官中,一般讲是以时代早晚为序。对职这材料编了顺序号,在每一类职官及每一个具体职官后面,注明了有关材料的号码。比较全面地研究西周职官而有较大的影响的几篇著作重点地做了摘要和评介,其他则仅存书目以备查考。
十国典制考制度承唐启宋,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全书以现存古典文献特别是宋元以来的文集、碑志、方志、野史、笔记、小说为基础展开研究,从礼仪制度、法律制度、学校制度、科举制度、宰相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赋役制度、货币制度等方面对十国时期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勾勒出十国典章制度的基本面貌和演变脉络,细节考订切实可靠,不乏创新之见,有助于我们细致的理解十国时期的历史乃至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发展史。
《髹饰录》极为典型地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造物的独到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精致尚古的审美观以及敬业、敏求的工匠精神。它是中晚明装饰风和复古风弥漫的产物,是中晚明理论研究注重实证的成果。其中有西方人文复兴、科技革命的反响。此书分乾坤两集。上集讲漆器制造的原理、工具、方法,列举了各种漆器可能产生的毛病和原因。下集叙述漆器分类和各种漆器的几十种装饰手法。这本书总结了我国古代漆器工艺的丰富经验,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漆器工艺的专著。
崔溥《漂海录》,是15世纪朝鲜人用汉文撰写的中国见闻录,记述明弘治初年中国国情,堪称“摹写中原之巨笔”。 本书比照历史上域外记述中国的著述,探析崔著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崔著对于研究我国明代政制、海防、司法、运河、交通、城市、地志、民俗以及两国关系等,提供了我国史籍不载或未悉的资料。 这部域外汉籍传达的历史信息告诉我们: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有着相近相知又相关的历史文化联系。
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赞异于顾表所载春秋二百零九方国之爵、姓、始封、都、存灭各端,博考而明辨之,举其讹误,论其疑似。而命意所在,尤在采会异同,俾广后人传闻之听。 又据陈盘先生统计,顾表所收春秋方国“凡二百又九”,其中真正一可说是春秋时代方国”的,“应是百五十六事”。陈盘先生认为“春秋时代方国,必不止于百五十六”,所遣者尚多,于是突破顾氏所据仅春秋经传之限,遍稽古籍,考订出不见顾表之方国达五十又七,有阙疑者十九,亦仍顾书之例,各详其爵姓存灭,是为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
唐长孺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古代史分期魏晋封建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一生治学谨严,论著宏富。《唐书兵志笺正(外2种)》为《唐长孺文集》之一种,本册收入唐先生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两部名作《唐书兵志笺正》与《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所有制的发展》,另外收入了唐先生多年讲授、曾内部刊印的《魏晋南北朝史籍举要》。